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又叫白蒿,属菊科植物。嫩苗可作蔬菜食用,老了可以药用。

民间存有“二月茵陈,五月蒿”的说法。

茵陈,性苦、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可清热、利湿、退黄,一直被中医临床视为医治黄疸的要药。

1

茵陈的食用方法

今天介绍的食用方法,主要还是嫩苗,在家里当菜吃,在吃的同时,对身体也是有帮助的。

凉拌茵陈

材料:茵陈蒿嫩茎叶g,白糖、麻油各适量。

做法:将茵陈洗净,入沸水锅焯透,捞出冲洗,挤干水,切碎放盘中,加入精盐、味精、白糖、麻油,食时拌匀即成。

功效:此菜碧绿清香,甘甜爽口,具有利湿退黄、祛风明目的功效。适用于湿热黄疸,小便不利,风痒疥疮,两目昏花,夜盲等病症。

茵陈窝头

材料:鲜茵陈g,米面适量。

做法:将茵陈洗净,捣烂取汁,加清水适量调和米面,做成窝头,蒸熟食,或做成馒头亦可。此法对急性黄疸性肝炎有一定作用。

茵陈粥

材料:茵陈蒿25g,新鲜荷叶1张,粳米g,白糖适量。

做法:先将茵陈蒿、荷叶洗净煎汤,取汁去渣,加入洗净的粳米同煮,待粥将熟时,放入白糖稍煮即成。

功效:此粥色淡绿,质浓,清香甘甜,具有健补脾胃、利胆退黄的功效。适用于慢性肝炎恢复期,对疾病的痊愈有一定的作用。

绵茵陈煲鲫鱼

材料:绵茵陈30克,蜜枣2个,鲫鱼1条,生姜3片,这是2~3人的量。

做法:鲫鱼放至锅里,加少量油略煎至两面金黄色;将全部材料放入汤煲内加水,武火煲10~15分钟后改文火煲1小时左右,调入适量食盐调味,饮汤吃鱼肉。

功效:此汤具有祛湿、养肝健脾的作用,适合湿气重人群。常表现为头昏沉重、全身困乏、四肢酸软、食欲减退,还常用于黄疸、水肿、尿少、尿频等症。易疲劳,肝火旺盛的年轻人也可多食用。

一些禁忌要知晓:茵陈也不要长期大量食用。过量的服用茵陈有可能造成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出现头晕,睡眠不足,恶心,呕吐,腹泻,心律不齐,等症状的出现。另外,茵陈不能和红花同时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茵陈对于脾胃虚寒的人也不适用,以免造成身体不适。

2

4个动作最养肝

除了食疗,生活中我们要调和肝气,做到不生气,不发脾气。有时间到室外走走,做做扩胸运动,拉拉筋、踢踢腿。几个养肝的动作春天一定要做起来哦~

1揉地筋

肝主筋,调筋就是养肝!那我们找哪条筋来调,方便和顺手呢?

道家有句话“地筋隐于足”,我们把脚翻起来,就会出现一条硬筋,这里就是地筋,实际上这根筋是循行到肝经上了的。

怎么调这跟筋呢?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买一根擀面杖放在地上,你看电视的时候,用脚踩在上面滚动。等到这根筋柔软了,你的肝也就揉了!

2推肝经(大腿内侧)

肝经起于大脚趾的大敦穴,也就是胆经结束的穴位,然后沿脚背向上,然后由小腿内侧一直进入人体会阴部,环生殖器一周,进入小腹,然后从胃旁向上,通过鼻咽,到达头顶百会穴,直接与督脉相交。

我们可以通过每天按揉大腿内侧来疏通肝经,方法如下:

用掌根从大腿根部推至膝盖处。也可握拳后,用四指的第二个关节向下推。每次推下。

如果觉得疼痛受不了,或者怕划伤皮肤,也可涂一些肥皂或者其他具有润滑作用的油脂。

刮肝经除了可以泻肝火之外,还可以打通肝经,让这条经络的气血畅通。肝经的气血畅通,“肝主藏血”的疏泄功能就会强大起来,体内的筋也会更富有弹性,人的身体怎会不健康、不强壮呢?

3搓手心养血保肝

方法:两手伸直,手心相对,上下搓,前后揉,然后两手做“负阴抱阳”的动作——右手包着左手。

早上做完之后,可以在中午11~13点再进行练习,是春季养生的一个不错的保健法。

从经络的角度来说,手掌心有心包经的劳宫穴,是主血的。手心搓热后就有活血的效果。

4按揉、艾灸太冲穴

太冲穴是人体最大的排毒穴;如果是肝气郁结上火,按揉太冲穴是非常必要的!

按揉方法:仔细找一找最痛的点,揉的时候要从太冲穴揉到行间,也就是从上往下揉30下,或者直接点按50下。

中医内科团队推荐

我馆中医内科由罗永佳、卢时杰等名誉馆长为学科带头人,赵松波、黄观熙、湛金然、陈秀梅、罗曼莉、廖新雄、张慧仪、张栈等副主任医师,以及邓志强、王峦峰、张伟良主治医师等为诊疗专家团队主诊,科室力量雄厚,疗效显著,在治疗常见外感、咳嗽、高血压、失眠、眩晕,以及消化系统疾病的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便秘、急、慢性腹泻等方面疗效显著。

资讯来源:JSCB万家灯火执行编辑:徐长卿、知晓主审:芳草封面来源:摄图网部分插图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yedana.com/qydpz/7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