饥饿的巨人拿破仑远征俄罗斯的惨败及其
法国备战: 拿破仑决心以大半个欧洲的力量彻底驯服俄罗斯。此时的拿破仑帝国正处于登峰造极的时刻。在拿破仑的麾下,不仅有属于他自己的法国,还有受他控制的七个王国和三十个公国。 他曾把这些国家的君主召集到德累斯顿,炫耀他无与伦比的辉煌统治。现在,正是让他们派上用场的时候了。这些国家都将出兵参与拿破仑的侵俄大军。 同时,拿破仑向他的两个手下败将提出了要求,一个是奥地利,一个是普鲁士。拿破仑向他的岳父奥地利皇帝弗朗茨请求支援,他秘密允诺允许奥地利最后可以收回伊利里亚的各个省份,作为报答,奥地利皇帝签署了一份条约,保证出动三万兵力到沃尔希尼亚去掩护拿破仑侵俄大军的侧翼。 而普鲁士和拿破仑则矛盾重重,普鲁士国王派遣军事改革家沙恩霍斯特前往俄国的圣彼得堡,之后又前往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暗中向这两个提出缔结盟约的建议。 可是都遭到了拒绝,因为这两个国家此时都更加倾向于谨小慎微。普鲁士的将领格奈森瑙甚至提议策划普鲁士全民起义,共同反抗拿破仑。 不过普鲁士国王不敢铤而走险,不仅退还了这份计划,还写了一条批语:“当作诗来看是妙极了。”拿破仑对普鲁士也没安好心。他向普鲁士施加了各种威胁,最后要求普鲁士表明自己是敌是友。普鲁士国王不得不屈从于拿破仑的淫威。 答应派遣两万兵力加入拿破仑一方,还允许拿破仑的军队通过普鲁士的领土,并为其提供大量补给。并且,还准备在年2月,与法国商榷支付款项事宜。尽管普鲁士的爱国者们对此愤愤不平,乃至整整四分之一的普鲁士军官辞职抗议。 其中很多人实际上加入俄国军队,比如《战争论》的作者卡尔.冯.克劳塞维茨(CarlvonClausewitz),但实际上他们已经足够幸运了——拿破仑本来有过打算,想要肢解普鲁士这个老对手,好令自己在入侵俄国时没有后顾之忧。 只是考虑到俄国人也召集了大批军队,他不想在俄国的大军的威胁面前与普鲁士做最后的清算,才放弃了这个念头。 虽然奥地利和普鲁士最后都出兵援助了拿破仑,但是这两个国家都暗中对俄国沙皇口头承诺道,它们只会给法军最少的援助,用奥地利外交家梅特涅的话说,叫“有名无实”,正如俄国在年作为法国的盟友而装模作样地入侵奥地利那样。 年的法兰西帝国 拿破仑又向瑞典寻求支援。瑞典和俄国的战争在年9月才以俄国的胜利告终,瑞典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芬兰。看起来瑞典可能会成为与法国同仇敌忾的帮手。瑞典国王贝纳多特曾是拿破仑麾下的元帅,但是此时的他已经将瑞典的利益置于拿破仑和法国之上。 他不肯答应拿破仑瑞典将永远不和法国打仗,拿破仑就剥夺了他的封地,就是蓬特-科沃。《拿破仑一世传》如此评价此后的贝纳多特:“他立即采取一种妄自尊大的立足于斯堪的纳维亚的方针。” 他应该考虑到了英国将在拿破仑入侵俄国后站在俄罗斯一边,如果他帮助了拿破仑,英国必将打击瑞典。不幸的是,瑞典主要的对外贸易恰恰是被英国握在手里的。所以贝纳多特为瑞典着想,不大乐意答应加入拿破仑一边。 在俄法同盟擦枪走火,渐行渐远的时候,贝纳多特向拿破仑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如果拿破仑肯帮助瑞典取得挪威,就会及时出兵支援拿破仑的大军。虽然拿破仑在年提出和讨论过将帮助瑞典取得挪威作为报答,换取瑞典支持的计划,但是拿破仑早已今非昔比。 他不仅没有满足贝纳多特的要求,还责成贝纳多特,勒令瑞典也执行大陆封锁制度。并威胁瑞典人,声称如果瑞典人不接受大陆封锁制度,他就会派兵占领瑞典在波美拉尼亚地区的领土。瑞典人则宁愿失去这片领土,也不愿意让大陆封锁体系毁了自己的对外贸易。 于是拿破仑说到做到,在年1月,法军占领了瑞典在波美拉尼亚地区的领土。拿破仑很快为自己的专横付出了代价。贝纳多特转向俄国一边,在年3月到4月间,贝纳多特和俄国沙皇签订了条约。根据条约,瑞典将于爆发在即的俄法战争中支援俄国反对拿破仑。作为报答,俄国将帮助瑞典取得挪威。 除开瑞典,拿破仑还向俄国的宿敌奥斯曼帝国示好。声称只要奥斯曼苏丹率领10万土耳其人渡过多瑙河,自己就会将摩尔达维亚、瓦拉几亚和克里米亚这三个地区赠予奥斯曼帝国。可是,沙皇也表示只要奥斯曼帝国不追随法国,他就将给苏丹一份旗鼓相当的礼物——多瑙河省份。 奥斯曼帝国最后选择了多瑙河省份。年5月29日(一说是年6月),奥斯曼苏丹和俄国沙皇签订了《布加勒斯特条约》。此后,沙皇不必再用多瑙河军团防备土耳其人可能的进攻了。这支军团将从巴尔干半岛北上威胁拿破仑的南侧。 受挫的拿破仑说土耳其人必然将为自己愚蠢的错误付出高昂的代价。在年8月,拿破仑又对别人别人说:“只要我被指发动这场战争,为了洗刷我的罪名,就请想想,我的事业和土耳其的联系那么少,瑞典还那样骚扰我!” 有人认为,只要拿破仑肯帮助华沙大公国光复故土,重建波兰,它就将成为拿破仑的强大盟友。一名俄军将领估计,加入拿破仑前往华沙,并宣布成立波兰王国,他可以招募到20万人,还能煽动立陶宛、沃伦(Volhynia)、波多利耶(Podolia)这几个属于波兰民族的省份反抗俄国沙皇。但是拿破仑却暂时没有向波兰施恩。 年,拿破仑出发前往东方,在一路上途径许多城市,却故意没有去华沙。因为他不想在那里宣布重建波兰王国。他知道,普鲁士和奥地利和俄国一样害怕波兰的复国,因为就是这三个国家在过去将波兰瓜分殆尽。 一旦波兰复国,他们将受到威胁。在这个当口,拿破仑宁可放弃波兰人的援助,也不肯得罪普奥两国。不过在他和法国驻华沙大使普拉特(Pradt)的交谈中,他表明了自己的计划。 他打算在击败俄国,并攻取俄国过去瓜分到的波兰领土后,迫使俄国吐出这些曾经的波兰领土,他会将这些领土并入华沙大公国,从使它升格为波兰王国。他还要加强重生的波兰王国的军事力量,留给它5万骑兵,成为协助他抵抗俄国势力的缓冲国。 两天后,拿破仑对费恩等人吐露了更多。他声称只有摆平俄国和西班牙的摊子,欧洲才能得以喘息,才能得到真正的和平。而复兴波兰可以巩固这一和平。 谈到这一点,拿破仑的原话是:“因为奥地利会多关心多瑙河,少关心意大利。”拿破仑的下文则是这样的:“最终,筋疲力尽的英国将拱手投降,同意和大陆船只分享世界贸易。 我的儿子还小,你们得让他做好平静治国的装备。”(这句话里的“大陆船只"应该是指欧陆船只)。拿破仑认为奥地利在波兰复兴后会多关心多瑙河,少关心意大利,应该是因为在他的设想中,复兴后的波兰对奥地利的威胁,将使奥地利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忌惮来自多瑙河地区的压力上,而不再一如既往地对法国与自己在意大利的争锋耿耿于怀。从而缓和法奥两个大国间的矛盾。 年的法军线列步兵 除了在外交上争取其它国家的支持,拿破仑还事无巨细地关心着为侵俄大军做准备的征兵和后勤工作。年1月10日,拿破仑对法军进行重组,分为四个军:达武的第一军和乌迪诺的第二军驻扎在易北河;奈伊的第三军占据美因茨、杜塞尔多夫和但泽。 拿破仑还在但泽储存了大量的补给品,至年1月,但泽已经成为了主要的卫戍城市,足够养活49万人和5万匹马。拿破仑还在其他地区积蓄补给品,到了年4月,仅仅是斯德丁和屈斯特林两地就贮存着万份补给品。 在年的末尾,拿破仑命令战争管理部的部长拉屈埃为40万人提供足以维持50天的战役的补给品,这些补给品包括万份面包和大米;辆货运马车,可以装载可供20万人食用两个月的面粉;万蒲式耳燕麦,可供马匹食用50天。 这些巨量的补给品只是拿破仑所准备的物资中的一部分。从一些数据可以看出物资总量何其庞大,例如,拿破仑为站在自己这边的波兰起义者准备20万支滑膛枪和刺刀。 又比如,年11月29日,达武向拿破仑汇报:“年战局中,很多人因为没鞋子落在后面,现在他正给每人积累6双鞋。"而在年3月15日,拿破仑命令法国驻维也纳大使路易.奥托以每瓶10个苏的价格收购万瓶匈牙利葡萄酒,并将酒运抵波兰地区的华沙。万瓶葡萄酒这个数据更加令人叹为观止。 但是,尽管拿破仑手握海量的物资,却无法为他的侵俄大军提供足够的马匹。马匹是集突击、追击、侦查、运输和移动火力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军事单位。缺乏马匹不仅意味着大量补给无法运抵前线,也意味着骑兵的短缺。 这对军事行动的掣肘可想而知。拿破仑大概筹集了25万匹马,其中炮兵拥有3万匹,骑兵有8万匹,剩下的大量马匹用于拉拽各种车辆。之后的战争证明这些马匹不堪敷用。甚至,拿破仑大军连养活这些不够充足的马匹都困难。 因为为这些马匹补给饲料的任务十分艰巨。每匹马每天要吃20磅饲料,而拿破仑最多能在三周内维持充足的饲料供应。拿破仑的解决方法是推迟入侵俄国的时间到年6月底,到了草料充足的时候再入侵。但是那时天气炎热,军队又给马匹喂湿草和没熟的黑麦,导致了开战后的第一周内就有1万匹马死亡。 拿破仑的马车也过重了。在拿破仑的26个运输营里,有18个由辆重型货运马车组成,每辆马车由6匹马拉拽,所有马车的总载货量接近磅。可是,当俄国的道路变得泥泞了以后,这些马车的重量就令它们难以行进。 在《拿破仑大帝》这本书中,作者批评法军不应该犯这种错误,因为他们本来应该在第一次波兰战局中吸取到这一教训。 而《战争与后勤》这本书中却评价拿破仑说:“着重使用重型大车的作法常常受到人们的批评,理由是这种大车不能适应难行的俄罗斯小道。但是,同大多数现代作者比起来,拿破仑更懂得使用轻型大车需要有更多的马,从而增加饲养的困难。” 为了输送大量的弹药,拿破仑又耗费了很多运力。大批的炮弹和火药从马格德堡这个主要的弹药库沿易北河运往下游,进而输入东普鲁士。年5月1日的一份记录直观地显示了这些炮弹堪称海量。 例如,在但泽,储存有59门火炮,所使用的炮弹重达24磅,数量达枚之多;在科斯钦,储存着门火炮,炮弹重12磅,有枚;在马格德堡,储存有门火炮,每枚炮弹重6磅,数量有枚。这些火炮并非攻城炮,其中的大多数口径的火炮每门配有炮弹发到1发。 不要说这些炮弹的数量在当时是何等巨大,即便在年后,对于德国炮兵来说,如此充足的炮弹供应,也是很可观的,而德国炮兵是在国家工业化和高度军国主义化前提下,才能达到这一水平。相比之下,整支拿破仑大军配有的火炮不过区区门。 或许在远征期间,并不需要消耗如此多的炮弹。如果减少炮弹的运输,那么可能拿破仑大军得以腾出更多的马车运输人员和马匹所需的粮秣。 曾任法国驻华沙大使的教士普拉特对拿破仑的后勤工作有着不公正的评价。他后来在激烈反对拿破仑的回忆录中声称:“按照拿破仑的路子,战局开始时没有任何补给,有些崇拜他的傻瓜以为这就是他的制胜秘诀。”事实上,拿破仑为他的大军储备的补给品看起来可以用天文数字来计算。 与收集补给相比,征兵倒更困难些。尽管拿破仑控制着许多国家,总体上人力资源充足。但是法国的兵源却经不住他一年年的榨取。拿破仑的征兵被时人比作“吃人巨妖”。 年复一年,一批又一批批的年轻人被它驱使着踏上征途,马革裹尸,埋骨他乡。这令法国人又怕又恨。许许多多的法国人宁可贿赂官员、流亡异域、去当强盗、与抓人当兵的宪兵战斗、甚至自残(比如给自己的生殖器抹上强腐蚀药),也不愿意去从军。 《拿破仑时代法国人的生活》一书中,甚至声称征兵令拿破仑不得人心,以至于到了年,反法联盟攻入法国,并没有引起法国人对于这些入侵者的多大反应。 而在不久之后的拿破仑复辟期间,之所以拿破仑找回了他在年失去的民心,那是曾经的法军士兵解甲归田后,在漫长的冬夜中,向他人讲述自己那经过美化的的戎马生涯,又激起了民众对皇帝的崇拜和拥戴。 在这种情况下,法国每年能够征召8万名新兵。由于中欧地区需要法军充当卫戍部队,这些新兵中的部分无法跟随拿破仑出击。更为严重的是,拿破仑为他对西班牙的入侵付出了代价。他已经深陷西班牙战场的泥沼,时人称之为拿破仑的“西班牙溃疡”。 而这“溃疡”已经成为一张血盆大口——西班牙人令拿破仑平均每年折损5万人。因此,法国每年征召的新兵只是刚刚能够满足中欧的卫戍部队与西班牙战场的需求而已。 为了弥补法军数量上的不足,连波利娜.博尔盖塞公主的私人卫队都被征调进了征俄大军,但是仍然满足不了拿破仑的需要。为此,他大量地吸纳其他国家的军队。 据《拿破仑大帝》一书,在年,拿破仑麾下共有万武装人员,除去卫戍部队、后备部队、国民自卫军的88个英,留在个法国兵站中的士兵,沿海各炮台的部队、驻扎在拿破仑帝国各地的24个战列步兵营,和在西班牙作战的军队,剩下的军队开赴与俄国对峙的前线,组成了两条战线。第一条战线有45万人,第二条战线则动员了16.5万人。 所以拿破仑的征俄大军的具体数量可能是61.5万人,超过了巴黎的总人口。但是,在海量的军队中,法国人的数量相对来说,并不占绝对多数。在步兵中,法国人仅仅约占百分之48,剩下的约百分之52都是外国人;在骑兵中,法国人也只占约百分之64,其余的百分之36都是外国人。 而根据《拿破仑时代:-》的第到页的内容,在年6月1日,拿破仑大军受到了一次统计,结果显示,在纸面上,参加征俄大军的部队共有人,其中法军有人(其中约四分之一是法国新进吞并的荷兰、皮埃蒙特、北德意志等地的兵员),各仆从国军队一共有人。由此也能看出拿破仑大军中外国人的比例之高。地区在外籍部队中,以波兰人最多。 此外还有和拿破仑同床异梦的奥地利人和普鲁士人,以及其余来自五湖四海的军队——西至葡萄牙,东抵克罗地亚,都集结在拿破仑的旗帜下。只消考虑到来自不同地区、属于不同民族的士兵操着难以互通,甚至完全不同的语言,就知道这样的一支大军指挥调度起来有多困难了。 更何况,这些士兵对拿破仑的忠诚值得怀疑。即便不宜贬低他们在之后的战争中的功绩,也不能否认,当时的人都不看好很多外籍士兵的战斗热情。符腾堡人雅各布.瓦尔特(JakobWalter)在日记中说道,许多人“对战局结果漠不关心”。 现代人模拟的拿破仑时代的奥地利军队步兵 如果拿破仑的外交斗争不尽如人意是外界敌视的后果,而他在征兵和后勤工作上的硬伤是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那么在战争计划的制定上,不得不说,拿破仑应该为其不完善承担很大的责任。 《拿破仑一世传》中有过这样一番言论:“拿破仑的作战计划,扼要地说来,是找出敌人的主力,加以分割,或切断其交通线,然后各个击破。换句话说,除了歼灭敌军主力这一点之外,他从来不是一开头就有既定的作战计划。” 在这本书之后的内容中,又提出一个猜测:拿破仑是否曾经计划进一步地打压普鲁士,让普鲁士忍无可忍,就去与沙皇结盟。一旦如此,俄国沙皇就会发动进攻支援普鲁士,越过涅曼河或维斯杜拉河,向拿破仑控制的地区进军,从而被拿破仑轻易击败。 其实,据米夫林所说,当时的许多普鲁士军官都认为法国确有此意,而法国在年初秋的外交,正是为了执行这个计划。他们认为面对拿破仑的计谋,最妥善的办法是普鲁士无条件投降。 但是,法国驻柏林的大使圣马桑于10月29日向普鲁士政府保证,说他的主上并不想毁灭普鲁士,又十分强调普鲁士得为拿破仑提供补给,这样拿破仑的大军就能够像奔腾的急流一样向涅曼河挺进。 无论拿破仑是否想过这个计划,他最终都没有实施。正如前文中所说,拿破仑曾经想要先毁灭普鲁士,再去进攻俄国,已便使自己远征俄国时没有后顾之忧,但是他最后还是打消了这个念头,决心利用普鲁士提供的补给和军队,先行攻击俄国。 《拿破仑一世传》认为,拿破仑打算在击败俄国后,再消灭普鲁士。 拿破仑的想法过于简单,并没有拿出详细方案。按照《拿破仑大帝》一书的观点,拿破仑期望速战速决。甚至,在最初的时候,他都没想深入俄国作战。 他打算迅速在边境上打一场决胜会战。似乎他没有想过,如果俄国军队回避会战,进行战略撤退,那该怎么办。可能他过于迷信通过一两场总决战一举击败敌人的套路了。 现代人模拟的拿破仑时代的军炊 拿破仑称这次入侵俄罗斯的战事为“第二次波兰战局”,或许暗示了他并不想深入俄国,但是,拿破仑私下对部下说:“我们不用管对波兰事业的轻率热情。 我的政治就是法国绝对优先。波兰人不是本次战争的主体,但我们能利用他们当战争工具。如此巨大的危机前夕,我们也不会不给他们意见或指导。”从这句话来看,拿破仑的野心不止于重建波兰,可能他有更大胆的盘算。 也许,他真的想用他的战争机器碾过俄国广袤的领土? 从他在备战中的一些举动来看,可能并非如此。拿破仑没有谈到向俄国的莫斯科进军,对于这一点《拿破仑大帝》如此评论:“在这一点上,他说到的内容不比所谓的拿破仑和梅特涅之间推心置腹的谈话提到的内容多。” 这本书还声称,年6月20日,他下令给帝国近卫军仅仅十二天的行军补给,单从这一点来看,他应该想要速战速决,因为从涅曼河到莫斯科足足英里,十二天的补给显然是不够完成这个任务的。在侵俄大军出发时,每个出击的士兵都背了四天的补给口粮①,另外还有跟随军队的货运马车,载着足够这些士兵食用二十天的食物。 从这本书可以看出来,如果拿破仑打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举击败俄军,那么只准备这些补给品就可以解释了。 在年5月29日上午,拿破仑写信给他当时的皇后玛丽.路易莎,说自己两个月之内就会回来。这可能佐证了拿破仑不想打一场漫长的战争,他不想在前线待太久。他或许根本没有想到,他要等上近7个月,才能回到皇后身边。 但是,拿破仑大军的拖沓作风,又显然不利于迅速决战。拿破仑的司令部拥有50辆马车,需要匹马拉拽;拿破仑的元帅兼那不勒斯国王缪拉带着一位波兰的著名厨师出征;许多军官则带上了晚礼服和私人马车。 看来这支军队中的不少人不仅携带了太多行李,还不忘在远征中享乐。这自然拖慢了他们的行军速度。令人不解的是,拿破仑真的会相信凭借这样一支缺乏高度机动性的军队,就能够一口气吹倒俄罗斯吗? 笔者水平有限,无法得出确切结论。可是,无论拿破仑是准备打一场长期的战争,还是想要快刀斩乱麻。他做的准备都有所不足。当然,就算有这些隐患,在拿破仑踏上远征的道路之前,恐怕没有人能预见到这将是他从巅峰陨落的始点。 毕竟征俄大军在规模上比俄国野战军的两倍还多,且俄国的野战主力第1、2、3、军团②只有21万人左右。不过这种比较忽视了俄国非野战的武装力量,和俄国人民的力量。也许只有吃了这二者的亏,入侵者们才能意识到它们不应该被轻看。 远征俄罗斯对拿破仑而言是空前的挑战,可他却没有做好万全的准备。一塌糊涂的后勤工作,模糊不清的计划,还有迟缓拖沓的行军,将领着他一步步踏向前往莫斯科的诅咒之路。 注释: ①《拿破仑大帝》此处似与前文所说的拿破仑在年6月20日下令给法国的帝国近卫军12天的补给品一说矛盾。 笔者猜测,可能拿破仑在后来改变了主意,给了帝国近卫军四天的补给口粮,和货运马车上够吃二十天的食物;也可能帝国近卫军获得的补给品和普通士兵不同。帝国近卫军有十二天的补给品,而拥有四天的补给口粮,和货运马车上够吃20天的食物的“每个士兵”是指普通士兵。 ②在拿破仑入侵俄国之初,第1军团名为第1西方军团;2军团名为第2西方军团;第3军团名为第3预备观察军团,它和多瑙河军团合并后,改称第3西方军团。 本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yedana.com/qydxw/8771.html
- 上一篇文章: 飞行员的噩梦世界十大危险机场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