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锦分解教学下
哪些方法使人越减越肥 http://www.mxxshi.com/baidianfengzixun/xinlizhiliao/m/1389.html 两手托天理三焦;左右开弓似射雕; 调理脾胃臂单举;五劳七伤往后瞧; 摇头摆尾去心火;两手攀足固肾腰; 攒拳怒目增气力;背后七颠百病消。 八段锦第五式:摇头摆尾去心火 马步扑步可自选, 双掌扶于膝上边, 头随呼气宜向左, 双目却看右足尖, 吸气还原接右式, 摇头斜看左足尖, 如此往返随气练, 气不可浮意要专。 膝关节、股四头肌、弓步(三平) 1、开一大步,两足横开,双膝下蹲,成"骑马步"。身体朝前,上体正下,稍向前探,两目平视,脚后跟外撇,两手伸展,吸气至膻中;呼气,两手下按,微蹲,手放在股四头肌上,双肘外撑。 2、以腰为轴,头脊要正,呼气,往右下沉身,目视右足尖;胸靠近膝关节;稍停顿后,拔长身躯,将头,躯干划弧摇转至左前方,吸气,往左转,尾闾向右后摆,左脚侧转,左臂弯曲,肘臂外撑,身体面向左,右臂绷直,臀部向下方撑劲,右脚尖点地(成类弓步/弓步),右腿可弯曲,右腿膝盖朝下,呼气,头向上抬、后仰。 3、恢复。 1、马步扶按时要悬项竖脊、收髋敛臀、上体中正。 2、侧倾俯身时,颈部与尾闾对拉拔长。 3、摇头时,颈部尽量放松,动作要柔和缓慢,摆动尾闾力求圆活连贯。 4、保持定式时,身体靠近前胸,头后仰,使后背呈反弓式,头尾相应。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经脉是: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督脉,足太阳膀胱经。 练习本动作对应的体脏腑是:心。 心火者,思虑过度,内火旺盛。要降心火,须得肾水,心肾相交,水火既济。这一式,上身前俯,尾闾摆动,使心火下降,肾水上升,可以消除心烦、口疮、口臭、失眠多梦、小便热赤、便秘等等症候。 练习本动作主要适用于心悸、失眠、健忘、多梦、遗精、口舌生疮等人群。 八段锦第六式:双手攀足固肾腰 两足横开一步宽,两手平扶小腹前, 平分左右向后转,吸气藏腰撑腰间。 式随气走定深浅,呼气弯腰盘足圆, 手势引导勿用力,松腰收腹守涌泉。 (膝关节始终绷直) 1、左脚开步,双脚尽量打开,膝关节要直立,不能弯曲,重心朝前,脚尖朝前,脚跟外开; 2、两手向上,吸气,上提至膻中穴,憋气(双手合十) 3、呼气上举到头顶(抬头),吸气(继续呼气),往前弯腰,动作定格一下(头始终向上抬); 4、呼气(吸气),双手向外画圆张开至后背最高处(尽量),然后吸气,弯腰低头,两手由后背沿着竖脊肌往下,大腿外侧,腓肠肌,跟腱; 5、上手攀住脚后跟,呼气,昂头;吸气,头慢慢下落; 6、两手合十,抬头,呼气,两臂带动上体慢慢上起(举至头顶),吸气沉至膻中穴,呼气,双手落下,收脚。 1、要保证在两膝直立情况下,俯身前屈,这样才能充分的刺激脊柱、督脉等以及命门、阳关、委中等穴位。在身体充分前屈中,两掌尽力向下推摩,如果由于韧带原因,不能推至脚跟时,可在脚跟之上小腿处完成余下的导引动作,切不可弯曲膝关节。锻炼得法,会感到腰部温暖发热,整条脊柱轻松通畅而阳气充沛。 2、本式动作要越慢越好,质量比数量重要得多。 3、一动一呼吸,动作和巧妙结合。开始时可以自然呼吸,练至熟练后,可配合上身前俯时呼气,整个动作配合呼吸缓慢柔和。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经脉是: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次牵动经脉是手三阳经。 练习本动作对应的人体脏腑时:肾与膀胱。 这一式前屈后伸,双手按摩腰背下肢后方,使人体的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得到拉伸牵扯,对生殖系统、泌尿系统以及腰背部的肌肉都有调理作用。 本式动作适用于精力下降、腰膝酸软、下肢无力、骨软无力、头发稀疏、健忘耳鸣、意志消沉、小便频数、阳痿早泄等人群。 八段锦第七式:攒拳怒目增气力 马步下蹲眼睁圆,双拳束抱在胸前,拳引内气随腰转,前打后拉两臂旋,吸气收回呼气放,左右轮换眼看拳,两拳收回胸前抱,收脚按掌式还原。 握固手(四指抱住大拇指,大拇指抵在无名指指根处) 1、两足横开,左膝下蹲,右腿绷直,右脚后跟外撇45度,弓步。 2、吸气,提拳,握固手,拳面向上。呼气,向前方击出,同时内旋至最大,拳紧握,拳眼向下。瞪眼怒目,眼神望向极远处;吸气,收回松劲,眼神内收,屏气;右拳重复(动作要慢匀) 3、呼气,起身 4、弓步(体能提升后) 1、本式动作的马步要求双脚分开略宽于肩,采半蹲姿态,因姿势有如骑马一般,而且如桩柱般稳固,单这个动作就可以壮肾腰,强筋补气,调节精气神,而且下盘稳固,平衡能力好,不易被人打倒,还能提升身体的反应能力。当两腿下蹲时,负载上身的重量需要很大的力量,这时就需要咽喉自然自锁(只能用鼻自然呼吸),提肛缩阴,气沉丹田。也就是要从满足腿部承受力开始,而后锁闭两头(即咽喉、肛门与阴部),使上下两处的承受力得到锻炼。如果这两处的任何一处的承受力太弱,身上的任何其它部位都不会有较强的承载力。武术界常说的“不提气”或“沉不住气”,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这两种现象。只有在两头沉住气的情况下,胸膜才能将胸部脏器托住,通过腹部肌肉的自然收缩,将腹腔各器官自然收紧,使整个身躯处在一个内气非常充盈的状态。马步下蹲时要立身中正,舌顶上颚,微提肛,下颚微收,涵胸实腹,松胯圆裆,膝盖不超过脚尖。马步的高低可根据自己腿部的力量灵活掌握。弓步的话要求前边腿三平,小腿与地面,大腿与小腿,大腿与身体都是保持九十度。后面腿蹬直,脚趾内扣,髋内翻。 2、左右冲拳时怒目瞪眼,尽量是拳向前冲的时候,眼睛随之逐渐增大,目光向极远处。同时脚趾抓地,拧腰顺肩,力达拳面,旋腕要充分,五指用力抓握。 注意事项: 冲拳时有些练习者体前俯,塌腰、耸肩、掀肘,旋腕幅度不够。所以要做到冲拳时上体正直,百会上领,下颏微收,肩部松沉,前臂贴肋前送,力达拳面。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经脉是:手足三阴阳经,足厥阴肝经。 练习本动作对应的人体脏腑是:肝。 攒拳怒目增气力:中医认为,肝主筋,开窍于目。这一式马步冲拳,怒目瞪眼,均可刺激肝经系统,使肝血充盈,肝气疏泄,强健筋骨。对那些长期静坐卧床少动之人,气血多有郁滞,尤为适宜。 本式动作适用于失眠、神经衰弱、纳差、退行性膝关节炎、腰痛、肾虚、眼睛干涩、视物不清、免疫力低下、冻疮、肩周炎、关节炎、扭挫伤等人群。 八段锦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 两腿并立撇足尖,足尖用力足跟悬,呼气上顶手下按,落足呼气一周天,如此反复共七遍,全身气走回丹田,全身放松做颠抖,自然呼吸态怡然。 两脚并拢要沉肩,呼吸均匀把足颠。 脚跟抬起稍停顿,下落震地全身安。 先慢后快颠、两手握拳、食指指掌关节、命门、肾腧穴 1、两脚并拢,脚尖分开成90度,脚跟相靠,两手握拳,食指指跟抵住肾腧穴; 2、吸气,慢慢颠起脚(经历10个数),颠起后再保持10个数; 3、呼气,脚放松,脚后跟下落;(上下牙有相扣感) 4、快颠--保持2的保持动作,上下快颠数十下。 每个动作以做到微微出汗为益。 1、提踵时脊柱节节拉长,脚趾抓地,脚跟尽量抬起,两腿并拢,提肛收腹,头向上顶,略有停顿,保持平衡。百会穴上顶,沉肩坠肘,掌握好平衡,目视前方。 2、两脚跟下落,沉肩,放松肢体,轻震地面,同时沉肩舒臂,周身放松,目视前方。此时要全身放松,上下牙齿轻轻咬合,以避免身体某一部位震动过大而产生不适感,从而通过震动全身达到强身分体的效果。 3、最后,可以做一下整理活动,如搓手浴面,摩腹和肢体放松动作。 注意提踵时要求五趾抓地,两腿并拢,提肛收腹,肩向下沉,立项竖脊,防止百会上领提踵时耸肩,身体重心不稳;向下颠足时先缓缓下落一半,而后轻震地面。速度不要太快,用力不要过大,过度的震动脚跟会对大脑产生不良影响,请练习者切记。 练习本动作主要牵动的主要经脉是督脉;手少阳三焦经;足太阴脾经。 督脉起于小腹内胞宫,下出会阴部,向后行于腰背正中至尾骶部的长强穴,沿脊柱上行,经项后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沿头部正中线,上行至巅顶百会穴,经前额下行鼻柱至鼻尖的素髎穴,过人中,至上齿正中的龈交穴。 本经所主病候:脊柱强直、角弓反张、脊背疼痛、精神失常、小儿惊厥。邪犯督脉可表现为牙关紧闭,头痛,四肢抽搐,甚则神志昏迷、发热,苔白或黄,脉弦或数。 督脉虚衰可表现为头昏头重,眩晕,健忘,耳鸣耳聋,腰脊酸软,佝楼形俯,舌淡,脉细弱。 督脉阳虚可表现为背脊畏寒,阳事不举,精冷薄清,遗精,女子少腹坠胀冷痛,宫寒不孕,腰膝酸软,舌淡,脉虚弱。 本经主治病证:神志病,热病,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及相应的内脏疾病。如颈项强痛、角弓反张等证。 1、十趾抓地可刺激足三阴、足三阳等有关经脉,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颠足可刺激脊柱与督脉,使有关经络气血通畅、阴阳平衡。颠足能拉长足底肌肉、韧带,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 2、落地震动可轻度刺激下肢皮脊柱各关节内外结构,使全身肌肉得到放松复位。 此式通过肢体导引,吸气两臂自身侧上举过头,呼气下落,同时放松全身,并将“浊气”自头向涌泉引之,排出体外。“浊气”是指所有紧张、污浊病气。古人谓之“排浊留清”或“去浊留清”。由于脚跟有节律地弹性运动,从而使椎骨之间及各个关节韧带得以锻炼,对各段椎骨的疾病和扁平足有防治作用。同时有利于脊髓液的循环和脊髓神经功能的增强,进而加强全身神经的调节作用。 “背后七颠百病消”一势,从提踵、松踝(缓冲)、震地(颠足)三个环节对其疾病的康复机理进行剖析: 1、脚趾部位为足之阴经与足之阳经的交会处,两脚十趾抓地,可刺激脚趾部位的阴阳经脉,调节相应脏腑的气血活动并改善其功能。如:足太阴脾经,从大趾末端隐白穴开始上行,入腹属于脾,络于胃。脾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有着广泛的含义,包括“脾气散精,上归于肺”,以及水液在体内各脏腑组织器官的传输、布散、排泄等升降出入过程。脾居中焦,为全身气机升降、水液代谢的枢纽。肾主水是指肾有主持和调节人体水液代谢的作用,其中肾阳起着关键作用。肾主纳气是指肾能帮助肺完成深吸气,吸入之气下纳入肾,对人体呼吸有重要意义。肺与肾是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两方面的互利关系,其水液代谢均靠脾的传输作用。若脾虚失运,则水液难于传输排泄,导致水湿内停,产生多种病症。《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而“背后七颠百病消”的两脚大趾抓地,通过刺激大趾末端的井穴、隐白穴等,可激活脾阳之气,使其气旺盛,增强水液运化的功能。长期坚持锻炼此势,可调节相应脏腑的气血功能,发挥其在水液代谢过程中的协调平衡作用。 2、做颠足运动,可震动人体的五脏六腑,改善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水液。所谓“三焦”是六腑之一,其功能是通调水道和元气。三焦可按部位分膈上之上焦,包括心肺;膈至脐之中焦,包括脾胃肝胆;脐下之下焦包括肾、膀胱和大小肠。而水液代谢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是多个脏腑的一系列生理功能的综合作用。如《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也就是人体水液的升降出入,周身环流,必须以三焦为通道才能实现。因此三焦水道的通利,不仅有利于水液的正常运行,而且也有利于脾、肺、肾等脏腑对水液的输布与排泄功能。而“背后七颠百病消”的反复颠足,使人体在放松情形下,五脏六腑在胸腹腔中得到有规律地上下震动,使之气血得以充分的宣导,改善三焦疏通水道、运行水液以及膀胱排泄尿液的功能。 3、颠足震动,可刺激督脉而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达到保健康复的作用。众所周知,督脉循行部位是起于胞中从会阴而出,沿脊柱上行,至颈项沿头部中线,到上唇系带处。分支从脊柱里面分出,属肾,它与脑、脊髓和肾有密切的联系。而督脉的“督”字,是总督、督促的意思。又因为督脉循身之背——阳,并多次与手足之阳经及阳维脉交会,所以督脉具有统率、督促全身阳经脉气的作用。故有“总督诸阳”和“阳脉之海”的说法。从现代医学来分析,支配脏腑的神经也从脊柱发出,脊髓和大脑神经是人体神经的中枢,人体的五脏六腑均受神经影响。而“背后七颠百病消”的颠足震动,其力由脚跟经下肢各关节向上传递,至人体脊柱的各椎体以及大脑,在传递中可震动脊柱和大脑,刺激人体中枢神经。从传统中医理论分析,其力的传递和震动都在督脉上,对督脉的刺激是必然的。又因督脉络两肾,故其对肾的刺激也在震动之内。由此可知,该动作可通过经络和神经两个不同的系统,改善人体各脏腑的气血运行,促进脏腑的生理功能,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增强人体体质。 本式动作适用于心脏病、轻微脑震荡后遗症、痔疮、肾虚、遗精等人群。 可百度搜索视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yedana.com/qydcd/4558.html
- 上一篇文章: ldquo植物抗生素rdquo三
- 下一篇文章: 出租车被私家车追尾,乘客受伤后索赔,追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