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医药薪火相传
民族医药 我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在五千年的文明发展中,博大精深中医药是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史最悠久、理论与实践体系保留最完整的世界传统医药学,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我国民族众多,除了悠久的中医药外,各少数民族医药也在数千年里发展积淀并蜂化成蝶,如藏医药、蒙医药、苗医药、傣医药、维族药等。它们和中医药共同借鉴发展,共同形成了祖国医学中灿烂的医药文化。 历史背景 民族医药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其中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被称为四大民族药。 藏医药学是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之一,也是我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仅次于中医中药而有系统理论的民族医药,几千年来为我国藏区人民的健康和繁衍昌盛出了重要贡献。早在公元前3世纪,高原人就有了"有毒必有药"的医理。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建立起强盛的吐番王朝。大唐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和医生。同时,藏王还请了印度、尼泊尔医生入藏,结合高原古老的医学,编辑整理了大量的医学经典著作,其中最负盛名的是云丹贡布所著的《四部医典》。 蒙医药学是蒙古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医药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吸收藏医、汉医及印度医学理论的精华,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独特理论体系、临床特点的民族传统医学。 维吾尔医药成为独特的理论体系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在祖国传统医学宝库中占有很大的比重。 傣医药学是傣族人民同疾病作斗争而总结出的传统医学,它有着较系统的医学理论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点,是中国传统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发展新药 少数民族地区有着独特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俗,长期实践形成了对某些疾病独特的治疗经验。如高寒地区专长于治疗风湿病,鄂伦春族对冻伤有独特治疗方法,草原游牧民族则善于治跌打损伤和脑震荡等。民族药的开发涉及的民族和地区十分广泛,产品剂型多种多样。20世纪70年代以来,云南已从民族药中开发出20种新药,其中著名的"傣肌松"是从傣药"亚乎奴"开发出的一种肌肉松弛剂;"神衰果素片"是从景颇族常"木札"中分离出的豆腐果甙开发出的;从苗族药灯盏细辛开发出"灯盏细辛注射液";用哈尼族药青叶胆制成了治疗肝炎的"青叶胆片";用哈尼族药"莫阿宰呢"生产的"昆明山海棠片",可用于治疗类风湿和红斑狼疮;从纳西族药"埃酥蒙"(岩白菜)开发出"岩白菜素片"等。 藏药中的"唐冲那博"(唐古特山莨菪)为青藏高原特产,提取的山莨菪碱和樟柳碱,具有改善微循环的功能,可用于治疗各种中毒休克、眩晕等症;用藏药花锚提取物制成了"急肝宁"和"乙肝宁";用藏茵陈(普兰獐牙菜)等生产出了成药"蒂达丸"、"藏茵陈糖衣片"、"藏茵陈胶囊";以唐古特瑞香和麝香为原料,生产出"青海麝香膏"、"祖师麻注射液"等。用维药雪莲生产出"风湿灵"胶囊和注射液、"贝梨膏"等。 美好前景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医药产业发展较快,随着民族医药事业的发展,一批颇具规模的民族医药代表企业发展壮大,民族医药企业的产业化、现代化进程也逐渐加快。 中国产业调研网发布的-年中国民族药市场调查研究及发展前景趋势分析报告认为,未来几年,“国家苗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落户贵州,填补了国家民族药产业发展工程技术研究平台的空白,实现了贵州民族药领域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零的突破。 目前我国中医药发展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加快民族医药事业发展。我国将结合对藏药、维药和蒙药等各民族药的系统整理,重点开展具有民族医药理论特点、资源特色和治疗优势的民族药新药的研发和生产,促进民族药产业的发展。民族医药将成为提高我国医药生产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药更大的机会在于走向全国,借助学术推广和文化推广相结合等品牌营销模式,让更多的人理解和接受民族医药。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啦 期待我们下次再见啦 文 网络 图 网络 美编 吴文娟 责编 王昊武妍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yedana.com/qydxw/4509.html
- 上一篇文章: 比比乐宝宝长牙喂养睡觉排尿等必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