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医生 https://m.familydoctor.com.cn/ysk/319983/

导读:

范仲淹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这与医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进则救世,退则救民如出一辙,契合儒家济世利天下的人生最高境界。然,相非人人可期,医却大多可期。无独有偶,鲁迅济世救民之心与范、张二人极为相似,立志报国的他目睹国人深受鸦片毒害而体格孱弱时,便漂洋过海去日本学医。

但看到国人被日本人杀害,而国人却充当看客围观鉴赏壮举后,他醒悟了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鲁迅决定弃医从文,他要用辛辣锋利的笔触唤醒沉睡而麻木的国人。他认为革命的第一要著是改变他们的精神,他于年5月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短篇经典《药》。

《药》通过对茶馆主人华老栓夫妇为儿子小栓买人血馒头治病的故事,揭示了引人深思的三味药:一是长期的封建统治给国民造成的愚昧麻木所引发的人血馒头这一假药;二是鲁迅开给麻木不仁民众的拯救他们灵魂和精神的良药;三是鲁迅提醒辛亥革命者不能脱离群众基础的良药。

《药》巧妙地设置了明暗两条线,明线是华家华老栓夫妇为儿子买药治病,暗线是夏家革命者夏瑜被军阀杀害而英勇就义,双线并行又交织,结构相当精巧,构思新颖奇特。《药》文学艺术上乘、匠心独运,文中的三味药更是贯穿小说明暗两线,让人拍案称绝。

一、解读文中蕴含的三味药

1、第一味药:在华老栓们麻木的意识里,治疗小栓肺痨病的药是人血馒头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不同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这三者从深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和行为,成为人一切动机的源泉。而代表人类更深层、更根本和更原始的心理能量是潜意识,潜意识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内驱力。

不难理解,华老栓们的潜意识便是他们外在行为的内驱力,而这种内驱力受封建统治和封建迷信的支配,因此,封建思想这种潜意识根深蒂固的控制并支配了他们的行为。因此,他们愚昧的认为人血馒头能够治好小栓肺痨病。于是,华老栓倾其毕生积蓄去为爱子买药。

这是极具讽刺意味的药方,看过《药》的人们,会被猝不及防的震撼到。我们知道,任何病症都应该是对症下药、有的放矢的,或者针对病症的具体特征,采取有效的措施,而不是靠愚昧的封建迷信意识,以致最终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从结果来看,小栓并未因服了此药而疗愈,反而不治而亡被埋进了坟墓。

华老栓们认为包好的药自然毫无疗效,更谈不上对症下药了,也就推翻了人血馒头能治痨病这一荒诞的说法。从整条明线来看,各环节极具讽刺意味。如果华老栓们能让小栓得到科学合理的治疗,那结果就皆大欢喜啦。

所以,华老栓们潜意识里的这一味药,并非真的良药,反而成了催化剂或催命符,误了华小栓年轻蓬勃的性命,可悲可叹啊。

2、第二味药:鲁迅开给麻木不仁国民的良药,是拯救他们的灵魂、医治他们的精神

心理学家埃利斯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和评论等认知,因此要改变情绪和行为,首先应该改变认知。通过改变认知,从而达到改变情绪和行为。

因此,鲁迅先生认为,若要改变当时麻木不仁国民的认知,就必须追本溯源,拯救他们的灵魂,医治他们的精神。可见他对人性和国民性的洞见力是何等的深刻和犀利。若要对症下药,就必须熟愁病因,了解当时国民的病态。

①华老栓夫妇,胆怯麻木、愚昧落后,病情程度:★★☆☆☆

华老栓夫妇具备当时众多底层劳动群众的共同特性:拥有勤劳俭朴、善良勤恳的传统美德,同时兼有胆怯懦弱、愚昧落后的致命缺点。

一方面,他们勤恳劳作、省吃俭用,千方百计倾其所有的为爱子买药。但当老栓看着滴着人血的药时,他人性中的善良与胆怯显露无遗。文中这样写:

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是一点一点的往下滴。

另一方面,他们愚昧无知、麻木落后,深信人血馒头能治病这一歪理邪说,为能买到能给儿子治病的药而感到爽快和幸福,全然不管那是什么药。他只关心他儿子,对革命漠不关心更不理解,对革命者牺牲更是无动于衷。文中这样写他买药和得药上的情形:

老栓倒觉得爽快,仿佛一旦变了少年,得了神通,有给人生命的本领似的,跨步格外高远。而且路也愈走愈分明,天也愈走愈亮了。......他的精神,现在只在一个包上,仿佛抱着一个十世单传的婴儿,别的事情,都已置之度外了。他现在要将这包里的新的生命,移植到他家里,收获许多幸福。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口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

华老栓的愚昧落后是封建思想长期毒害的结果,鲁迅对其既批判又同情,可谓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②夏四奶奶,愚昧迷信、不能觉醒,病情程度:★★☆☆☆

夏四奶奶是革命者夏瑜之母,是当时江南城镇典型的贫困老妇形象,家境贫寒,年老体衰。她深爱相依为命的儿子,因失去儿子而悲伤不已,但她又为离经判道的儿子羞愧不已,这是她愚昧无知、不能自醒的一面。文中这样写她去给儿子上坟:

忽见华大妈坐在地上看他,便有点踌躇,惨白的脸上,现出些羞愧的颜色;但终于硬着头皮,走到左边的一坐坟前,放下了篮子......

③茶馆众生相,集体愚昧、冷漠麻木,病情程度:★★★☆☆

鲁迅摘取华老栓茶馆这一视角背景,作为当时现实社会的一个缩影,也是精心之选,他把茶馆环境下国民的劣根性体现得淋淳尽致。因为茶馆聚集各阶层群众,最能反映社会众生相和病态。

花白胡子,有闲无聊、猥琐生存。花白胡子年岁已高,却喜欢猎奇新事物,喜欢说笑而全无老者之态,他还低声下气叫郐子手康大叔,还喜欢奉承讨好人。如此猥琐的生存状态造就了他这种不求富贵显达,但求苟且偷生以社会逸闻填补残剩余生的人。真是闲得蛋疼。

驼背五少爷,遗老委靡、无比颓废。驼背五少爷与花白胡子的活泼风趣正好相反,他沉闷压抑、满含愁怨,但在听说夏瑜说大清天下是我们大家的被红眼睛阿义打了嘴巴后,他觉得是自己的仇人被打而由衷高兴。他骨子里的皇权意识和遗老味儿难以根除。

二十多岁的人,自以为是,不理解革命。夏瑜的革命连二十多岁的人都不能理解,在康大叔说到夏瑜劝牢头造反而气愤的说阿呀,那还了得,当众人听明白夏瑜劝阿义造反时,他也跟着恍然大悟的说:发了疯了。

闲是鲁迅揭示当时国民病态的一种,这一点在茶馆众生花白胡子、驼背五少爷,甚至其他茶客身上体现得完全一致。正因为闲才有时间看热闹、看杀人、看骂架等,甚至连他们自己也不知道看什么,这就是看客的闲病态。

④丁字街青年,无聊麻木,看客本性,病情程度:★★★★☆

青年历代被视为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改造旧社会、创造新历史的脊梁,但当时的青年却病得不轻,他们不仅充当茶馆愚昧无知的谈客,还充当街头麻木无聊的看客,强烈的震撼了鲁迅的心灵。文中曾两次提到街头青年。

一是华老栓去给儿子买人血馒头时,被清一色青年人嘲笑:哼,老头子、倒高兴......。他们认为一大早跑出来看热闹是他们青年人的专利。如此的青春热情用在了看热闹、看杀人上,真是够麻木了。文中这样写:

几个人从他面前过去了。一个还回头看他,样子不甚分明,但很像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样,眼里闪出一种攫取的光。

二是鲁迅对青年们看杀人寻热闹的描写:

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部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真让人触目惊心啊,多少年来这种鸭式的看客形象始终固定在我们脑海。无怪乎鲁迅会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的确,脑内空洞虚无、毫无内涵,任体格如何强壮也只能做展示的、可悲的看客。

华老栓去刑场买药

⑤封建统治者的爪牙:康大叔、夏三爷、阿义,阴险狠毒、贪婪卑鄙,病情程度:★★★★★

这3人助纣为虐、残害百姓,毫无人性,让人无比痛恨。

康大叔是个刽子手,凶残狠毒、卑鄙诡诈,他一出场便让人感到窒息和憎恶。他替主子杀害革命者,公开宣扬革命有罪,告密有功,殴打革命者有理。

夏三爷是个卑鄙无耻、极端自私的人,他为了保全自身和攫取钱财,竟丧心病狂的告发并出卖自己的侄儿夏瑜,丝毫不顾忌伦理、亲情和人性。

红阿睛阿义作为监狱牢头,无情榨取犯人油水。在盘问夏瑜底细,发现无油水可榨时,便气破了肚皮;在听了夏瑜的革命宣传不为所动,反而狠抽夏瑜嘴巴;在夏瑜牺牲后,冷漠无情的拿走剥下来的衣服。

综上所述,辛亥革命前后各阶层群众麻木不仁、病态立现,有的甚至病入膏肓,因此鲁迅开给他们的药是拯救他们的灵魂,医治他们的精神。其实,何谓药?有的说,药是治疗人类身体疾病的东西,因为疾病信号与药效程度成反比;有的说,药是治疗人类精神疾病的食粮,因为焦虑指数与读书频率成正比。但在我们的意识里,更为关键的应是精神层面的拯救。

3、第三味药:鲁迅提醒革命者的药,是革命不能脱离群众,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鲁迅谈《药》时说:

《药》描写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或者说,因群众的愚昧而来的革命者的悲哀;更直接地说,革命者为愚昧的群众奋斗而牺牲了,愚昧的群众并不知道这牺牲为的是谁,却还要因了愚昧的见解,以为这牺牲可以享用,增加群众中的某一私人的福利。

的确,从小说中我们看到了群众的愚昧和革命者的悲哀,以及革命者为拯救民众牺牲而群众却不自知,还在沾沾自喜、理所当然的享用那份牺牲。鲁迅把愚昧和悲哀的两条线刻画得淋漓尽致、发人深省。我们为群众的愚昧自嗟自叹,更为革命者的悲哀扼腕叹息

从小说中,我们看到夏瑜仅存在茶馆茶客们的谈资里,这是鲁迅巧妙设置的明暗二线。除了华老栓买药这条明线,还有夏瑜英勇就义这条暗线。

夏瑜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他家境贫寒,以致牢头榨不出一点油水。他对革命矢志不渝、意志坚定,具有英勇无畏、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和为革命献身的无私精神。他甚至在狱中还宣传革命,劝牢头造反,最后在敌人的屠刀下英勇就义。

夏瑜的生活原型是鉴湖女侠秋瑾。从名字来看,我们普遍理解为:夏与秋相对,瑜与瑾互映,二者皆从玉,意为颂美之意。还有一种理解,夏瑜谐音夏逾,夏天都过了,秋天便也近了,所以秋近即谐音秋瑾。

然而当时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朝建立了民国,但资产阶级领导革命的软弱性决定了其不能完成民主革命,还同封建势力等妥协,完全脱离群众,空想依靠少数人力量来代替群众革命运动。年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失败后,被其亲兵残酷挖心肝炒食;同年秋瑾被告发入狱,在绍兴英勇就义。

鲁迅借《药》既赞扬革命者的斗争精神,也形象指出斗争的悲剧性。革命者的主张、行动和牺牲未能赢得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同情;他们的牺牲更多的是英雄振臂一挥却无人响应的孤独和悲哀。连他们的母亲或亲人也以他们为耻羞愧。这是辛亥革命未能贴近群众的局限性。

因此,鲁迅借《药》这一暗线提醒革命者: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要深入到群众中去,不能脱离群众,不能隔膜群众,因为水能载舟、也能覆舟。

二、解读华、夏两家

鲁迅构造华家和夏家为明暗两线并行和融合,可谓良苦用心、寓意高远。华家和夏家合称华夏,而华夏即是中国,因为中国古代称为华夏。华家和夏家的故事,其实就是中国的故事;华家和夏家的悲惨命运,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命运。鲁迅先生小说真是含义隽永啊。

小说中康大叔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他是个阴险残暴的人,对华、夏两家实行一文一武两手残害。对华家实施文治欺骗,说人血馒头包好,哄骗老栓,攫取钱财;对夏家实行武功镇压,残忍杀害与夏四奶奶相依为命的儿子夏瑜。

三、结语

1、《药》的两条艺术线

现代文学理论家许杰说:鲁迅的《药》是暴露黑暗,表现光明的,作者用两个对比的方法,一面写原始的愚昧,吃人血的故事,一面却写出光明的牺牲的故事。

诚然,《药》构思精妙、语言精炼,华夏两家悲剧更是寓意深刻、震撼人心:两个鲜活年轻的生命,一个死于愚昧,一个死于革命,被救者吃了救人者的鲜血,却同样与牺牲者埋于坟墓。两者生前有着巨大的隔膜,但死后却在坟场融合,多么辛辣讽刺。

2、何谓真正的良药

俗语说良药苦口利于病,人有病固然要对症下药的,只有如此才有痊愈的希望。20世纪初叶的中国就象病入膏肓的人,许多有识之士和革命者都在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和真理,寻找疗救中国的良药。

因此,鲁迅要拯救麻木不仁的病态的人们。他用他那辛辣讽刺且匕首般锋利的笔触在呐喊,他要改变他们的认知,他要拯救他们的灵魂,他要医治他们的精神;他还要提醒革命者:不能脱离群众,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3、文学形象和革命丰碑

有人说,鲁迅先生是一个图腾,一个象征,被高高挂起风干,很少有人阅读并体会那么细微美妙的地方。我想说,无论何时何地,鲁迅先生的文学形象和革命丰碑永远都会熠熠生辉。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侵则删)

(END)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yedana.com/qydgx/10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