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龙正忠昨天,趁着好天气,到吉卫镇如腊村那片山上找蕨苔。我们驱车沿着并不宽畅、但十分整洁的村级公路七绕八拐来到如腊村,车放村边路旁,通往山上去的是没有硬化的机耕道,小车不好走,我们步行。下得车来,气温与县城没有什么差别,穿一件短袖子上衣刚好。山大人稀,听闻山野鸟语花香。我们是到被当地人称之为“鬼洞”的深坑里找草药的,带路的人几十年没有来过这里了,走错了地方。我们转了几个山头,没有发现“鬼洞”,却到处是一大片的蕨苔。我们从小吃蕨苔长大,对这野味很喜爱。已经行走了两个多小时,干脆停下来采几把蕨苔。高山上的蕨苔比低矮地的粗壮,有的已经长出了成叶,有的还在半伸腰枝,有的紧握拳头,有的刚探出头来,真有朱自清笔下的《春》之意。在凉爽的暮春清风下,长大的蕨苔摇头晃脑,似乎是在刚长出的更小蕨苔面前吹牛,借助肢体描述着远方的精彩。这里的蕨苔有两种,形状几乎一样,肉眼难以区分。一种是可以吃的,清香;一种是不能吃的,苦口。判断靠口尝,如李时珍尝百草。如何判断哪根是苦的哪根是清香的?没有那么复杂,这两种蕨苔“泾渭分明”,各站各的队,从来不混杂到对方的阵营里,若尝出一根是清香的,说明这一片坡的蕨苔可以吃,大胆采就是;若尝试的第一根是苦的,对不起,放弃,这一大片都是不能吃的。找蕨苔不需要特别仔细,老远就能看得到,蕨苔总是高高地昂头挺胸,光杆一个。采时有些讲究:嫩的可以从根部折取,高大的折取上部,下面的老了多少有点苦味,且纤维素重不好吃。如何判断老还是嫩?紧握拳头的就是嫩的,上端分枝的就是老的。嫩的部分一折就断,老的部分不易折断。这里的蕨苔可以左右开弓采折,不一会儿,我们采了一大堆。找山里的藤子,把蕨苔捆成小把便于携带。山里人都是这样,就地取材,均为纯自然材料。发现一棵野百合的苗,长在杂草间,依在蕨苔旁。我们小时候遇到这样的野百合苗,大都采折回家炒着吃。而这一棵我舍不得采,就让它长大、开花在苗家的山野。也许今年我见不到它开花,相信它一定会开花而美艳这片土地。蕨苔的生长有季节性,好在蕨苔不是集中长出,分成好几批,时间拉得很长,一批批地长出、长大、成熟。所以,只要在春天里想吃蕨苔,前后相隔一个多月都可以来采折。蕨苔的根可以吃。只是不到关键时期,人们一般不吃蕨苔根。听老一代人说,上世纪的三年自然灾害,不少人上山挖蕨苔根吃,救过不少人的命。现在生活好了,我们已经不需要挖蕨根吃,吃点蕨苔就行了。我们已经采折得很多了,眼前的蕨苔实在太多。见好就收,不采折了,除了我们人类,还有其它的动物可能要吃蕨类,比如说野猪,多留给它们一点吧。这些年,随着退耕还林、生态保护力度的加强,人们环保意识大幅提升,野猪、野山羊等大型野生动物多起来了,人们在山上种植的红薯、百合、包谷等农作物和经济作物基本绝收,全被野猪等野生动物吃掉。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不再与野生动物抢食,也不再热衷于打野味补充动物蛋白质。也许,野猪、野山羊在哪个角落看着我们,希望我们少采一点蕨苔,那可能是它们的主粮。前几年听说蕨苔含有致癌物质,很多人因此不敢再食用蕨苔。我不太相信,若蕨苔真的含高致癌物质,那么多年来,特别是粮食缺乏的时代里,人们大量食用蕨苔,为何得癌症的人远远没有现在的多?甚至很多常食用蕨苔的乡村从未有人得过癌症!含有致癌物质的食物不一定能使人致癌,与食用的量有关,与加工的工序有关,一些有害物质经高温加热后便失去了毒性。食用没有炒熟的四季豆会中毒,如果食用没有炒熟的四季豆的量很小很小,就不会中毒,食用炒熟了的四季豆也不会中毒。我相信,蕨苔与四季豆相似,加工得好,不会致病,是一道不可多得的山中美味。蕨苔的炒法、保存法,有很多种,不再啰嗦了。·END·监制/角角主编/麻麻编辑/王向远李艾家石群方审核/黄沙沙尚欣更多资讯持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yedana.com/qydtx/12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