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风韵起,大地万重春。

——江湖一剑飘

周评第50期

(点评作品11首)

七律·庚子夏日晨雨感怀

作者:七星山人

雷鸣不已扰慵眠,懒起开窗悟顿然。

画饼声名期解饿,梦蕉鸡犬可升天。

何当道法鱼梁设,未必形骸凤阙牵。

蚁冢不堪风雨后,望中空荡一如前。

诗词点评

江湖一剑飘

诗立意晨雨顿悟,悟出了什么呢?尾联当是答案。雨估计很大,雨过后望出去一如从前空荡,只是蚁冢已没。首联点题,尾联收结。中二联议论抒情,似乎跑得较远,颔联没有承接首联的感觉,也不好理解作者要表达的意思,特别是如何和晨雨有关,单就本联来讲,也许这样更好理解:画饼声名难解饿,梦蕉鸡犬可升天。颈联意思可理解为:为谋鱼梁而设制度,不必想着坐在帝宫(高楼大厦)里。只是这和晨雨又有什么关系呢?除去难懂的中二联,七绝正好:雷鸣不已扰慵眠,懒起开窗悟顿然。蚁冢不堪风雨后,望中空荡一如前。

曾经沧海

最喜欢山人顾问这首诗的颔,颈联,大气磅礴,对仗工稳,化典无痕,寓意深远!确是七律诗中的经典之作!

和水

构意稳健。寓意深刻。尤其颈联:“何当道法鱼梁设,未必形骸凤阙牵。”对仗工整,耐品。但,“慵眠”被“雷鸣”扰,有不顺之嫌?个见。

飞云渡

1、首联对句略感突兀,因何“悟顿然”呢?如果后面有呼应的地方亦可,但是没有。2、中二联笔力苍劲、意境深邃。3、颔联“期”与“可”失对,似以“画饼声名难解饿”为佳。

东方麓台

提两个声律上的问题:1、牵、前连韵。读来便缺少韵律美感。2、三个白脚:饿、设、后,普通话读音都是去声,形成每个起句都要下沉一下的感觉,读起来很不舒服。今人读诗都用普通话,所以,白脚的音调需按普通话读音区分,白脚同调,当避。以上两点属于律诗技巧,不是规则。

汀上白沙影

文笔流畅,意象高阔。运典自如,笔力精健。感怀真切,情感深沉。需要考虑之处:一是个别字的对仗待推敲。颔联单句,“画饼声名期解饿”中“饿”字,应属形容词,与双句“天”字的名词词性不够对应。二是颔联与颈联的押和字韵母相同。即颈联单句押和的“设”字,与上联单句押和的“饿”字都属同一韵母,有违律诗单句(首句除外)相邻句押和字韵母不同之规则。

七星山人自读

偕拙荆在贵州大山里避暑兼养病,无聊时就在门前花圃里转转,看看蚂蚁搬家,毛虫觅食。是日凌晨雷雨大作,约一小时雨住天晴。到花圃一看,花朵尚好,但头天见到的众多蚂蚁进出的洞口已不复存在。于是得到一句“蚁冢不堪风雨后,望中空荡一如前。”感觉有点诗意,遂尔续上“雷鸣不已扰慵眠,懒起开门看夏妍。”成其一绝,但感觉意尤未尽,就在绝句中间加上两联,表达一下对人生的小感悟,结果这个感悟就成了这首七律的重点。至于这个感悟是何,诗无达诂,那就是见仁见智的事情了,如此而已。谢谢推荐者和各位的点评,此作的确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典用上还显得有些生硬,存在泥古不化之嫌,句法上或许还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对大家提出的意见我将好好消化吸收。此作发在《诗词吾爱》网上时没注意到“不”字重了,现将尾联的“不堪”改为“那堪”以避重。

七律·步韵鸵鸟高考示儿

作者:张国泰

少年意气剑眉舒,龙虎榜头名不虚。

江海原非斗量水,鲲鹏曾是辙中鱼。

行千里路望银汉,破万卷书临石渠。

尚有百疑无释处,藏山谁复著传书。

诗词点评

和水

立意新颖,用典奇特。尤其尾联“尚有百疑无释处,藏山谁复著传书。”意味深长。但,首联起意,似乎没有很好的在尾联中体现?个见。

曾经沧海

此是张老师步韵友人之作,诗中体现了一位父辈对儿子的热切期望,望子成龙之心跃然纸上!诗语自然流畅,化典无痕,意境深远,很能打动人心!好诗!

七星山人

和作恰题即好,这首和诗与原著题旨一致,意脉相通,极是好的。个见:1、“量”在此为动词,故斗量--辙中失对,改为“辙囚”不知是否合作者愿意?2、行千里路、破万卷书,“路”“书”二字可省去,加入其他意象元素当更好,且“书”字在此即挤韵又重字,不妥。

飞云渡

1、中二联实在是好,尤其颔联,承接得天衣无缝。2、多用拗救,堪作教材。3、用典贴切。4、尾句“著书”之间的“传”字,若理解为“流传”的意思,则为动词,用在“著书”之间似有不妥;若理解为“传记”,则非但与意境不合,更是要出律了。

汀上白沙

文笔大气,诗语生动,用典自如,诗味浓郁,气象万千。前三联可谓气势恢弘,尾联气象稍弱一点。需要考虑的问题:一是有四平头问题。二是尾联有撞韵问题。“尚有百疑无释处”的“处”字,与本联押韵的韵母相同,是为撞韵。三是颈联表达句式很新颖,但诗意有待琢磨。行千里望银汉,有此必要?破万卷书临石渠,石渠是指石渠宝笈吧?如是,那是著录文献,主要是画书,比较窄。所以,此联略有牵强之感。

东方麓台

谈两个问题:1、颈联的造句采用领字,此一填词常用手法,在格律诗中的应用当慎重。诗法不建议采用。2、对于非修辞性重字,参考前人对这一规则的理解和应用,发现有一条原则:律诗的非修辞性重字,允许出现在首联和尾联,不允许出现在中两联,而且只允许出现一个重字。此作书字重,而且重在中两联和韵脚,当避。

江湖一剑飘

步韵诗,这个六鱼韵部音非常接近的舒和虚,严格讲不算连韵(上周可能评错了),但无论怎说读来都少了韵味。首联点出高考少年英才,颔联用江海和鲲鹏发议,说明先天聪慧和后天努力都有关系,也许正好如起句和对句各占一半,构成一整联。唯起句斗量水有岐义,量若为动词,完全可以,但这样就和对句不对,若为名词,就变成:江海非水。江海当然不是水,是装水的容器,这有何意呢?颈联大好,望银汉对临石渠妙,翻出新意。尾联起句呼应首联,唯对句似乎并未对起句作答,百疑无释和谁著传书乃两个无关的问题。

七律·当年恢复高考有感

作者:五羊芸舍

昔日下乡田作家,忽闻高考在天涯。

急中磨墨嫌灯暗,夜里翻书借月华。

济运闱场心系笔,抡才学子浪淘沙。

皇天不负悬樑志,老笠回头笑日斜。

诗词点评

江湖一剑飘

诗立意感慨当年高考。观全诗,当为现在所写,忆往事并感慨之,题稍有不合。起承转合均好。首联点题,形象生动,唯在天涯有点欠妥,当是指人在天涯,起句已说下乡了,有点重复。颔联承接,摹当时备考场景,抓住两个小景加以渲染,得诗趣,唯嫌灯喑和借月华略重。颈联转到议论,起句不太好解,对句很有味道,特别是抡字用得妙。尾联收到感慨当年高考成功,老笠指现在?或指当时?为何笑日斜呢?

飞云渡

1、描摹很生动,尤其最后一句,隐含着心酸。2、高考紧迫,为什么要提“在天涯”呢?前后都没有呼应,就显得这三个字突兀了。3、“嫌灯暗”,“借月华”,对仗不工,且颔联明显是合掌了。4、作者可是姓田?

七星山人

写出了当年芸芸考生的境况,我也是这场变革的经历者和受益者,读此作倍感亲切动心。中二联值得一赞,不仅对仗工稳,而且概括得当。有几点个人看法:1、诗题为“有感”,但诗中读不出“感”来,如将“有感”改为“有句”“有忆”可能更贴切一些。2、首联,其一,“田作家”恐生疑义,这个下乡的是姓“田”的作家呢?还是把“田”当成家?一般来讲,能睡觉的地方才是“家”,显然田里是不能睡觉的。不知改为“山是家”如何?这个上山下乡的知青身份就确定无疑了;其二,“在天涯”不确切,可改为“出云涯”,“云涯”意为高处,喻指这个恢复高考的决定出自高层即中央。3、“济运”不如直接用“转运”更恰当。4、尾句的“老笠”生造,不如直接用“老朽”“老眼”之类的词汇。5、结合诗题的改动建议,尾句可否这样改动“龙虎榜前拭泪花”。复习一下:七律·忆当年恢复高考事有句昔日下乡山是家,忽闻高考出云涯。急中磨墨嫌灯暗,夜里翻书借月华。转运闱场心系笔,抡才学子浪淘沙。皇天不负悬梁志,龙虎榜前拭泪花。

和水

忆旧如新,言真意切。尤其颔联“急中磨墨嫌灯暗,夜里翻书借月华。”颇有学子情趣。尾联中“回头”用的好。精准到位。有画龙点睛之妙。似乎“笑”出了泪?感激当时正确的决策。但首联“在天涯”,似乎逻辑不符?应该是,“高考在天涯,直奔田作家,听后就开花。”个见。

曾经沧海

此诗回忆作者在下乡时,听到高考恢复时既欣喜又紧张的心情。写得很真实,很生动。颔联略嫌不工,但无大碍,颈联对仗工整,诗语自然流畅。结句的“笑日斜”有深意,既是自嘲年纪偏大了才上大学,又是对十年浩劫造成的损失深表不满!从整体上看,不失为一首好律!汀上白沙影感事佳作,文笔流畅,诗意晓彻,意境向上。需要考量的问题:一是对仗不够工整。如颔联单双句的首字急与夜。急与夜词性不合。灯暗与月华不工。暗与华词性不同。二是颈联与尾联的押和字韵母相同。三是颈联单句后三字,韵母相同或相近,最好押和换字,不然,读起来不够理想。

七律·故乡颂

作者:木屋梅韵

秀水灵山是故乡,烟波亭上送清凉。

石门潭畔开花径,田岙桥边筑画廊。

十里蒲溪春意盎,五峰虎岭绿荫长。

文昌高阁凌云汉,吟圃诗词传八方。

诗词点评

和水

清新自然。犹如走入仙境一般。尾联末句若能拔高,又是另一番天地了。

曾经沧海

此诗的作者通过对故乡山水及美丽景色的描述,抒发了热爱故乡之情。全诗自然流畅,描摹细腻,给人以美的享受。但我认为颔联的“开花径”和颈联的“春意盎”犯复了。且“盎”字撞韵,改“闹”未尝不可。个见。

汀上白沙影

文笔清新自然,对仗工整,诗意融彻,意境优美。需要考虑的地方,一是颈联有撞韵问题。“盎”与“长”字韵母相同。二是似有摞眼问题。首联与颔联的“是”、“送”、“开”、“筑”四个动词同一方位叠用。三是有平头问题。首联与颔联的开首字都是名词,是为四平头。

东方麓台

中两联语意相近,术语叫“语意重出”,失于点检。

飞云渡

对故乡的热爱溢于笔墨,对仗极为工整。七星山人此作的中二联对仗不错,值得学习。既为“颂”,当自然、人文并举,此作自然描述偏多,人文着笔偏少。或许是篇幅限制,未及展开的缘故吧。但是读了几遍,数问度娘,仍未体悟出这故乡的具体位置到底在哪儿,因为能称得上“秀水灵山”的地方太多,烟波亭、文昌阁比比皆是,有诗词之乡的市、县、乡、村又不知凡几,只从“田岙”这一方言判断,应该在东南沿海一带。这应该是此作的一个遗憾。

江湖一剑飘

诗立意赞故乡。起承转合均好。首联点题,灵山秀水,烟波亭,为全诗定下家乡美的基调。中二联承接,摹景,场景开阔宏大,如画,唯筑画廊和春意盎这种虚写景去对实景,有害诗意。尾联一转一收,收到文章。

七绝·问茶

作者:宕舟

问茶何以带清香,山有魂兮叶有霜。

一自历经村女手,远方诗绪与天长。

诗词点评

江湖一剑飘

首联精妙,起句大有“问渠哪得清如许”之境界,对句更美,山气和霜华都溶入叶了!尾联一转一收,收到诗绪也非常自然得理,唯起句“村女”成了败笔,村女泛指了,有如此浓烈的感情就不自然了,村女不如茶女,茶女不如小芳,小芳不如三娘,专指就完美了:一自历经姑娘手,远方诗绪与天长。再:一自历经三娘手,远方诗绪与天长。姑娘和三娘可以是专指了。

曾经沧海

很清新自然的一首绝句!诗的转结句很出彩,提到了一位村女,当是采茶和制茶女,与茶香联系起来,这是侧面描写,让人浮想联翩,神秘莫测!手写真高明!好诗!

飞云渡

1、第二句“山有魂兮叶有霜”应该算是这首诗的传神之笔,但是,“叶有霜”对茶的清香有什么帮助呢?有此一问,或因我不懂茶吧。2、“一自”、“历经”,语意重复。

和水

意境高雅。好绝。尤其:“问茶何以带清香,山有魂兮叶有霜。”堪称绝问绝答,问得好,答得好。

王欣

第一句设问,第二句回答精彩,第三四句以村姑之手将此处的山魂与远方的诗绪相连,巧妙。

七绝扫街老汉

作者:一叶扁舟(清河)

晨星扫落扫黄昏,不仰高楼只望尘。

汗透衣襟街已净,蓬头弓背盼家门。

诗词点评

稻香老人

1、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yedana.com/qydxw/4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