北京扁平疣治疗医院 http://m.39.net/pf/a_8812957.html

文史篇

本篇涉及到不少古代人的人生故事,为了让读者毫不费力地读懂并理解,编者将古文译成通俗易懂的现代文,文中有一些冷僻的人名或地名,编者在其下划有双横线,在译制过程中,有不妥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1、审核不过

2、齐晏婴以洒脱的态度面对人生

我在念初中的时候,就读过“晏子使楚”这篇文章,关于齐国宰相晏婴的很多故事脍炙人口,现在经查阅资料,使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晏婴的品格和他的人生态度。

晏婴,字平仲。活跃在齐国政坛50多年,先后辅佐了三个齐君。晏婴是一位奇人:

第一奇,个子小。《史记?晏婴列传》说晏婴身高不足六尺;《晏子春秋》说他身高不足五尺;《东周列国志》说他身高不足三尺。这么小的个子能当上宰相,可见晏婴不是一般人,有能耐,实属奇人。

第二奇,抠门儿,晏婴“食不重肉,妾不衣帛”,他家里吃饭,一顿饭只上一道荤菜,他的妻子只穿粗布衣裳。有一次,国君派人到他家里找他办事儿,正赶上晏婴吃饭,晏婴就留下客人和他一起吃。没想到,吃得差不用说,他家里只做晏婴一个人的饭,,怎么办呢?晏婴只好另拿了一只碗,从自己的碗里拨了一半儿给对方。你看看,竟然扣到这种程度,我想,这对方还怎能吃得下他这半碗饭呢?真是可笑至极!

晏婴对自己如此苛刻,连国君都看不下去了,国君要送给他千斤裘、豪华车,但都被他拒绝了。晏婴的抠门儿也引起了同僚们的非议,大臣们说,你晏婴拿着那么高的俸禄,自己的生活却过的那么寒酸,这不是给国君丢脸吗?晏婴说,我不愿意自己享受和挥霍,而是用这些俸禄来养亲扶贫。我的家人我都照顾得很好,我还接济了齐国境内几百家贫寒人士,我这是在宣扬国君的恩德。

第三奇,心直口快。他的性格很倔强,看见一些不合理的事情就要提意见。齐庄公在位六年,对晏婴的心直口快深有体会。有一个故事叫“坐地讼公”,有一次喝酒的时候,齐庄公把晏婴叫来。晏婴一进门,乐队就唱起了:“算了吧,算了吧,,国君不高兴,你还来干什么呀?”晏婴一听,立刻一屁股坐在地上。齐庄公很是奇怪,说:“先生,我让你陪我来喝酒,你坐在地上干什么呀?”

“我要告状!”晏婴说。

“告谁呀?”

“告你国君。”

齐庄公大吃一惊:“你告我什么呀?”晏婴说:“你人多势众,不讲仁义;势力强大,不讲礼仪;崇尚武力,远离贤人,这样做必然会惹祸上身,我说的话您若听不进去,我怎能陪你一起喝酒?只能是辞官而去了。”

当时,齐国有一个执政大臣叫崔抒,是个凶狠狡诈的猛将,齐庄公因为和崔抒的妻子偷情被崔抒所杀。国君被杀,有的人为国君殉死,有的人逃往国外,有的人明哲保身,但晏婴知道了此事,立刻收拾行囊,直奔国都。

晏婴的马车来到崔家门口,崔抒见了他就问:“你为什么不死?你为什么不死?”在崔抒看来,晏婴是非常忠于国君的,国君死了,晏婴也应该给国君殉葬。

晏婴非常理直气壮地说:“我为什么要死呢?我认为,给国君殉葬,虽然很仗义,但是无法建功立业;国君死了,逃跑好像是很高尚,但是无法保全君主。我晏婴又不是丫鬟、侍女,我还需要用上吊来表示自己的忠诚吗?我急速赶来,是为了行哭君之礼的。”一个部下对崔抒说:“必须杀死此人!”崔抒摇摇头说:“这个人在老百姓心目中很有威望,若杀了他会失去民心的……”

公元前年,崔抒联合另一位猛臣庆封,立齐庄公的弟弟杵臼(chǔjīu)为国君,就是齐景公。

年幼的齐景公虽然幸运地继承了哥哥的君位,却根本就没有能力掌控大局,崔抒与庆封大权在握,共同执政,景公形同傀儡。那么,晏婴又如何成为齐景公的宰相了呢?

公元前年,庆封打着为齐庄公报仇的旗号攻灭崔抒,大权独揽。但是,庆封飞扬跋扈,嗜酒好色,不理朝政,只顾自己玩乐,不到一年时间就垮台了,并被逐出国门。

公元前年,晏婴陪同齐景公出使晋国,由于晏婴的智慧,出访非常成功,给齐景公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在庆功会上,,齐景公提出要奖励给晏婴60个邑(yì都城,城市,县)。按着齐国当时的行政管理办法,60个邑就是户,齐景公要把这么大的一块地盘送给晏婴,可晏婴却拒绝了。他为什么不要呢?晏婴有他独特的财富观。当时有一位大臣问晏婴:富贵这件事人人都向往,你为什么不要呢?晏婴说:给我60个邑,我消费的了吗?我够吃够喝也就是了,我要那么多财产有什么用?光是让人嫉妒,让人眼红。庆封的家产足够叫人心动的了,但是庆封现在怎么样,被逐出国门、被赶跑了。本来我的家产不会让人眼红,我如果要了这60个邑,就足够让人眼红了。如果我接受了,那么离我逃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我不是不爱富贵,我是怕失去富贵。

晏婴不要这60个邑,毕竟是驳了国君的面子,,最后只做了中卿,他想,没有做到上卿,也不是坏事。最后,齐景公看离开晏婴有些事情确实难以处理,还是把他请回来,让他做了上卿。

在崔抒和庆封到台之后,,齐国各家势力旗鼓相当,很难决定出一位权威人物来担任宰相。因此,当时齐国采用的方式是集体议政。正当此时,吴国的公子季札来到齐国,季札这个人才华横溢、品德高尚,他看出了齐国这种议政方式存在的隐患,他认为,这种简单的议政方式无法解决齐国的深层矛盾,最后必将产生摩擦、冲突,以一方消灭另一方为斗争结果。晏婴名声虽好,但是没有势力,如果卷进这场斗争漩涡,很容易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所以他劝晏婴急流勇退。

晏婴找到齐景公向他辞职,齐景公不同意,晏婴就找到同朝为卿的田无宇帮忙,最终还是把土地和职务辞掉了。晏婴辞职后,齐景公让他去到山东的东阿去当了县令,晏婴当了三年县令,引来了骂声一片,齐景公很不高兴,把他叫回来,要撤他的职,晏婴说,请你再给我三年的时间,我一定载誉而归。齐景公就又给了他三年的时间,还让他回到东阿治理,又过了三年,东阿的老百姓非常拥护他,全国上下都说晏婴好。齐景公大喜,决定重赏晏婴,但是晏婴再次拒绝了。

齐景公感受到晏婴的智慧,“乃任以国政,三年而齐大兴。”此时,齐国的几个大家族开始火并,,各方势力都拉拢晏婴,但晏婴只是坚定不移地支持齐景公,重新洗牌后,齐景公实力大增,根基更牢固。晏婴因为维护国君而深得民心,因此他也顺理成章地当上了宰相。

《晏子春秋》中记载了很多晏婴犯颜直谏的事,他曾言辞激烈地批评齐景公,“以政乱国,以行弃民。”齐景公恣意妄为,奢侈腐化,为了维护他的奢侈生活他残酷地搜刮百姓,凡交不起税者就把脚砍掉,市场上假肢脱销,鞋卖不出去,全国的老百姓怨声载道,都咒骂齐景公。鉴于这种情况,晏婴在一天之内言辞激烈地批评了齐景公三次,惹的齐景公心情郁闷,脸色铁青。但晏婴说的话句句在理,处处为公,所以,齐景公也奈何不了他。为了治理好国家,晏婴提出推行廉政的政策,提倡公正、节俭。他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不能够做到客观公正,都是因为受到利益的诱惑和驱使。

当晏婴老了的时候,他要退出朝政,并且要把封邑交还给国家。齐景公不高兴说:“从来没有听说过齐国大夫告老还乡时还要退还封邑的,您这样做等于破坏了国家的规矩,我不同意。”晏婴说,自古以来,大臣应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贡献来衡量俸禄,“德厚而受禄,德薄则辞禄”,现在我老了,不能再为国家做贡献了,您再让我享受这么高的待遇,第一会掩盖您君主的盛名,第二会沾污我的清廉。

齐景公对晏婴说,先君桓公因为管仲辛苦操劳国事,奖励他三处归属之地,让福泽延及他的子孙。您给我做宰相,为国家作出了那么大的贡献,我也想奖励您三处归属之地,让福泽延及你的子孙,这有什么不可以的?晏婴说,管仲辅佐桓公,让他的仁义远播诸侯,恩泽广施百姓。而我辅佐您,并没有多大的成绩,齐国的实力仅与各诸侯国持平,并没有成为强国,老百姓并没有脱贫致富,很多人还有怨言,这都是我的罪过,您还要奖励我三处归属之地,还让福泽延及我的子孙,那不是让我这个不肖的父亲为我那不肖的儿子来接受厚重的奖赏吗?这纯粹不就是“德不配位”吗?最后,晏婴还是千方百计地把封邑退还给了齐景公。

晏婴身为齐国的宰相,他的俸禄以及奖赏都是按着宰相的标准给的,但是他的子孙没有宰相的德能。如果享受宰相的待遇,那是不应该的,就像晏婴说的“德不配位”早晚是会招来灾祸的。

  孔子评价晏婴是正人君子,史圣司马迁对晏婴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晏婴非常有智慧,他用三个桃子杀死了三位猛将,这三位猛将分别是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这就是史书中记载的非常著名的“二桃杀三士”。关于这件事诸葛亮对晏婴颇有微词,诸葛亮在他的《梁父吟》中讥讽晏婴说:

      “步 出 齐 门 东 ,

   遥 望 荡 阴 里 。

   里 中 有 三 坟 ,

   累 累 正 相 似 。

  问 是 谁 家 冢 ,(zhǒng,坟墓的意思)

  田 疆 古 冶 子 。

  力 能 排 南 山 ,

  文 能 绝 地 纪 。

  一 朝 中 阴 谋 ,

  二 桃 杀 三 士 。

  谁 能 为 此 者 ?

  相 国 齐 晏 子 !”

  诸葛亮认为,你晏婴用两个桃子杀死了三个武将,虽说是奇谋,但实在是阴损。

清代诗人崔象珏(júe,合在一起的两块玉)和诸葛亮有不同的看法,他有诗云:

   猛 士 虽 优 兼 智 短 ,

名 心 太 重 视 身 轻 。

仪 延 并 用 终 为 乱 ,

诸 葛 何 须 笑 晏 婴 !

  崔象珏的意思是被晏婴杀的这三个人有勇无谋,太爱惜名声,早晚有一天会因为爱惜名声而跟别人拼命。那些朝堂争功、居功自傲、佩剑上殿、咆哮公堂的,不都是这样的人吗?如果任其发展,早晚会成为国危之器。

你诸葛亮不是同样把有野心作乱的魏延杀掉了吗?只不过你用的是锦囊,而人家宴婴是用的两个桃子而已,你干吗要笑话人家晏婴呢?

对“二桃杀三士”不论谁有怎样的评价,那都是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的看法而已。我非常认同宋代苏东坡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名言。

晏婴是非常聪明、非常有智慧的外交家。春秋时期,齐国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晏婴肩负着外交事务。他头脑机灵、能言善辩、善于辞令,是外交舞台上的耀眼明星。

“晏子使楚”的故事脍炙人口,说的是晏婴出使楚国时,接二连三地受到楚王的羞辱。有一次,晏婴出使楚国,进门的时候,让他走小门儿,大门儿紧闭。并对他说:“你的个子那么小,值不得开大门儿了,就从这儿进去吧。”晏婴看了看这个小门儿,觉得是对他的一种侮辱,他不慌不忙地说:“只有出使狗国的人,才从狗门进去,我今天出使的是楚国,难道不应该从大门儿进去吗?”迎宾的人无奈,只好请晏婴从大门进去。

楚王见了晏婴,他用鄙夷不屑的眼光看着晏婴,并很轻蔑地说:“嗔(chèn),齐国真是没人了,怎么派了你这么一个不屑的人来当使者?”晏婴不慌不忙地说:“我们齐国能人多的是,为什么派我来呢?因为我们国家向外派使者是有规矩的,那些贤良的人就被派去访问贤良的国君,而派不屑的人去造访不屑的国君,,我晏婴混的最差,所以就被派到您这儿来了。”

楚王听了,哈哈大笑,请晏婴坐下喝酒。酒席间,两个差役押着一个犯人从堂前经过。楚王问:“这是怎么回事啊?”回答说,抓住了一个小偷,审问之后,他说他是齐国人。楚王扭过头来,笑眯眯地对着晏婴说:“难道齐国人天生就喜欢偷盗吗?”晏婴品了一口酒,说:“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水土异也。”这个人在齐国的时候不偷盗,来到你们出国就学着偷盗了,莫非是楚国的水土让他学会偷盗的吗?这样,楚王又栽在了晏婴的手下。

有一年,晋国想要攻打齐国,晋平公就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名为考察,实为探听虚实。齐景公招待范昭宴饮,酒酣之际,范昭突然站起身来对齐景公说:“齐君,请把你的杯子拿来给我用。”

齐景公就把自己的杯子斟满酒,递给范昭。晏婴见状,立刻将齐景公的酒杯接过来放在上座,对范昭说:“不可!我王无尚尊贵,其酒杯不是任何人都可以用的,你可以用我的杯!”范昭的用意是用了齐王的杯子,就等于和齐王平起平坐,这个阴谋立刻被晏婴识破了。

范昭回到晋国,向晋平公汇报说,不能轻易攻打齐国,齐国人才辈出,管理有序,我试探他们,立刻被晏婴识破了。因此,晋国从此打消了讨伐齐国的念头。

孔子曾评价这件事说:“善哉!不出于樽俎(zūnzǔ)之间,而折冲于千里之外,其晏子之谓也。”意思是在推杯换盏之间,谈笑风生地树立国威,让千里之外的敌人望而生畏,从而打消进犯的念头,晏婴是多么的有智慧啊。

晏婴可以说是一个向君主提意见的专业户,在《晏子春秋》有个故事,大部分都是晏婴向君主提意见的事,从内政到外交,从做人到做事,从学习到享乐,话题丰富多样,他还曾创造过一日三谏君王的历史佳话。

《晏子春秋》记载,齐景公与晏婴一起游公阜,齐景公无意中发出一声叹息:如果人都不死那该多好啊!晏婴一听,马上批评齐景公说:假如从古到今人都不死,那么现在齐国的国君是谁呢?姜太公?或者后来的齐桓公、襄公、文公、武公?。那你现在干什么呢?只能是戴着草帽,扛着锄头,穿着粗布衣裳,忙着在田间干活儿呢……

齐景公的一句话,引来了晏婴的一大堆。可是说的句句在理啊。而且在这一天晏婴就批评了齐景公三次,就是一般人也难免心中冒火,可是齐景公觉得晏婴说的很有道理,即使是不太情愿,也还是尊重晏婴的意见,齐景公正是因为善于接受晏婴的这些直言敢谏,才有了齐国几十年稳定的政治局面。

有一天,天气很冷,齐景公对晏婴说,你去给我弄点热乎的东西吃。晏婴说,对不起,我不是给你端茶倒水儿的。

“那么你去给我拿件皮袄吧。”齐景公又说。

“对不起,我不是给你铺床垫被的。”

“那你在我跟前是用来干什么的呢?”齐景公很不自在地问。

“我是社稷之臣,社稷之臣是要分清君臣之间的礼仪,制定百官的次序,让每个人都找到合适的位置,使每个人做事都符合道理;还能编写法律法规,颁布全国推广执行,这才是我的职责。”晏婴理直气壮地说。

春秋时期,臣子对国君是要绝对服从的,可晏婴辅佐了三位国君。齐国大奸臣梁丘据则提出疑问,说晏婴有“三心”,心眼儿太多,其实对谁都不忠。晏婴回答说,那是因为三个国君都有一个共同的心愿:“三君皆欲齐国之安”。只要牢牢地记住这一点,无论哪个国君都会欢迎我的,我效忠的是国家。这就远远超过对国君本人的效忠。

其实,当时的国君对这个问题有时也弄不太清。有一次,齐景公问晏婴:如何侍奉君主才叫忠臣?

“国君遇难不去寻死,国君出逃不去跟随。”晏婴回答齐景公说。

“这算什么忠臣啊?”齐景公疑惑地问。

“如果忠臣的话国君听了,那就不会遇难,这个忠臣还有什么必要跟着国王去死呢?如果这个忠臣的计谋被国君采用了,那么这个国君就不会沦落他乡,忠臣就没必要跟着国君一起出逃了。跟着国君询死或跟着国君一起出逃,那都是愚忠,愚忠是我晏婴所不屑为之的……”

晏婴的一席话使齐景公醍醐灌顶。

晏婴快要去世的时候,妻子问他:“你还有什么话要交代?”晏婴说,我不在了,家里的习俗也不要改变。他家的习俗是什么呢?就是“食不重肉,妾不衣帛。”晏婴认为不节俭就会奢侈,奢侈就会贪婪,贪婪就会恋不义之财,,恋不义之财就会招来灾祸。他让子孙以节俭的方式过平民的生活,正是为了让晏家的香火能够得到延续。

晏婴一直倡导,如果遇到有道之君就全力辅佐,如果遇到昏君就明哲保身。晏婴不贪财、不恋权、不好色、不愚忠、不怕死。他遵循自然规律,因势利导,尊重人性,乐善好施。他用洒脱的心态面对人生,活得自在,从不患得患失。他的品格和人生态度,至今仍然带给我们许多的思考和启迪。

春秋时期的晏婴是后世人们心目中智慧的化身,他的智慧充满幽默与灵动,发生在晏婴身上的“晏子使楚”、“二桃杀三士”的故事至今广为流传。晏婴作为齐国宰相,对内以身垂范,对外不辱使命,足足影响了三代君王。集智慧和贤良于一身的奇人晏婴在后的今天仍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

3、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跌宕人生

两汉多年,先后有24位皇帝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虽贵为一国之君,但也有说不出的悲欢离合和无尽的人生苦楚,本片文章编者只简叙开国皇帝刘邦的人生故事。

现在,我们国家56个民族中,其中人数最多的就是汉族,我们所使用的文字是汉字,然而这“汉族”和“汉字”的来历都与大汉帝国密切相关,而这个大汉帝国却是一个由近似“不务正业的无赖”平民刘邦创造的。

刘邦文不能书,武不能战,但却利用秦末动乱提供的机遇,成为历史的弄潮儿和幸运儿,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平民皇帝。与刘邦一起面对这个机遇的太多了,何止千人万人,为什么独有刘邦抢的先机脱颖而出呢?他有什么样的过人之处,又是如何发挥其自身的长处,在楚汉战争中击败楚霸王项羽呢?

建立政权后,他又是如何成功地从夺权者转化为统治者和管理者呢?在此,编者将通过对刘邦人生轨迹的叙述,向读者逐步解答。

刘邦,字季,公元前年出生在沛县(今江苏丰县),弟兄四人,大哥刘伯、二哥刘仲、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弟弟叫刘交,其父刘执嘉,母亲名叫王含始。

刘邦长的高鼻龙须,颇有帝王之相,吕公观其相,认为刘邦相貌贵不可言,就把女儿吕雉嫁给了他。

刘邦在十二生肖中,属蛇,即所谓“小龙”。《史记》和《汉书》对他的出生有这样的记载:说刘母在大泽边睡觉,梦见与天神相遇。当时雷鸣闪电,天昏地暗。刘父跑去找刘母,见到一条蛟龙盘绕在妻子身上。从此刘母便怀孕了,后来生下一子,就是刘邦。

刘邦身上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据说后来他在逃往芒、砀(dàng砀山,地名,在安会省)途中,在路上拔剑斩了一条巨蟒,走了一段路程后,看见一个老婆婆坐在路边放声痛哭,刘邦问她为何痛哭,她说:“我的儿子是白帝子,变成了一条大蛇躺在路当中,结果被赤帝子给杀了,我怎能不哭呢?说完,那个老婆婆就隐身不见了。”在《史记集解》中记载,白帝子就是秦王朝,而赤帝子就是刘邦,所以才有了赤帝子斩白帝子的传奇。

我觉得这些传说很可能是刘邦发迹之后为了维护他的统治,顺应古人信奉天命的思维定式,让人们信奉他是真龙天子,推翻秦朝是顺应天意的,为了达到他的个人目的,自己刻意编造出来的,而这些“刻意编造”又被史学家写进史书中,所以一直流传至今。看来刘邦很会包装自己,不仅让人们确信他生的神异,而且让人们确信他灭掉秦国是符合天意的。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年)九月,在陈胜、吴广起义后两个月,刘邦率领数百人杀了沛县县令,父老乡亲们举荐他担任县令,自此,刘邦担任了沛县县令,称为“沛公”,服从陈胜的领导。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年)刘邦转入河南,攻下南阳后,断然拒绝和秦王朝讲和,率军攻入武关。接着,刘邦按着张良的计策以区区两万人马打败秦军。这时,秦王子婴将赵高刺杀,向刘邦所率领的农民军投降。由此,刘邦亲手推翻了秦王朝。在各家诸侯抗秦的过程中,刘邦先行入关灭秦称为关中王,

刘邦为什么能从一个平民一跃转变为诸侯呢?这是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首先是他的自身因素,他是一个不喜劳作,游手好闲的无赖之徒,可是他与人友善,喜欢施舍,善交往。因而在他的身边很早就聚集了一帮有才华的人。加上刘邦为人大度,心胸宽阔,素有大志,这给刘邦争当领袖付以精神上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刘邦能仗义行事、勇于承担责任,显示其领导才能。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年),刘邦押送一批人去咸阳骊山修筑秦始皇陵。半路上不断有人开小差儿,照这样下去,到不了咸阳人就得跑光了。刘邦就把这些还没有跑的人松了绑,和他们围在一起饮酒,并跟他们说,咱们是一个战壕里的战友,我干什么要压送你们去当苦力,咱们一起跑吧!此举让手下明白刘邦是值得信赖和追随的,有十几个壮士佩服刘邦豪爽大度,情愿跟他一起逃亡。从此,刘邦有了最初的基本力量。

当时,项羽在河北作战,吸引并消灭了秦军的主力,从客观上来讲,等于支持了刘邦西征。

刘邦的成功主要由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一)善于团结人、善于用人。

刘邦手下有三位杰出的人物,即张良、萧何、韩信。刘邦曾公开承认:论运筹帷幄之中,我不如张良;论稳定后方、安抚百姓,运送兵源军需,确保前线粮饷供应我不如萧何;论集结百万将士,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可他们为我所用,这就是我所以能获得天下的缘故。

刘邦手下的韩信、陈平、英布等人,原来都是项羽手下的人,后来都投了刘邦。项羽不会团结人,不会用人。他好面子,自以为是,自作聪明,容不下天下英雄,四处征战,只靠他一人的勇猛,结果就成了孤家寡人。

(二)善于听取和采纳志士的意见。

刘邦善于听取和采纳别人的意见,敢于公开认错,收回成命。例如,有一次在西行入秦途中,郦食其(lìyìjī)求见,刘邦态度十分傲慢地坐在床上,让两个女子给他洗脚,对郦食其有些怠慢。郦食其说:“你即然要讨伐没有道义的暴秦,就不应该用这种态度对待比你年长的人。”刘邦当即嚇退两个女子,向郦食其认错,并认真听取了郦食其的意见,结果袭取了秦廷仓储所在地陈留,获取了大量的粮食和军需物品。

而项羽则不然,他刚愎自用,固执己见,不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例如,他西屠咸阳后,有一位叫韩生的给他建议说:“关中阻山带河,有四塞之固,土地肥沃,可以建都称霸。”项羽却说:“富贵不归故乡,如穿棉衣行夜,有谁知道?”项羽的意思是说,我富贵了,成功了,必须回我的老家,让乡亲们看看,否则就好像冬天穿着棉衣在夜间走,谁能知道呢?

韩生很生气,退出后叹息说,人家都说楚人目光短浅,不足与谋,果然如此啊!项羽闻听,说他目光短浅,极不高兴,就下令烹死韩生,(就是上锅锅把他炸了)你想啊,项羽这样的人谁还敢给他出谋划策呀?

(三)斗智不斗勇。

现在人们下象棋,棋盘上中间有“楚河—汉界”字样,说的就是当时刘邦和项羽在鸿沟广武战场,双方对峙形成僵局,项羽披甲执戟(jǐ)来挑战,与刘邦叫阵说,你有能耐咱俩单打独斗,决一雌雄!刘邦说,我就值不得跟你斗,你这个有勇无谋之辈,刘邦当即宣布项羽的十大罪状。项羽大怒,命手下开弓射箭,一箭射中刘邦的胸口,险些摔下马来。刘邦为了稳定军心,顺势弯下腰来,不捂胸部伤口,而是假装去摸自己的脚,并大声说:“臭小子,射中了我的脚。”回营后,裹好伤口,乘上马车,挣扎着驰往各营巡视,他这样做是为了使汉军人心安定。

(四)巩固后方。

刘邦废除了秦朝的苛法,约法三章,使司法与行政统一,而且简化。在巴蜀、关中地区回复了郡县制度,丝毫没有引起当地人们的反感,而且,由于萧何的妥善管理,能源源不断地为前方作战提供后援力量。所以,即使前方打了败仗,都能回到自己的根据地(巴蜀、关中)修养、积蓄力量,以利再战。

可项羽就不同了,他没有稳定的后方,不曾有任何新型的行政建树,再加上刘帮派彭越长期袭扰项羽的后方,使其后方没有安宁之日。当项羽垓(gǎi)下战败,竟然徘徊乌江,“无颜见江东父老。”他没有根据地,无家可归呀!

正是由于上述种种原因,刘邦才由劣势转为优势,最后打败项羽,取得对全国的统治权。

楚汉战争结束后,刘邦从汉王一跃成为皇帝,定国号为“汉”,史称汉高祖,王后吕雉,皇后的儿子刘盈称为皇太子,国都几经辗转,最后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长安,长安,长治久安之意。

然而,摆在刘邦面前的现实问题很多,百废待兴,困难重重。

首先是如何从夺权者转化为统治者。

其次,如何安定社会、恢复生产。

第三、是如何处理与那些诸侯和功臣的关系。

第四、如何消除来自北方匈奴的侵犯。

第五,如何保证刘姓王朝万事永固。那么刘邦是如何解决这些难题的呢?

认真听取和采纳听取有志之士的意见,

刘邦建国后,接受秦王朝的教训他善于听取有志之士的意见,关于如何治理好国家的策略,首先是陆贾向他进谏的,陆贾根据《诗》、《书》中的知识,跟刘邦讲述了从商汤王、周文王、周武王一直讲到秦始皇,讲他们的兴衰史。刘邦觉得陆贾讲的很有道理,就让他写书总结历代王朝的兴衰史。陆贾奉命写成《新语》十二篇。在这些文章中柔和了儒家、道家、法家的各种思想,接受前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给刘邦指出了一条如何治理好国家的一个极有参考价值的理论和说法。为刘邦在治国策略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样,陆贾深得刘邦信任。(以上内容摘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让盟友、功臣成为阶下囚。

刘邦在未称帝之前,只是一个诸侯,称为“汉王”,和各诸侯是平起平坐的关系,刘邦为了打败项羽,他与反对项羽的各诸侯结成联盟。待项羽灭亡之后,刘邦称帝。

建国初期,刘邦分封了七个异性王,就是在剿灭项羽的时候,有功劳的不姓刘的一些诸侯。但当他的封建统治秩序初步回复后,刘邦便开了始剪除异性王的斗争,这场斗争先后持续了八年的时间,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卢绾(wǎn),他原与刘邦情同手足,不仅同乡、同里、同学、,还同年、同月、同日生,从小时候两人就形影不离,到最后还是受不了刘邦的排异,公然叛逃了,不逃不行啊!不逃就会被满门抄斩的。剪除异性王,轻者贬黜(chù),重者夷灭三族。就连在楚汉战争中为他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也被刘邦强加给他一个谋反的罪名给杀害了。高祖十二年(公元前年),刘邦订下誓约:“非刘氏而王者,天下攻击之。”其实,他所分封的刘氏诸侯之间的割据势力之间的矛盾,也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从而埋下了“七国之乱”的祸根。

刘邦继位不久,立即对社会各项制度进行了调整:在法律方面,制定了《汉律》,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军事方面,建立了新的军制。在礼仪方面,制定朝仪,以使人威慑于皇权之“神圣”。

然而,与这些制度、建制相比,在建国初期的经济压力更是急迫的问题,为此,刘邦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的诏令,归纳起来有以下八项措施:

(一)发展农业。

颁布军人复员令,凡复员军人,可按军功大小分配田宅或免除赋徭;动员难民(流亡之民)返乡发展农业生产;赦免犯罪和奴婢,以增加农业生产劳动力。

(二)鼓励生育。

高祖七年(公元前年)发布新国策:“民产子”可免除徭役两年,以资鼓励。采用这一政策,使大汉帝国人口渐盛,中国人口的数量第一次达到历史上的高峰。

(三)减轻徭役。

军人缩短服役时间,规定满23岁开始服役,56岁免役,不允许以钱代役,并规定凡当兵的家属都享受“减轻徭役”的优惠。

(四)薄敛赋税。刘邦根据官吏俸禄和政府开支,规定全国赋税总额。土地税的征收率为1/15,人口税每人每年钱。

(五)节约财政开支。

汉初,统治者极为节俭,不许大型建筑楼、堂、馆、舍。刘邦見萧何负责修建未央宫过于豪华壮丽,就责备萧何说,刚刚建国,百废待兴,更何况北方匈奴,对我们虎视眈眈,成败未可知,没有必要修如此壮丽的宫殿。

(六)抑制商人。

规定工商业者另立户籍,凡是从商的人都必须从政治上和经济上受到监督限制,商人不得乘车骑马,不可做官参政,不许穿丝绸,不许携带武器。不仅如此,还要加征一倍至数倍的官税。这样限制商人,使商人地位卑微,目的是为了駆商务农,迅速恢复农业生产。

(七)迁徙豪强。

刘邦下诏,将齐、楚两国的昭氏、屈氏、景氏、怀氏、田氏等五大姓氏及其他豪强共10万人口,强制移民到关中,由政府供给耕田和住宅。

(八)安定环境。

加强边境的防卫,并向边境移民,开发边疆,集中精力恢复经济。另外,刘邦与北方匈奴制定和亲政策。使汉、匈两族人民在和平环境中进行生产和交易,加强了友好往来,增进了经济文化交流,在我国民族关系史上,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这便使汉朝政权稳定,赢得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刘邦的这八大政策,对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休养生息的国策,意义深远,从而使汉帝国走向了繁荣昌盛。

总之,刘邦的一系列国策对巩固和发展大汉帝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公元前年(当时刘邦52岁)刘邦已立吕后之子刘盈为太子。然而到了晚年,他又急于更换太子,更换太子的想法基于刘邦对刘氏江山能否永固的深谋远虑。但由于吕后从中运作,更换没有成功。

高祖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刘邦病逝于长安长乐宫,享年62岁。

同年五月,太子刘盈继位。此后大汉帝国先后24位皇帝均为刘邦后裔,而且这些皇帝取名都是两个字的(刘盈、刘恒、刘启、刘彻、刘弗……刘协)。最后一帝是汉献帝刘协,汉朝沿袭多年的历史,均由刘氏家族统治。到了刘协这一帝,江山落于曹氏之手。

4、汉朝末代皇帝刘协的悲惨人生

众所周知,汉朝是刘家的天下,刘协是汉朝最后一位皇帝,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多少代孙儿,咱们不得而知。它是中国历史上最窝囊、也是最幸运的皇帝。他为什么要将大汉年的基业拱手送人?曹操为什么会将三个女儿都嫁给他?在这位东汉最后一位皇帝——汉献帝刘协的身上有着有着怎样传奇的人生故事?听我娓娓道来。

东汉末年,农民起义爆发,一时间群雄逐鹿,象征中央政权的洛阳城更是成了各地枭雄的攻占目标。

公元年,刚满8岁刘协就坐上了皇帝的宝座,史称汉献帝。而扶他登上皇位的人名叫董卓。小小年纪的刘协在董卓的控制下生活了12年,直到公元年,各路诸侯起兵讨伐董卓,董卓被杀,政局再次动荡不安。

公元年,当时镇东将军曹操将刘协接到许昌。随后,曹操“携天子以令诸侯”,攻伐各地的割据势力,在不到五年的时间内统一了中国北方。

当时刘协虽然还不到15岁,却也看出了曹操的野心。有一天,曹操独自一人进宫,,刘协对曹操说:“如果你想辅佐汉室,就请厚待我们,如果不是,就请开恩放过我们吧。”曹操听了,吓出一身冷汗,他意识到汉献帝对他已有戒心,从此再也不敢独自进宫,并且派兵加紧对刘协的监视。

实际上,刘协比曹操更加可怕,他毕竟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年轻皇帝。于是,刘协想了一个先下手为强的对策。这一天,刘协咬破自己的手指,用鲜血在一块白娟上写了一封召集忠臣义士讨伐曹操的诏书。可不成想到,被缝在玉腰带里的血书在国舅董承将其带出宫时,被守门士兵发现,事情败露。

曹操知道后,将董承满门抄斩,,还当面辱骂汉献帝。刘协吓坏了,以为曹操要杀了他。谁知曹操却将自己的三个成年的女儿全部进献给汉献帝为夫人。第二年,曹操找理由把汉献帝的皇后及两个皇子杀死,册立自己的女儿曹节为皇后。从此,刘协完全被曹操所控制,被人们称为“傀儡皇帝”。

公元年正月,曹操病逝,他的儿子曹丕接了他的班儿,继续当魏王和汉丞相的职务,。曹丕想当名正言顺的皇帝,于是他命一些大臣威逼汉献帝刘协让位。刘协万般无奈,写了禅让皇位的招书,刘协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禅让的皇帝。曹丕如愿以偿地当上了皇帝。那么,他会怎么处置退下来的刘协呢?

公元年刘协让位后,曹丕封刘协为山阳公,浊鹿城成为他的居住地,也就是今天河南焦作修武李固村的浊鹿城。刘协虽然被贬为山阳公,但地位居诸王侯之上,见到皇帝,不必称自己是臣,接到皇帝的诏书也不必跪拜,而且,曹丕还对刘协说:“天下之珍,吾与山阳共之。”意思是说,天下的珍宝,我和你共同享用。

十分难得的是,在今天河南修武,仍然保留着汉代山阳城的古城墙。而通过残存的城墙,依然能让人联想到这座城池规模的庞大,也从侧面反映出山阳城人们生活的富足。可见,刘协在这里过的是衣食无忧的生活。

除此之外,刘协还经常到河南修武境内的云台山游玩,云台山以风景秀丽著称,特别是它的百家岩二乐台,每当雨季来临,清澈的瀑布顺着陡峭的岩石直泻而下,汉献帝和曹皇后就在这里避暑乘凉,“二乐台”由此得名。魏晋时期,著名的七位文人雅士——“竹林七贤”也曾在这里饮酒玩乐,留下了“醒酒台”等遗迹。

然而,刘协的退位生活或许只是看似自在逍遥。汉献帝的皇后——曹皇后就是曹丕的姐姐,鉴于这种关系,曹丕在一定程度上也不愿意将他们斩尽杀绝,但是曹丕也要随时监视刘协。比如在浊鹿城北边有个村庄叫李固村,村名的由来就源于当时曹丕派大将李固就近居住,来监视刘协。足见曹丕对刘协的不放心。

刘协在浊鹿城生活了14年,54岁时病逝。曹丕以汉天子的规格和礼仪安葬了他,谥号孝献皇帝。因为刘协禅位了,死时已经不是皇帝,所以他的陵寝称为“禅陵”。后来曹皇后死后,与汉献帝合葬在禅陵。

值得一提的是,汉献帝刘协的后裔孙刘阿知后来率领他的家属东渡扶桑(就是现在的日本岛),不仅带上先进的农业技术。另外,现在的日本有坂上、大藏、原田三姓家庭,都源于修武(说明日本人是汉献帝的后代)。如今,仍有日本学者来到汉献帝陵考察。孤零零的土丘,似乎仍在向人们讲述着汉献帝刘协悲惨的传奇人生。

5、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跌宕人生

朱元璋(公元——)安徽凤阳人,家庭出身至少三代贫农,朱元璋的小名(乳名)叫朱重八,他的曾祖父叫朱四九,祖父叫朱初一,他的父亲叫朱五四。他们的名字都是由一些数字组成的。因为在元朝时老百姓上不起学,没有文化自然也当不了官,生了孩子也无法起名,有很多人根本就没有名字,即使起个名字也是以父母的年龄相加或者是以出生日期命名,朱元璋的小名叫朱重八,可能是在生他的时候,他的父母的岁数加在一起是八十八岁,所以叫“朱重八”因为他生于公元年10月21日,公历的10月21日不可能是八月初八,所以他的名字不可能是由他的生日命名的。

可以考证到朱元璋的曾祖父这一代,就可以说他们老朱家至少四代贫农,当然,朱元璋没上过学,什么秀才、举人、进士统统不是,那他后来怎么就当了皇帝了呢?据史书《明实录》记载,年10月21日晚,农民朱五四的妻子陈氏生下了一个男婴,这个男婴出生时,红光满地,夜间房屋中出现异光,邻居们都以为他们家失火了,都纷纷提着水桶、拿着竹耙、埽笊(sàozhào)什么的前来救火,可没想到来了之后只听到一个婴儿“哇哇”地哭,朱五四家并没有起火,只是他老婆生了个儿子,弄得满屋红光。

大凡皇帝出生,后来的史书上都会有一些类似的怪异现象出现的记载。

例如,汉高祖刘邦出生时的情况,据《史记》和《汉书》对他的出生有这样的记载:说刘母在大泽边睡觉,梦见与天神相遇。当时雷鸣闪电,天昏地暗。刘父跑去找刘母,见到一条蛟龙盘绕在妻子身上。从此刘母便怀孕了,后来生下一子,就是刘邦。这样,在刘邦的身上就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据说后来刘在逃往芒、砀途中,在路上拔剑斩了一条巨蟒,走了没多远,就看见一个老婆婆坐在路边放声痛哭,刘邦问她为何痛哭,她说:“我的儿子是白帝子,变成了一条大蛇躺在路当中,结果被赤帝子给杀了,我怎能不哭呢?说完,那个老婆婆就隐身不见了。”在《史记集解》中说,白帝子就是秦王朝,而赤帝子就是刘邦,所以才有了赤帝子斩白帝子的传奇。还有一种说法说,说那条巨蟒就成了后来的王莽,由于王莽的篡位,致使汉朝中断,成为了西汉和东汉。

我觉得这些传说很可能是刘邦、朱元璋发迹之后为了维护他们的统治,顺应古人信奉天命的思维定式,让人们信奉他是真龙天子,推翻前朝是顺应天意的,为了达到他们的个人目的,自己刻意编造出来的,而这些“刻意编造”又被史学家写进史书中,所以一直流传至今。看来这些帝王很会包装自己,不仅让人们确信他生的神异,而且让人们确信他灭掉前朝是符合天意的。

回头我们再说朱元璋的出生,当时农民出身的朱五四并没有因为又多了个儿子而增添多少喜悦,因为这个靠种地为生的老汉已经有三个儿子和两个女儿(也就是说朱元璋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又多了一张嘴,他首先要考虑的是吃饭问题。

这第四个儿子出生一个月以后,父母给他取了个名字叫朱重八,重八慢慢长大了没事干,在16岁以前就给地主刘德家放牛,之后,16岁——19岁在皇觉寺当了四年和尚,化缘(讨饭)为生;19岁——24岁在庙里撞了五年钟;在年,24岁时朱重八经朋友汤和介绍参加了郭子兴的反(对)元(朝)的部队,郭子兴看朱重八相貌奇特,他的相貌下巴突出(就是人们所说的“地包天”。)更为奇特的是他的额头也是向前突出的,上下凸,中间凹,形状类似独门兵器月牙铲(笔者去南京旅游时,曾见过朱洪武的画像,确实是这样————编者注)。朱重八虽然没有上过学,但是很有天赋,自学过一些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他的思路总和一般人不一样,,很受郭子兴的重用,竟然成了郭子兴的智囊。就在这个时候,朱重八把自己的名字改成朱元璋,他认为:朱就意味着诛,元就意味着元朝,所谓“璋”,是一种尖锐的玉制利器,朱重八把自己比喻成诛灭元朝的利器。在今后的二十年里,元朝的统治者们只要听到“朱元璋”这三个字,都有些胆战心惊。

就这样,从年到年他造了十七年反,于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南京宣布继承皇帝位,定年号为洪武,国号大明。年——年当了30年皇帝。开创了“洪武之治”。当然,在这30年中,他经历了太多太多的常人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大事、要事。

朱元璋的人生哲学是要么不做,要么做绝。年,朱元璋灭了元朝,建立了大明王朝,建国后,朱元璋就开始大肆清理开国功臣,据民间传说朱元璋把开国功臣们聚集在“庆功楼”喝酒庆功,然后差人把“庆功楼”一把火烧了,烧死这些功臣之后,再把这些为他服务的“差人”杀掉(这当然是杀人灭口)。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为名诛杀丞相胡惟庸,屠灭三族,连坐其党羽,杀戮了一万五千多人。十年之后,功臣太师李善长也以与胡惟庸有联系被赐死,李善长的家属七十余人全部被杀,胡惟庸这一案延续了十年之久,前后被杀的王公贵族,共三万多人。

朱元璋最反对贪官污吏,他把贪官处死后,还把他们的皮剥下来,然后在皮内塞上稻草做成稻草人,挂于公座之旁,以示众人,无论是立过大功的开国大将还是一般官员,统统都这样。到洪武十九年(公元年)全国十三省从府到县的官员很少能够做到满任,大部分都被杀掉了。

朱元璋说:“老老实实地当官,守着自己的俸禄过日子,就好像守着一口井,井水虽然不满,但是可以天天汲取,取之不尽。”他当政三十一年,先后发起六次大规模肃贪,杀掉贪官污吏十五万余人。

下面我们比较详细地介绍一下朱元璋的宰相大名鼎鼎的胡惟庸的人生。他曾在朱元璋的面前红极一时,最后也在朱元璋的手中身败名裂,他究竟有着怎样的人生,请听我娓娓道来。

胡惟庸濠州定(位于现在的安徽省蚌埠凤阳一代,和朱元璋是同乡)远人。他一生的好运和厄运,都与老家有关系。关于胡惟庸早年的工作有两种说法,一是乡村教师,二是小文书。

年,胡惟庸投靠了朱元璋的部队,获得元帅府奏差的工作,相当于现在的通讯员。在此期间,胡惟庸认识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之一李善长,李善长和胡惟庸

是老乡,胡惟庸用重金贿赂了李善长,李善长向朱元璋不停地举荐胡惟庸。

在这之后,胡惟庸得到了重用。从《明史》的记录来看,年,胡惟庸由基层上调中央,并不断委以重任。年,胡惟庸升任左丞相,成为了百官之首。胡惟庸之所以被朱元璋选中,首先是因为他加入朱元璋的农民起义军比较早;其次他为人机警干练,深谙(ān熟悉,有经验的意思)为吏之道;此外,胡惟庸也是朱元璋的同乡。朱元璋利用胡惟庸先后将李善长、徐达、杨宪、王广洋逐出政治舞台。可以说,当时的胡惟庸,可谓朱元璋手下的“棍臣”,朱元璋指到哪里,他就打到哪里。

胡惟庸在整人上有一套,,他也特别会看朱元璋的眼色行事。前几年有一部历史小说《朱元璋》,小说中有个段落是这样描写的,胡惟庸和朱元璋都喜欢吃河豚,河豚味道鲜美,但是体内有毒,必须会宰杀的厨子才敢做。别人不敢做,可胡惟庸敢做,因为他早年学过烧河豚的手艺。最令朱元璋感动的是,在每次烧好的河豚端到餐桌上的时候,胡惟庸都抢先下筷,为朱元璋试毒。当年与朱元璋争天下的对手很多,其中有一个很厉害的对手叫陈友谅,陈友谅封了一个皇后叫达兰。陈友谅兵败之后,达兰做了明军的俘虏,暂时押解到胡惟庸的账下。胡惟庸将达兰献给了朱元璋,做了朱元璋宠妃之后的达兰,为胡惟庸升迁吹了不少枕边风.

胡惟庸既然以媚上为能事,他手里就不能缺少钱。胡惟庸在主持中书令工作时,不少地方官员都是他的人,其中有一个九江府知府万清尧是个典型的巨贪,九江府瑞昌知县王德玉上报中央告发万清尧贪污税粮20万石,朱元璋看到奏章之后就派监察御史去彻查此事。监察御史看出来万清尧是胡惟庸的人,竟然将这起案件定为诬告案,说王德玉诬告上级,,朱元璋便杀了王德玉。此事过后不久,有一个地方小官给胡惟庸上贡送礼想买官,被胡惟庸当做行贿者的典型给杀了,还向朱元璋上交了贿金,朱元璋对胡惟庸可谓是恩宠备至。

《明史》记载:胡惟庸数年独自做主,生杀自己裁定,经常不上奏,内外很多官吏向上汇报情况,必先取悦于他,对自己不利的事儿,自然是隐瞒、不向外说,不让人知道,这样,使四面八方有不少违法之徒和失职的大臣武夫,都走他的后门儿。例如,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因为遭到朝廷责备,胡惟庸胁诱二人,让他们暗中与自己往来。

这段明史即记录了胡惟庸的心理变化和不法行为,同时也道出了朱元璋对胡惟庸由宠到恨的心理根源。朱元璋对器重的手下可网开一面,但对他的权力绝对不可触碰,胡惟庸的上述行为显然是和朱元璋争权。在朱元璋看来已经突破了自己的底线。也许有人会问,胡惟庸已经位极人臣,为什么还要结党营私呢?这与朱元璋的变化有很大关系,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对下属疑心重重,逼的下属们惶惶不可终日。在这种情况下,胡惟庸不免也为自己的命运担忧,便想通过结党的途径,保住自己的地位。但胡惟庸对朱元璋还是不够了解,他没有意识到这样做其实是在给自己挖坟墓。

在这之前,朱元璋已经对胡惟庸心生不满了,那是在朱元璋逼死汪广洋的时候,汪广洋的一个小妾也自杀殉情了。这属于贞洁烈女行为,应该立贞节牌坊。但是在向朝廷打报告的时候,发现这个小妾是犯官之女。犯官之女为何能成为汪广洋的小妾?朱元璋认为是胡惟庸把这个女人给了汪广洋,以此收买人心。朱元璋由此对胡惟庸怀恨在心,他决定监视胡惟庸,便派特务对胡家大宅严防死守,特务们发现不少官员进出胡宅。当一个人被特务发现的时候,朱元璋下定决心对胡惟庸非动手不可了,因为那个人是个日本人。

朱元璋发现的这个日本人是谁派来的?胡惟庸是怎么勾搭上日本人的?这就牵出一宗大案——林贤案,林贤是明州卫指挥史,相当于当时的东海舰队司令。胡惟庸想把林贤发展为死党,他先是用计令朱元璋将林贤发配到日本,三年后,胡惟庸派人私自将林贤从日本召回,林贤成了胡惟庸的人,胡惟庸和林贤商议借兵日本,里应外合,一举推翻朱元璋的“洪武”政权。

人算不如天算,没等胡惟庸和日本人动手,朱元璋先下手了。胡惟庸事发可谓

阴沟翻船。他的儿子骑着高头大马到闹市里去玩儿赛马,马受惊之后撞在一辆马车身上,胡公子当场死亡。骄横跋扈的胡惟庸为了泄愤,杀掉了那个无辜的车夫,朱元璋借此大做文章,表示要令杀人者抵命,见风使舵的文武大臣掀起了一场告发胡惟庸的热潮,有人揭发胡惟庸意图兵变,朱元璋下令抓捕胡惟庸等一干人,胡惟庸顷刻倒台。

胡惟庸被抓并被处死以后,不知内情的林贤依然伙同日本精兵武士,按着既定计划如约入境了,早已识破此计的朱元璋将他们一网打尽,然后将日军俘虏发配到云南边疆。朱元璋将此列为胡惟庸的重大罪证,列入自己亲自牵头编写的反面教材《大浩三编》中。给胡惟庸定“通倭罪”,并不算冤枉他。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抓捕胡惟庸不到一个月,就将其处死。处死胡惟庸只用了一袋烟的时间,但追查胡党却用了整整十年的时间,在这十年的时间中,有十几万人死于非命,有很多都是和朱元璋一起出生入死共同打江山的老哥儿们,例如,胡惟庸被处死的第五年,有人告发李善长属于胡党。当时李善长已经77岁高龄了,但是经过暂短的犹豫,朱元璋还是果断地下令赐死李善长,并将李善长全家70多口,不论男女、大人、小孩儿满门抄斩。

在这场大屠杀中,朱元璋就连死人也不放过,有不少跟他出生入死,一起打天下的老朋友、老哥儿们距离胡党发案已死去十几年之久,但仍被视为胡惟庸同党。他们的后代也被株连,惨遭屠杀。大屠杀持续了10年,共有十几万人死于非命,这场大屠杀朱元璋基本上肃清了和他同生共死的开国元勋们。

洪武23年,朱元璋停止了杀戮。接着,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得不提到他的议事日程上。朱元璋在“胡案”中受到了启发,接受了教训,为了强化皇权,持续朱家王朝的长治久安。他采取了一个大胆的举动,那就是废除了持续中国多年的丞相制度。丞相在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集权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可以辅佐皇权处理政务,决策机要;但也可能因为权利过重而威胁皇权。朱元璋在废除了丞相制度后,,皇权得到空前加强,但也给自己出了一很大的难题,那就是他必须得事无巨细,所有事都必须事必躬亲。,好嘛,那还不把他累死啊!

好在朱元璋这个人是个工作狂,每天起早贪黑工作不知疲倦,从登基到去世,他几乎就没有休息过一天,据史书记载,从洪武十八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八天之内他审批奏折件,处理国事件,平均每天要审批奏折二百多件,处理国事四百多件。他如此起早贪黑地工作,一直干到71岁寿终正寝为止,他似乎是个精力无限的人。可是,他的后代子孙们没有他那么好的身体,也不想像他那么劳累,。太祖不许设立丞相,自己又不想过劳死,怎么办?情急之下朱元璋的四子朱棣当了皇帝(朱元璋晚年立长子朱标为太子,不料太子朱标比朱元璋死的还早呢,朱标死后,朱元璋死时遗诏令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为皇帝继承人,朱元璋死后的第六天朱允炆继位,称建文帝。朱允炆继位后,采取削藩政策,他的四叔朱棣当时是北京的燕王,朱棣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反对建文帝。年仅21岁,他如此年轻,无力控制朝政。年,燕王朱棣获胜,在南京称帝。建文帝朱允炆失踪,至今,任何一个史学者也未能考正出建文帝的下落)之后,想出了一个绝招。朱棣宣布成立内阁制,设首辅大臣,一个皇权“新影子机构”就由此诞生了。所谓的内阁大学士首辅大臣,后人称之为“宰辅”,但其权力要比宰相小得多,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秘书长的角色。说白了,这些首辅大臣、内阁大学士,他们没办法跟皇帝分权,而是一切按着皇帝的旨意给皇帝干活儿的。

朱元璋为属下制造了很多大案要案,这些案子大多被历史证明是冤假错案,在朱元璋死后很多案子陆续被平反。可是,“胡案”却一直没有平反,其主要理由是胡惟庸的“通倭罪”。可以说,胡惟庸的头上的两顶帽子——即奸臣、汉奸,终属事实,是永远不能翻案的。

朱元璋的晚年:

朱元璋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一个长寿的皇帝,长寿固然是一件兴事儿,但他长寿的代价却是他不得不一次次面对亲人的逝去,白发人送黑发人。虽然朱元璋的儿女中也有贤愚之分,但毕竟都是自己的孩子,孩子死了,父亲总是很伤心的。马皇后(朱元璋最信任的皇后)死后,朱元璋再也没有说知心话的人了,包括儿子在内的所有人都怕他,都讨他的好,却没有一个人向他吐露真言。帝王从来都自称“孤”道“寡”,此时的朱元璋也真地变成“孤家寡人”了。

经过铁血地杀戮和岁月的洗刷,那些曾经和朱元璋并肩作战的老弟兄们也已经没有几个了,唯独汤和一人是随朱元璋起家的功臣。而汤和早就向朱元璋请求交回了兵权。汤和是个很聪明的人,他遣散了满堂的妻妾,把绝大部分在朝得到的赏肆分给手下的同乡,无论听到什么消息从来不说话。朱元璋无论如何也抓不到他一丝一毫的把柄,奈何不了他。

洪武27年汤和一病不起,朱元璋让人把他接到京城养老,时间不长,汤和就死了。死后,朱元璋追封他为东欧王。尽管朱元璋是个极为冷酷的皇帝,但在汤和身上他还是念了小时候在一起放牛的旧情分(读者可以想一想,他为什么念汤和的旧情分,而别的老哥儿们却都被他杀光了呢?)。

洪武31年,朱元璋病倒了,却仍然“日日临朝决事,不倦如平时。”

农民出身,打了一辈子仗。朱元璋的身体向来是很好的,很少生病。而这一次,他知道自己不能懈怠,因为留给他的时间不多了。

公元年6月24日,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逝世,终年71岁,死后入葬南京城外中山的孝陵,他患难与共的妻子马皇后正在那里等着他呢。朱元璋留下的遗诏说:“丧葬遗物,一切从简,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出临三日,皆释服,无妨嫁娶。”他不想因为自己的逝世而影响百姓的平静生活。从这一点来说朱元璋还真是为百姓考虑的好皇帝。

6、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朱由检)的悲惨人生

公元年,朱由检登基,成为大明王朝的第16位皇帝,即崇祯皇帝。登记后,迅速铲除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集团。可他面前又出现了两个更为强大的对手——皇太极的八旗铁骑和李自成的农民军。大明王朝面临一次次巨大考验。大明气数已尽,崇祯不但丢掉了江山,而且全家遭受灭顶之灾,他的周皇后悬梁自尽,嫔妃统统自杀,女儿被他砍掉一只胳膊,三个儿子流落荒野,自己在万岁山(现在的景山)的一颗老槐树上上吊自尽(时年34岁)。立国年的大明王朝,就此灭亡了

崇祯皇帝登基后,平时他对本职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他每天白天上朝,晚上加班,每天工作14—16个小时,他殚精竭虑、在日理万机的情况下,无可奈何的用死来宣告自己王朝的覆灭(他的这种工作态度、人生哲学,我并不赞成,说明他没有组织能力,没有运筹帷幄的能力,不会用人,他是个懦夫、愚夫,是个蠢才。为世人所看不起,——编者)。

他当时应该让太子去南京暂避,,这样的话,即使北京陷落,他自己在煤山自尽。作为陪都的南京也可以立即以太子为中心建立名正言顺、无可争议的“救亡政府”。可是,崇祯皇帝除了好面子之外,他的一个最大的弱点就是多疑(他的这个多疑的性格,在很大程度上是他失去江山的一个重要原因——编者)。在他的心目中没有一个可信任的人,包括他的儿子。自己不去南京是因为面子,而不让儿子去南京,他是害怕自己成为第二个李隆基,如果让儿子去南京建立“临时政府”,万一要是北京没有失守,已经16岁的儿子要是在南京自立为帝,奉自己为太上皇,把自己架空,那不是自己的大权旁落了吗?所以,他在担心北京难保、玉石俱焚的焦虑中,崇祯皇帝死死拉着他的三个儿子,与自己一起坐等着北京沉没在农民军的汪洋大海。北京九门相继落入敌手,崇祯可以把皇后、妃子、公主们杀死,自己也可以以死殉国,但对于三个儿子,总还是存在着他们能够逃出去的想法。

崇祯皇帝送走他的三个儿子,回到坤宁宫,看到周皇后已经悬梁自尽,他连声说:“好、好、好”。她的女儿(公主)在一旁痛苦,他对公主感叹:你为何要生在我家?说着,举起宝剑向女儿砍去,公主挥手一档,手臂被砍断,疼的昏死过去。

崇祯皇帝把三个儿子交给太监,想让他们混出北京城。可那些平时最受皇帝信任的太监们可没有那么赤胆忠心,面对北京到处都是农民军的情况,他们或是把这些皇子仍在街上让他们自生自灭,这还算是仁慈的。或是干脆把这些皇子献给李自成的农民军,向他们请功,所以,这些皇子全部都落入了李自成之手。

可是李自成并没有立即杀死他们,而是带着这些皇子去要挟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意思就是你看皇子们都在我手里,你吴三桂必须得归顺我了,可是,李自成治军不严,没有正确地对待俘虏,在京城残酷虐待吴三桂的家眷,对吴三桂的老父亲严刑拷打,并肆意侮辱吴三桂的爱妻陈园园。吴三桂从来自北京逃出的家丁中得到消息,他愤慨不已,联合关外的清军与李自成对抗,其结果是在山海关李自成被吴三桂和满清联军击败,接着一败再败,致使清军入关。这样崇祯皇帝的三个儿子奇迹般地活了下来,并且摆脱了李自成的大顺军,走上了各自不同,但最后殊途同归的死亡之路,当时他的长子只有16岁,

上面说三个儿子走上了殊途同归的死亡之路,怎么说是“殊途同归”呢?那就是这三位皇子先后都死在了满清朝廷手中。

先说长子朱慈烺(lǎng),他的身份最尊贵,运气和遭遇也最惨。从大顺军(李自成的农民军)逃出后,他想回到北京去寻找亲人,可是当时的首都北京已被满清占领,他见到原来朝中的臣子们,见到他都避之不及,几经周转,找到了自己的外祖父周奎,在外公家还见到了自己的妹妹长平公主,长平公主当时只有一只胳膊,另一只胳膊是被他的父亲崇祯皇帝砍掉了的。兄妹想见,抱头痛哭。可是周奎一家上上下下都觉得这个外甥和外女儿寄居在他们家会给他们带来不详,由太子的舅舅周绎(yì)出面把太子撵走,在乱军中吃尽了苦头的太子早就一肚子的怨愤,又见到往日的臣子和亲人们对自己都不忠不义,一下子怒火上窜,和舅舅周绎大吵大闹起来,以致双方拳脚相加,动静弄大了,就惊动了邻居和巡捕。外祖父周奎见已瞒不住,便把自己的外孙举报了。

清摄政王多尔衮轻而易举地抓住了大明王朝的真命天子,按说应该是喜出望外,可是多而滚对太子是杀是留必须斟酌再三,杀也不是,留也不是。若是杀了吧,觉得会失去民心,满清为了收买人心还厚葬了崇祯皇帝,对于前朝不再抵抗的一些人都要厚待。另一方面,对于他们一统中原的障碍绝不会手软,可明太子正好处在这两种态度的矛盾当中,若要留着他,明朝的忠臣义士就会心怀希望地打着他的旗号前赴后继;可如果杀了他,满清的为明朝报君父之仇的说法就会自食其言。

多尔衮不愧是精明的政治家,他很快就想出了一个一箭双雕的好主意,那就是让人指出太子是假的,将真太子以冒充太子之罪将其杀掉。于是,一场“辩认真假太子”的闹剧上演了,首先让亲人指认,太子的外公周奎和舅舅周绎自然领会了摄政王的意图,一口咬定太子是假冒的;太子的妹妹长平公主因为年岁小,看不透多尔衮的险恶用心坚持说是真的,被周奎打了一个耳光后再也不敢说话,,原太子的侍奉太监有几个不知天高地厚,指认是真,马上被处死,剩下的也被承认是假,连曾经是太子老师的原内阁大学士谢升也指出是假,太子当众对老师谢升说:“老师啊,某年某月某日,你在给我讲书时说过的某事,你现在忘了吗?”弄得谢升哑口无言,泱泱而退。但结果已经出来了:太子是假的。还有人上表坚持是真的,那好办,一个字,杀!

就这样,一共杀了15个争辩的大臣,终于没人再敢说话。太子在被压上断头台时终于明白了,他原本来北京时看到满清礼葬他的父皇,还以为满清会厚待他呢,这种想法现在明白了,是大错、特错,父皇受到礼藏是因为他已经是死人了,而自己还活着,就是死,也得给他按上一个冒充太子的罪名,他终于连以一个前朝太子的身份去死的机会都没有了。

我们再看看皇三太子朱慈灿的下场。明朝覆灭以来,朱慈灿一直下落不明,到了康熙18年三番之乱快要被评定时,定远大将军安亲王在湘中抓获了一帮乘乱招兵买马的草头王,审问后发现他们还有同党,是一个还俗的和尚,自称叫朱慈灿,抓获后,发现供述的情况与真正的皇三子的情况极为相像,与顺治8年、12年、13年、16年和康熙12年打着“朱三太子”旗号起义的诸多皇三太子大不相同,于是就认定这个还俗的和尚就是真的朱慈灿在确定这个和尚就是朱慈灿之后,康熙皇帝像弹灰一样漫不经心地说:“想当年我们入关时朱慈灿年岁甚小,不可能跑出来,现在还安然尚存,不可能是真的,他一定是打着朱三太子的旗号的混混儿(此话系笔者译文)。”那还不容易,康熙大帝说他是假冒朱三太子的“混混儿”,必杀无疑!

最小的皇四太子朱慈焕应该是兄弟姐妹中最幸运的一个,在李自成的大顺军与两个哥哥失散以后,和一位姓毛的将领逃到了河南,种了一年地,,后因为清政府清查“流贼”,姓毛的逃走了,他只能一个人流浪。后来在凤阳县遇到了前朝的一位姓王的老长辈,这位老长辈念及皇恩,将他收留在家,并改姓为“王”。在这位王老长辈去世以后,因为他年岁小,生活不能自理,朱慈焕就又过上了流浪的生活,在浙江遇到了一位前朝姓胡的官员,这位胡大人也是心念故国的人,,便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他,从此朱慈焕改名为王士元靠教书为生,到了康熙47年,他已经75岁,并且组成了有一妻一妾、六子、三女、一个孙子的大家庭。他对自己的身世一直守口如瓶,但作为明朝皇室的嫡系子孙,他最终也没能摆脱那高人一等的意识,他按皇家的传统,在为所有儿子取名时,以“和”字排辈,最后一字都是带有“土”部的怪字。这些举动逐渐被人们所注意,有一位念一和尚在浙东起义时便打着他的旗号,终于使这位隐藏了几十年的前明龙种遭到了灭顶之灾。化名王士元的朱慈焕全家被捕,他的妻妾和女儿都自缢,男性家人外无一漏网而亡,朱慈灿否认自己参与造反,在清廷审问他时,他据理力争对主审官说:“今上有三大恩于前朝,流贼乱我国家,今上诛灭流贼,与我家报仇,一也;凡我前朝子孙,从不杀害,二也;吾家祖宗坟墓,今上躬行祭奠命人洒扫三也;况吾今已七十五岁,血气已衰,鬓发洁白乃不做三番叛乱之事,而反于清宁无事之日乎,且所谓叛乱者,必先占据城池,囤积粮草,招兵买马,打造盔甲,吾曾有一于此乎?”此话说得合情合理,有理有据。而且也确实没有他参与造反的证据,可是他承认了自己是前朝明皇子,就只能是死路一条。

康熙皇帝又玩儿起了多尔衮的那一套,拒不承认朱慈焕的真实身份。清廷九卿审讯之后奏报:“朱慈焕供系崇祯第四子。经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14年身故,有遵旨传唤明代老太监,俱不认识,朱慈焕明系假冒,故其父子应凌迟处死。”就这样灭了朱慈焕全家。

可是,所有明末清初的史籍都记载崇祯第四子并没有在崇祯14年亡故,而已经事过60多年的老太监且不说是真是假,即便是真,又如何认得当年的皇子?可惜,杀机已定,断难挽回。这些连康熙自己都骗不了的证据就把“王老先生”朱慈焕全家都送上了黄泉路,朱慈焕凌迟处死,所有的子孙除了死在狱中的,全部斩立决。

至此,崇祯皇帝的子孙全部被消灭光了,而且全部都是以不是他的子孙的名义被消灭。清朝皇帝一直在高唱“举逸兴绝,善待前朝帝裔”,以此来表示自己的仁义大度和守礼好古,康熙皇帝还表示过:“朕意欲访查明代后裔,授以职衔裨其世受祀事。”但当真的前朝后裔出现的时候,便开始“叶公好龙”了,他们很聪明,都用不承认身份的办法来自食其言。

我说过了要保护、善待你,可你不是你,所以我杀你就是理所当然的。中国的封建统治者历来都用这种办法保护自己的伟、光、正。

我是说过要虚心纳谏,可是你说的不是忠言,是诽谤今上,所以你得死;

我是说过要人人平等,但你是敌人,所以不能跟你讲平等;

我是说过要提倡清廉,但你的清廉是在沽名钓誉,所以我必须整你……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所承诺、所标榜的经常改变,但“伟、光、正”是不会改变的。(以上文章参考了《鸡林旧闻录》、《清圣祖仁宗实录》和《内阁大库档案》)

在此,编者给你讲一个有关“崇祯多疑”的小故事:

有一天,崇祯在后花园散步,无意中听到自己最宠爱的田贵妃在独自弹琴。当时,大户人家的子女是不学琴艺的,弹琴往往是穷苦人家的女孩儿为了能在青楼谋生才学的技能。可是,田贵妃出生富户,她的母亲是个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才女。崇祯皇帝听了田贵妃的琴声后,心里就开始怀疑田贵妃在进宫之前会不会是青楼女子。于是,他就问田贵妃:“你这琴艺是跟谁学的?”

“跟我母亲学的。”田贵妃回答。

“难道你母亲会弹琴?”

“我母亲琴棋书画,什么都会,我们家里很多壁画、书法,很多都是由我母亲所作”田贵妃兴致勃勃地回答崇祯皇帝。

崇祯皇帝对田贵妃的话很有些疑惑,立马儿派人用马车把田贵妃的母亲接到宫中,让她们母女俩一起弹琴给他听,崇祯皇帝见田贵妃会弹的曲子,她的母亲也同样会弹,于是他这才放心了。赏了一些银两给田贵妃的母亲,然后派人送她回家。

田母回家后,兴致勃勃地对田父炫耀自己在宫里单给皇帝弹琴的事,田父问明来龙去脉,便摇头叹息道:“大明危矣!”

“为什么我给皇帝弹了个琴,大明就‘危矣’了?”田母问田父。

田父摇了摇头,没有回答她。田父从“弹琴”这件小事看出崇祯是一个心胸狭隘、生性多疑的人,他对自己的宠妃尚且如此猜忌,对朝廷重臣和封疆大使们的态度便可想而知。

果然不出所料,崇祯皇帝在朝中频繁更迭内阁臣僚和封疆大臣,特别是对镇守边关的辽东巡抚袁崇焕被以“谋叛”的大罪处以死刑,便更加剧了明朝的灭亡。

年正月努尔哈赤在宁远被袁崇焕打的大败,此后,郁郁寡欢,陷入苦闷而死。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也两次败在袁崇焕手下,皇太极认识到不除袁崇焕,则无法得到大明的天下。皇太极通过多方渠道了解到崇祯多疑的毛病,他就设法使用《三国演义》中的周瑜利用蒋干盗书使曹操中反间计的的手法,让崇真怀疑袁崇焕通敌,将袁崇焕除掉。崇祯果然中计,杀掉了袁崇焕。

崇祯自毁长城,不但丢掉了江山,而且全家遭受灭顶之灾,皇后悬梁自尽,嫔妃统统自杀,女儿被他砍掉一只胳膊,三个儿子流落荒野,自己上吊自尽,这就是由于他的无能、多疑造成的恶果。

7、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光辉人生

说起清朝的皇帝,人们一般耳熟能详的是康熙、乾隆、雍正,还有那个被慈禧太后所控制的光绪。人们很少知道清朝的开国皇帝是努尔哈赤,也不知道清朝开始定的国都是沈阳,关于清朝皇帝的陵寝,一般人都知道是清西陵和清东陵,而很少有人知道沈阳也有两位皇帝的陵寝。清朝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皇太极就葬于沈阳。下面本人就简单地给读者介绍一下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的祖父叫觉昌安、父亲叫塔克世。他幼年丧母,继母那拉氏对他非常刻薄,家里很不和睦,弟兄们分家的时候,父亲塔克世听继母的挑唆,给他的产业极少,简直不够维持生活。努尔哈赤少年时代吃尽了苦,挖人参、采蘑菇、捡榛子、摘木耳、拾松子,然后将这些东西运到抚顺马市去卖,以此来维持生活。在他25岁那年,更大的不幸降临了,他的祖父和父亲同时死于明朝的军队攻城的炮火。这件事,对努尔哈赤以后的人生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

努尔哈赤的父亲和祖父在辽东首府辽阳被明军误杀,他得知父亲和爷爷蒙难的噩耗,捶胸顿足,悲痛欲绝。他质问明军首领:“我爷爷、我父亲又没与你们为敌,为何被你们所害?我与你们有不共戴天之仇!”明军派官员谢罪说:“非有意也,是误杀耳。”明朝为了表示歉意,把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及祖父觉昌安的遗体送还给他,并赠送给他“敕书(读作chì,帝王的诏书)三十道,马三十匹”,还封他为指挥大吏。努尔哈赤怒气未消,又不敢直接同明朝军队对抗,于是迁怒于女真图伦城的城主尼堪外兰,因为尼堪外兰暗中与明朝沟通,致使明军攻城,城被攻破,致使他的父亲和祖父不幸死于战火。万历十一年(年)五月,努尔哈赤以报父、祖之仇为名,以“十三副遗甲”,率领百余人的队伍,向尼堪外兰所把守的城市——图伦城进攻,拉开了统一女真战争的历史帷幕。

经过十二次大的战役,这位苦难的青年先是统一了女真各部,继而统一了东北全境,并成为后金大汗。成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

使努尔哈赤成功的因素我认为有以下四点:

第一点,幼年时期苦难生活的磨练,继母对他的薄情寡义,使他养成了独立自主、奋斗不息的性格。

第二点,努尔哈赤青少年时代吃尽了苦头,挖人参、采蘑菇、捡榛子、摘木耳、拾松子,然后将这些东西运到抚顺马市去交易,广交朋友,使他大开眼界。

第三点,父、祖蒙难,刺激他毅然决然地摆托了常人的平庸生活,踏上了王者的征服之路。

努尔哈赤本人心胸开阔、心境豁达,处处以大局为重、以和为贵,妥善处理各种关系(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会搞统一战线),能够看透敌人、把握自己,也就是头脑清醒,知己知彼。在这方面我给大家简单地举两个例子:

努尔哈赤率军攻打翁克洛城,两军对垒,他被对方的一个将士鄂尔果尼一箭射中,鲜血从身上一直流到脚面,可他认为是轻伤,不下火线,继续坚持战斗,此时,对方有一个叫洛科的人,又一箭射来,正好射中努尔哈赤的脖子,那箭带反勾,他往下拔箭,带下一块肉,立刻流血如注。他从房顶上拄着弓一步一步地下来就休克了。攻下翁科洛城后,这两个射他的人——鄂尔果尼和洛科都被他的部下抓住了,部下要当着努尔哈赤的面将这两个人乱箭射死,以示替他报仇雪恨。可努尔哈赤摆了摆手说:“不要,不要,两军对垒,他们是为自己的主人来射我,这是可以理解的,他们是勇士,这样的勇士难得。给他们松绑!”松绑以后,和他们交谈,并分别授以此二人官衔。和鄂尔果尼、洛科一起被俘的人都很受感动,都心甘情愿地顺从了努尔哈赤;而努尔哈赤本部的人一看,呀?这样的人都可以为官,我们更得好好干了,只要干出成绩我们就可以升官。

第二个例子,叶赫老女(这是一个姑娘的名字,这个姑娘长得非常漂亮,温文尔雅,不但很有智慧、琴棋书画、能歌善舞,是不可多得的才女,而且出生在非常高贵的女真贵族家庭里)的例子。叶赫老女是叶赫贝勒布扬古的妹妹,为了讨好努尔哈赤,在13岁的时候,就答应许配给他,可光许配给他,并不把她嫁过来,而是随后又分别许配给哈达的贝勒、挥发的贝勒、乌拉的布占泰,结果这三个部落都被努尔哈赤给灭掉了,蒙古扎鲁特部的介赛也要娶她,叶赫老女誓死不从,介赛就要报复;布扬古又把他妹妹许配给咯尔咯部达尔汉贝勒的儿子莽古尔岱。努尔哈赤的部下和家人知道了这些消息,极为气愤,对努尔哈赤说:“这个女人从13岁就许配给你了,至今已经20年了,她也不嫁过来,而且今天许配给这个、明天又许配给那个,现在又许配给莽古尔岱,这不是存心羞辱咱们吗?发兵!把她夺回来!”努尔哈赤摆摆手说:“别、别、别,值不得,为了我们共同的(国家)利益我们可以打他(莽古尔岱),为了我的一己私利,为了一个女人,值不得。这个女人是许配给我,又不是许配给你们,我都没那么生气,你们生那么大的气干什么?”结果,33岁的叶赫老女就嫁给了蒙古的莽古尔岱。

以上两个例子就充分说明了努尔哈赤胸怀开阔、心境豁达。

努尔哈赤获得天下除了他本身的个人因素以外,还有更重要的三个因素,那就是:天时、地理、人和。

一说天时:

当时的中国处于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后金(努尔哈赤)的四周均动乱不堪,自顾不暇,据《清太祖高皇帝实录》一书记载,此书共有个字,就有个“天时”字样。

在此谨举一例,万历四十七年(公元年)三月初一,当时的赫图阿拉地区大雪封山、江河冰冻、丛林密布、冰雪封路。明军根本不熟悉地形的情况下,长途跋涉来围攻赫图阿拉。努尔哈赤所帅领的军队熟悉地形,便于设伏,巧用天时,分路出击,集中兵力,逐路击破,大败明军,获取了惊人的胜利。

二说地利:

地利主要指地形、地势、地域。赫图阿拉是一个山环水绕、气候温湿、土壤肥沃的宝地,那里西距抚顺里,由于关山阻隔,利于暗自发展,又有大路通往辽(阳)、沈(阳),利于驱兵进取。努尔哈赤在这里建立并扩大基地,这个基地发展的越来越大,后来竟发展到东到日本海、西到青海、南到长城、北跨外兴安岭、西北到贝加尔湖(今俄罗斯境内),这样如此广阔的地域。这里有粮食、皮毛、人参、林木、矿藏等,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

三说人和:

人和主要指人际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当时的政治力量,以后金努尔哈赤为一方,以明朝万历帝(这个人好发脾气,荒淫无度)、泰昌帝(登基一个月,吞毒自杀,只活了39岁)、天启帝(23岁就死了)为另一方,大明朝廷混乱,对北方少数民族的力量估计不足,对少数民族政策的基本点就是一个“分”字,分则弱,分而待之,间而治之;而努尔哈赤则针锋相对,采取一个“合”字,合则强,联合起来,团结起来力量大。努尔哈赤团结女贞各部,共同对付明军,取得了空前的胜利。

努尔哈赤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上他本人心胸开阔、心境豁达、谋略过人,了解敌方的短处,把握自己的长处;顾全大局,善于处理各种关系。因此,实现了他最大的人生价值。

他的一生对历史做出了很大的贡献简略如下:

统一女真各部。

从元朝到明朝有来年的历史,未能实现统一,经努尔哈赤30多年的征服,实现了女真各部的大统一。

统一东北地区。明朝中期以后,皇权败落,东北地区管辖失控,各民族相互残杀,一片混乱。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皇太极经过艰苦的努力,统一了东北地区,其管辖境域达万平方公里。因为有努尔哈赤对东北的统一,后来的沙俄、日本就无法蚕食东北的疆域,这就是说,他奠定了我们中华民族东北的版图,功不可没。

制定瞒族文字:

满洲的女真人没有文字,所以与明朝、朝鲜等来往的公文,由一个叫龚正陆的汉人用汉文书写;再向女贞发布军令、政令时,则用蒙古文,无论汉文还是蒙古文,女真人都看不懂,努尔哈赤命手下创制了满文,之后,又由他的儿子皇太极进一步改进,形成规范的满文,成为清朝官方语言文字。由努尔哈赤创建的满文记录下了东北亚地区各民族发展及形成的珍贵资料,并成为满汉、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

所以,努尔哈赤创建的满文是满族发展史上的一块重要的里程碑,对中华文化史和东北亚文明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创立“八旗制度”。

“八旗”包括黄、白、红、蓝四旗,后来,又把黄、白、蓝三种旗镶上红边儿,把红旗镶上白边,称为“八旗”。“八旗制度”以“旗”统军,以“旗”統民。平时耕田打猎,战时披甲上阵,均以“八旗”为纽带,将全社会的军事、政治、行政、司法、经济、和宗族联结成为一个组织严密、生气勃勃的社会机体,努尔哈赤创立的这个核心制度成为清朝的一个社会制度,也是清军定都北京、入主中原、统一华夏、稳定政权的一个关键。

促进满族的形成。

现在我们国家有56个民族,其中满族也是一个人数众多的民族,其实满族是由当时东北的一个边隅小部发展而来的,是由努尔哈赤联络而形成的一个民族共同体,以致发展到现在具有千万人的一个大民族。说白了,现在咱们国家满族人的老祖宗就是努尔哈赤。

努尔哈赤还有很多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如:创立大清国号。大清国号自创立以来,一直到年辛亥革命,大清统治华夏近年,努尔哈赤是大清帝国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他还有很多功绩,在此不再一一鏖述。

总之,努尔哈赤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对我们中华民族有着极大的贡献。研究努尔哈赤的生平不但在我们国内成为热点,在国外也备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yedana.com/qydcd/10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