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注:目前,部分省市已经开学,这原本是一件令人很开心的事情,但是却接二连三传来让人惋惜的消息,公开消息报道:

3月24日,河北一名9岁的小学生从15楼跳楼自杀身亡;

4月7日凌晨,江苏南通市翰铂府一名14岁女孩从22楼坠落,不治身亡;

4月12日上午,陕西商洛市一初三女生从教学楼三楼纵身跳下;

4月13日,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区一名15岁少女因学习问题与父母发生争吵后,爬出阳台扬言要跳楼。

4月13日,江苏无锡有一名12岁的女孩,在开学第一天竟跳楼自杀。

4月20日,杭州开学第一天,有个14岁左右的男孩从六楼坠下,腰椎、胸椎骨折,有轻微脑震荡……

据不完全统计,短短半个月内,就有10个花季少年永远离开了我们。

难道是这届孩子的心理格外脆弱吗?

是他们太不懂事不感恩父母给自己生命吗?

我们来看看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单志艳的观点。

//////////

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一些中国孩子的综合素质却与这一要求相差较远,甚至完全相反:身体肥胖、瘦弱,缺乏毅力、体力和耐力;心理上任性、懦弱、自我中心,经不起挫折;生活上依赖、懒惰、浪费……

美国作家布莱克说过:“水果不仅需要阳光,也需要凉夜。寒冷的雨水能使其成熟。人的性格陶冶不仅需要欢乐,也需要考验和困难。”

因此,对儿童进行适当的抗挫折教育,使他们懂得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失败和困难,培养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对他们将来的成长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心理学大辞典》中将“挫折”解释为个体动机、愿望、需要和行为受到内外因素阻碍的情景和相应的情感状态。

挫折有三方面的含义——

其一,指让个体需要不能满足的内外障碍或干扰的情景,称为挫折情境。

其二,个体对情境的知觉、认识和评价,称为挫折认知。

其三,个体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称为挫折反应。

在这三方面中挫折认知是最重要的。对于个体来说,挫折认知决定了有无挫折或挫折的大小。因此,挫折教育的重点在认知。同时,我们也要处理挫折教育与激励教育这一对对立、互补、统一的关系。挫折教育与激励教育贯穿个体一生发展,不同发展阶段各有侧重点。

引导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中

正确地认识挫折、对待挫折

适度和适量的挫折能为孩子创设自我调节心态、正确选择外部行为、克服困难、追求下一个心理目标的情境。所以,马斯洛认为“挫折未必总是坏的,关键在于对待挫折的态度:是主动积极地分析挫折的原因,检查、调整目标,坚持下去;还是被动消极地逃避、压抑,给自己找借口、推诿责任。”

有意识地让儿童经常运用自己的力量克服遇到的挫折,或者为幼儿排除一切障碍使他免受挫折,这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在影响幼儿的心理品质上至少可以形成这样一些截然相反的效应:

自主性?他主性

独立性?依赖性

坚强性?脆弱性

进取性?保守性

乐观性?悲观性

自信心?自卑心

所以,教师要帮助儿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地对待挫折,使他们认识到,挫折是人人都会碰到的事情,任何人都必须学会在挫折中生活或过一种有挫折的生活。

同时,在儿童遇到失败时,正确引导,与儿童共同分析原因,找到解决办法,增强儿童耐挫折能力。

增强儿童对自然及社会、

人际环境变化的应对能力

唯物辩证法认为,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所以,学会应对个人处于困境与挫折时的恢复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儿童从3岁开始,其机体已经具备一定程度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在适度变化的逆境中变得强大,而在不变的平衡顺境中则会丧失。

科学研究表明,咀嚼动作对婴幼儿的发育非常重要,即使没有牙,牙床也有咀嚼能力。咀嚼可锻炼牙床,促进颌骨发育,也有利于牙齿的萌生,还可以刺激脑神经,促进脑发育。所以,可常给儿童吃偏硬的食物,如花生米、玉米、干鱼块等,而不是喂糊状食物,如稀饭、烂面条、鸡蛋黄等。

此外,大雨天可以让孩子们撑伞、穿套鞋到雨中走路,以锻炼在雨天的活动能力;儿童穿的衣服要少于大人,从小少穿衣可以锻炼皮肤适应力,增强体质;让孩子跌倒后学会自己爬起来,轻度受伤自己应对,等等。

儿童的心理耐受能力也是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提高的。陶行知先生说过:“不要担心失败,应该担心的是,为了怕失败而不敢做任何事。”

家长和教师都要敢于让孩子勇敢面对一切,让孩子品尝一些生活的磨难,经历适度挫折,让他们懂得人生没有平坦路,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应对各种困难与挫折情境的勇气。

孩子成长过程中,有欺负与被欺负(有的小孩子可能不懂事,偶尔欺负过别人;他也可能被别的小孩子欺负过)、欺骗与被欺骗(有的小孩子可能撒过谎,也可能被别人的谎言欺骗过)、委屈与被委屈(有的小孩子可能自己做坏事赖到别人身上,也可能别人做错事却赖到他身上),这些经历是必要的。在不断地经历正性和负性的生活体验,并学会适度应对之后,儿童才逐渐社会化,真正走向成熟。

 

更重要的是,如果一个人经历过艰难困苦,能够把那些负面记忆、痛苦过程,化作自己的精神财富而不是负担,那么就没有什么挫折能打倒他,反而可能成就他。

现实困境教育

儿童精神分析学家B·贝特尔海姆说:“我以为现代教育中最糟糕的是使人相信困难是容易避开的。这完全是对现实的错误想象。”

当今世界,生态危机严重、恐怖主义横行,社会危机和道德危机重重,这些困境不可避免地要在儿童的生活中表现出来,构成儿童生活的外在环境,而且是儿童成长进入社会必须直接面对的。所以,成人不能排斥这些真实存在的困境,构筑层层堡垒,为孩子营造远离尘世的“桃花源”。而是有必要对儿童进行现实困难教育,即将社会现实困境以比较单纯的胚芽形式反映于儿童的生活中帮助儿童认识和克服,使其受到考验和锻炼,从小培养儿童的危机意识、适应能力、勇敢品质和乐观精神。

现实困境教育的建议——

一是提高儿童对现实生活中的危险和困难的认识(如迷路、失水、拐骗、打架),使他们从小具备危机意识。可以通过讲故事、现场模拟进行,还可以带儿童到一些危险的地方参观。

二是有意识地把现实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险与困境渗透进家庭和幼儿园的游戏活动中,使儿童在这种摸拟游戏中逐渐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如可经常开展“野外探险”“荒岛迷途”“小红帽”等游戏。

处理好挫折教育

与激励教育的关系

挫折教育与激励教育是对立、互补、统一的关系。挫折教育与激励教育各如太极的半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此强彼弱、此消彼长。挫折教育中有激励,激励教育中要让孩子体验挫折感。挫折教育为主时,激励教育为辅。激励教育为主时,挫折教育为辅;没有激励教育的挫折教育是不成功的,没有挫折教育的激励教育也不能真正达到激励的目的。

声明:本文仅作公益分享,内容整理自《发展教育学》。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

启迪心智幸福人生

?欢迎扫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yedana.com/qydpz/49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