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这个人本来是皇帝命,只可惜hell
天下罗氏总会 咱老罗家的台州仙居有句俗话,叫做“皇帝圣旨口,讨饭人骨头”,讲起这句俗话的来历,这里倒有一个流传千年的罗隐故事。 脱胎换骨典故的由来 早在一千二百年之前的唐朝,仙居西乡的罗山上,住着一户姓罗人家,姓罗人家的祖上修行了七七四十九代。由于祖德丰润,宗功厚积,到罗隐这一代,本来有皇帝命相,可谓是“真龙天子”了。罗隐生来命硬,母亲到七七四十九岁才怀胎罗隐,怀孕十二个月才降生。罗隐三岁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凭左右邻居相帮一天天长大。因为罗隐家生活困难,时常要向邻里乡亲以及隔山叔婆借粮赊粟,而那个年代乡里乡亲的生活也不宽裕,很难周济别人。罗隐的母亲总是借不到粮食,经常空手回家,孤儿寡母挨饿受冻。罗隐的母亲是一位心胸狭隘、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毒嘴老太婆,凡是别人借给她东西的,跟你没意见;借不到的,总是记在心里,骂在嘴里。甚至借她九十九次,只要一次没借给她,也照样恨你骂你。 这一天,有个衣衫褴褛的算命先生,来到仙居罗山罗隐家门口,罗隐妈慌忙请他为罗隐算算命。算命先生屈指算来,排排年庚八字,有板有眼鸣琴弹唱,口口声声夸她儿子罗隐有出息,有状元之品相,有治国的才华,将来能做皇帝。罗隐的母亲正在做饭,听了算命先生的夸张趾高气扬起来,正好拿着一把薄刀,一边切着苋菜,一边嘀嘀咕咕嘟哝着:“罗隐将来当了皇帝,哪个要是不借米的,就给你一薄刀;哪个不借盐的,将来也给你一薄刀;哪个不借钱的,将来也是一薄刀。”这样边念边切,这满锅都是切开的苋菜和玉米粒。这位客人只听得罗隐母亲嘟嘟囔囔,在怨天尤人,将来要操刀杀人。看到锅里满是鲜红色的苋菜汤和玉米粒,算命先生以为罗隐的母亲真的杀了人,满锅里都是殷红鲜血和人的牙齿。原来这位客人便是太白金星的化身,因为天庭宫阙听到相关罗隐母亲的口口声声记仇杀人的闲话够多了,于是派太白金星下凡打探虚实。太白金星回到天庭忙将亲眼所见,一五一十禀报玉皇大帝。玉皇大帝认为罗隐的母亲为了家常小事便记仇杀人,将来罗隐真的登基做了皇帝,天下百姓岂不遭殃。于是玉皇大帝决定收回成命,即派太上老君下凡到仙居西乡罗山,将罗隐脱胎换骨,脱离罗隐“真命天子”龙胎,更换上讨饭人的骨骼。 罗隐“脱胎换骨”时,天露异象:数九严寒,雷电霹雳,飞沙走石。罗隐周身疼痛,满地打滚,罗隐的母亲只听得罗隐骨头嘎嘎作响,隐隐约约感觉到上天仙道给罗隐“脱胎换骨”,慌乱之中砸碎肥桶,拣来一片肥桶板,叫罗隐銜在嘴里,咬紧牙齿别吭声。正好这个时候罗隐“脱胎换骨”到颌骨嘴边,太上老君闻到臭烘烘尿味,误以为是罗隐的屁股孔,反正是拉屎拉尿的通道而已,太脏,不换也无碍于大事,算了。就这样,罗隐被换去真龙天子骨骼,剩下颌骨没被换掉。罗隐虽然当不了皇帝,落泊成讨饭人,四处流浪,但仍有一张“圣旨口”,说什么是什么,一语成谶,很是灵验。 罗隐故事传千年 罗隐是个相貌猥琐、仪表邋遢的人,尤其沦落乞丐后生活习惯极为拖拉龌龊。有的人讨厌他,也有的人可怜他。一日他来到上井龙潭坑,肚皮饿得咚咚响,住在龙潭坑的只是独门独户的年迈老太婆。老人家可怜他,舍给他一碗麦碎粥。罗隐吃完后,指着坑边那株蓬蓬勃勃叶满枝头的柴箬说:“这株柴箬一年长四季,送给阿婆做豆腐,清凉又解毒。”龙潭坑阿婆真的摘来青叶,按照罗隐教她的方法,做成“柴箬豆腐”,也称“柴叶豆腐”,有如翡翠晶莹剔透,清香可口,清凉解毒。传至今日,仙居独有。 有一次,罗隐从下各上渡船到白水洋,下了船急着要拉屎,四周没有茅坑,慌慌乱乱蹲进绿油油的豆角地里。拉屎结束,顺手拔来一把青豆杆擦屁股,不料被毛茸茸的青豆角戳在屁股上,奇痒难忍。罗隐又气又急直指这青豆,破口大骂:“你这鸟东西,今后连粪便都不给你吃。”之后,仙居农家种豆,忌用粪便施肥。只要施一遍草木灰就行了,而且肯定丰收。不懂道理的人,为了让大豆收成好一点,施下粪便,结果事倍功半,说不定颗粒无收。仙居有句俗话肉,叫做“种豆勿用茅坑料,罗隐千年誓过了。”仙居人将此故事作为农耕知识,代代相传。后人为了纪念罗隐“誓豆”,就将这个村的村名连同渡口的名称都叫做“罗渡”,其地名渡口名称沿用至今。清康熙年间,有僧在罗渡口建庙以志纪念,蔚为壮观。同治年间,罗隐的宗亲后辈罗成菜、罗润础重建与修葺罗隐庙,民国期间坍圮。 有一次,仙居西乡下崔的大户人家有喜事排场,请来一班做米面师傅做长寿面,不知什么原因,水多了太粘,水少了散不成块;米粉蒸半熟不行,蒸熟了也不行,总是做不好,“作头老司”急得大汗淋漓。罗隐游历到此,已是饥肠辘辘,饿得眼花缭乱,便开口向他们讨个“米裹饼”吃吃。“作头老司”宽厚仁慈,同意了。罗隐嘴里嚼着喷喷香的“米裹饼”,兴高采烈说出了吉祥语:“生一遍,熟半遍,半生不熟蒸两遍,抽出千根万根线,包你一箩稻谷两箩面”。按照罗隐的磨、蒸、捣方法,果真做成又细又长又好吃的仙居米面。这种米面作为“米制品”,参加了95年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万国博览会,荣获金奖前的名誉大奖章。 一日,罗隐游至十三都坑的淡竹村,农家人可怜他,舍给他一碗玉米糊。罗隐发现屋前屋后都是蚊子嗡嗡叫,老老少少被蚊子咬得血迹斑斑。罗隐说了一句“吃你一碗玉米糊,誓你蚊虫世世代代叮毛竹”。说来奇怪,不知什么原因,时至今日,仙居十三都淡竹坑里,蚊子都在毛竹园里,村里屋里很少有蚊子。问起这个缘由,十三都淡竹坑里的人都说,是罗隐发誓过的。 罗隐这个人性情暴躁,喜怒哀乐难以预测。他高兴了,说你好话,赐以吉祥;他心情不好,说你坏话,让你倒霉。你敬他,他贺你;你气他,他咒你,让你晦气。他游历到横溪,这是金华府通往台州府的必经之路,罗隐沿路行乞,有柜台卖米糕,遇上主人慷慨,舍给罗隐一块,罗隐感到又硬又难吃,尴尬之极。这时路边在烧着一堆豆杆灰,罗隐说“十斤水米一两灰,又白又嫩人人爱”。主人破例试试看,果真用大米磨粉掺入豆杆灰汁,做成美观鲜嫩的米糕,俗称“嫩糕”、“米浆糕”。横溪的“嫩糕”,时至今日,依旧享誉四方。 罗隐来到六都溪口道士山古道的千年苦楮树下,遇上一个养羊的老头在抽烟,喉咙馋得很。开口向养羊老头讨烟抽,碰上这位养羊的老头是个聋儿哑巴,罗隐说什么也是无动于衷。罗隐很生气,咒他养羊结果:“对折又对折”。自此之后,仙居人养羊一百斤毛羊,宰了只剩下五十斤肉,煮熟了只有二十五斤了,至今如此,都说早先道士山养羊人家犯了罗隐之忌,被罗隐誓掉了。所以六都溪口道士山是养羊的好山场,有千年历史,却永远兴盛不起,至今如此,都认为让罗隐誓掉了。 罗隐也死于他自己的“圣旨口”,也叫“神仙嘴”。一日,罗隐与一位木匠“作头老司”一路同行,趁板桥蟹坑岭古道往十三都方向南去。忽然间,雷电大作,天下倾盆大雨,他们二人在蟹坑岭鳖岩山的岩门下避雨,那木匠“作头老司”谙熟世事,知道罗隐嘴无遮拦,“神仙嘴”要乱逮时念,早就将一根鲁班角尺以作防身之用。罗隐果然耍贫嘴,对木匠说:“这座岩门倒下来,我们两人都关在岩塔下面。”谁知罗隐“圣旨口”话音刚落,那岩门哗啦一声将两人关压岩门下,木匠“作头老司”幸亏以鲁班角尺拄住一角,趁机抽身逃出。而罗隐却永远压在蟹坑岭鳖岩山的岩门里。起初的时候,你叫一声,罗隐在岩塔里应一声。年长月久,没有人跟罗隐说话,慢慢地罗隐就忘记了人世间的话语,成了“失语”之人,只能是鹦鹉学舌,你叫一声,他也学着你的声音回一声。你要是对着岩门大声唱歌唱戏,罗隐在岩门里也学着唱歌唱戏。你骂他什么,他也同样回骂于你。今日照样如此,俗称“罗隐岩”“会隐岩”“回音岩”。 正史记载 罗隐其人 罗隐的传说流传于浙江、福建、江苏等省,而以浙南一带最为广泛,可谓家喻户晓。其实,民间传说中的罗隐历史上实有其人,那就是唐代著名的道家诗人罗隐(—90年月26日)。罗隐,字昭谏,浙江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罗隐小时候是位神童,“龆年夙慧,稚齿能文”;及至长,才华横溢,学问博洽,诗名远扬。但是罗隐始终无缘于仕途。大中十三年底至京师,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鲁迅先生曾评论过罗隐的小品文:“唐末诗风衰落,而小品文放了光辉。但罗隐的《谗书》,几乎全部是抗争和愤激之谈,正是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史称“十上不第”。有《歌诗集》十四卷五百首存史,其内容多为体察民情,关心人民疾苦。如《蜂》“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一时蜚声南北,至今脍炙人口。罗隐为人正直刚强,为文好讥刺时政,不为腐败昏庸的统治者所喜。他不能考中进士,与此是大有关系的。罗隐貌古而陋,意思是说相貌古怪难看。也有史为凭:《旧五代史·罗隐传》记载:唐僖宗宰相郑畋之女,平日里喜爱罗隐诗文,时常挂在嘴边吟诵。丞相郑畋以为女儿爱上了罗隐,于是召见罗隐让爱女垂帘观看,见罗隐相貌古丑,郑畋的女儿不再吟诵罗隐的诗作了。 罗隐与仙居的情结 罗隐在科举考试里“十上不第”,科名与罗隐终生有缘无份了。登不了仕途,便去修仙,其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其传说家喻户晓。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罗隐的确在仙居生活过。罗隐与当时仙居的方干都是晚唐著名诗人,罗隐既是当年仙居方干的学生,也是情投意合的好朋友。 方干(~)字雄飞,号玄英,出生于桐庐,成家后乔迁到仙居落脚。故《仙居县志》和《台州府志》,均以“侨寓”记载了他。《全唐诗录》、《康熙仙居县志》记载方干,见到仙居景色旖旎,“爱其山水佳秀,挈家寓焉,后其孙遂家于此。”方干为仙居板桥方氏大宗始祖。现今板桥、山下、方宅、下山、吕桥头等村余人都是方干后裔。 方干五岁能吟诗,七岁能属文,小时候有神童之称。因与大人对诗时,偶得妙句,兴奋之余跌落台阶,脸有伤疤,嘴成残缺,铸成终身悔恨。咸通七年()方干首度赴京参加丙戌科进士考试,成绩优异,当属魁首。只因当时唐室濒临倾圮,朝纲颓废不举,有司奏议:“干虽有才,但科名不可与缺唇人,不使四夷闻之为中原鲜人士矣。”结果落第而归。虽然功名无望,却潜心著述不已,以期效力于国家,但最后还是以布衣终其身。《全唐诗》收录方干诗作八卷首,《唐诗三百首》为清代御定,方干诗多有弹劾朝廷,未被选入。在《唐诗三百首续编》中,已将方干诗《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选入。方干满腹经纶,忠心耿耿,本应一举夺魁,但只因当时唐室濒临倾圮,朝纲颓废不举,有司奏议:“干虽有才,但科名不可与缺唇人,不使四夷闻之为中原鲜人士矣。”结果落第而归。最后以布衣终其身,与清水相伴,垂钓终老。 方干与罗隐在晚唐均属怀才不遇的才子,罗隐诗文风骨多有嘲讽当政,都是受方干的影响,他们师徒之间情投意合,共同往返于杭州、仙居一带,携手登临山水,共同吟诗作赋,情谊笃深。方干去世,罗隐极度悲伤。罗隐《题方干诗》云:“中间李建州,夏汭偶同游。顾我论佳句,推君最上流。九霄无鹤板,双鬓老渔舟。世难方如此,何当浣旅愁。”足见罗隐对仙居方干的尊崇与仰止。 罗隐与仙居有着特殊情缘,根据《仙居罗氏宗谱》记载,至今福应街道横路丁村以及白水洋的罗渡村,余人都是罗隐的后代。故罗隐的故事在仙居,历经千年之后,依然妇孺皆知,有口皆碑,盛传不衰。 编辑:罗崇福 欢迎罗氏宗宗加我好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yedana.com/qydxw/5285.html
- 上一篇文章: 乡下一种野草,可以治疗牙痛咽喉炎肾炎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