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我在卫城烈士塔下成长

文彭仕德

图龙恩泽莫英波莫碧莲

烈士塔——精神与信仰的坐标。

卫城,因明朝时修筑城池,驻扎军队,设置崇山卫,因而得名。它坐落于花垣县西南方(现吉卫镇),距离县城39公里。

它是山里的城,在群山的环抱之中。连台山从远处奔腾而来,气势磅礴,老虎山层峦叠嶂,松涛阵阵,大公坡怪石嶙峋崖壁陡峭,崇山则高耸入云,时常被浓雾缭绕。

后来,卫所迁移到别处。流传的原因是:有水不通船,有油没得盐。山高水险,造成了物质的贫乏生活的不便。

尽管那样,遗留下来的卫城墟场却一直热闹,给儿时的我许多甜蜜的回忆。长长的青石板街,光滑清凉。牛行、猪行、米行,塞满了整个圩场。

我把采来的蘑菇和捉来的泥鳅,拿到集市上与他人换成分分角角钱,然后买那些让我垂涎已久的洋桐梨,或者念想了好多天的连环画,倒也自得其乐。

不知不觉,我由流着鼻涕到处跑的捣蛋鬼,长成了羞怯懂事的半大小子。也没经过什么波折,甚至连升学考试都免了,我们一帮伙伴就上了吉卫民族中学。那一年是年的秋天。

学校建在城东的小山上,有几栋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苏式建筑,典雅别致,颇有几分书卷气。

我们五班教室外面,有一株高大的槐树,它像一个资历丰富的老者,时不时召集小鸟开个故事会,或者给小蜜蜂送上一些小点心。而留给我们的,往往是落了一身一地的槐花和树叶,让我们观察思考。

操场边的北坡上,有座烈士塔,高十米左右,石灰岩建成的四棱锥托着一颗红五星。记忆里的烈士塔撑起了卫城星空下的一片蓝天,让我在灿烂的阳光下,度过青涩的少年。

烈士塔下安葬着七位烈士,有的牺牲于卫城保卫战,有的遇难于雷公洞攻坚战。烈士用自己宝贵的生命,扫除了卫城的百年匪患。

四十七军的孙风刚,从遥远的冀中平原走来。面对凶恶的匪徒,他毫不畏惧,与匪徒同归于尽。县大队的龙文魁,壮烈牺牲时,刚刚应征入伍,还只是个毛头小伙。

年轻的生命,戛然而止在饱经沧桑的蛮荒之地。纯朴善良的父老乡亲悲痛万分。他们为烈士选了一块叫做龙王庙的风水宝地,把他们安葬在那里。烈士是乡亲们心中的最亲最敬的人,是救苦救难的神。

清明时节,老师带领我们去烈士塔扫墓,缅怀英烈。在苍松翠柏的簇拥下,一群胸前佩戴白花的小小少年,表情凝重,神情肃穆。班长代表我们誓言:继承先烈遗志,建设美丽家园,让祖国走向繁荣富强!坚定的声音,激昂的语言,点燃了少年心中的激情。

烈士塔下,层层黄土,是各个班级的学农基地。同学们种瓜、种豆、种包谷,忙得不亦乐乎。春天,植物们开着不同的花,秋季,结满了异样的果,色彩缤纷。这些景色,如同在大地上铺展着的一匹匹美丽的锦缎。

庄稼的成长,牵动着同学们的心。大家总爱议论,哪个班哪个组的玉米苗长得最高?哪一片黄豆结得最好?在劳动中,我铆足了劲,渴望山上的烈士知道,我是个勤劳的孩子,是个合格的劳动者。

有一次,班主任胡老师组织开展劳动竞赛,看谁挑粪挑得多,跑得快。内行人知道,挑粪既要力气也要技巧,百十斤重的担子,压在肩上,要不晃不洒,没点真功夫肯定干不好。争强好胜的我,凭着身高优势,踊跃报名。

几个回合下来,对手败下阵去。眼看着胜利即将到来,也许是道路湿滑,也许是力气不足,我猝不及防地摔了一跤,粪水撒了一地,粪桶歪倒在一边,同学们笑声一片。

初中阶段,“到北京去”的活动风靡一时。当年交通闭塞,乡下人进趟县城就算出远门。能到首都北京——祖国的心脏,那该是何等荣耀的事。这一活动,激起我们扬帆远航的渴望。

很多同学不是没有运动服,就是没有运动鞋。我则什么都没有。然而,这些根本挡不住我们对长跑的向往,对北京的向往。因为电影里的解放军叔叔说过:双腿可以跑过敌人的汽车轮子,能够帮助你到达想去的任何地方。

为了不弄坏仅有的一双圆口胶鞋,我总是光着脚跑。学校简易运动场上的砂石跑道是那样硌人,跑得我脚板上满是血泡和伤痕,但我一直咬牙坚持。心里想,可不能让北坡上的烈士们笑话。

这一跑,我炼出一双铁脚板,在全县第七届中小学生运动会上,习惯赤足飞奔的我像一匹奔驰的骏马,以明显的优势,战胜那些穿钉鞋和跑鞋的各路高手,取得米第一名,为学校争了光。教练员秦老师高兴地赏我一个雅号——“赤脚大仙”。

谢老师在课堂上常讲,你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新人,要有理想,有抱负,趁着大好的时光,努力学习,走出大山去。

确实也赶上了好时光,年9月在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明确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从此以后,文化知识受到空前重视。科学文化的春天已经来临,我们的教室里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

星期天上山放牛时,骑在牛背上的我诵读文言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正当我正念念有词,牛却瞅见了坎下那团鲜嫩的青草,没跟我商量,就轻轻一跃,跳下坎去。牛背上的我被掀翻在地,摔了个嘴啃泥,半天没爬起来。啃完青草,老牛才愧疚地在我身边绕着圈子,还用牛角轻轻顶我,试图让我站起来。

第二天,为了不耽误学习,摔得鼻青脸肿的我,还是硬撑着来到学校。田老师劝我回家休息,我朝北坡上的烈士塔望了望,拒绝了。心想,如果烈士有知,一定会称赞我的顽强。

知识改变了很多人的命运。几年之后,同学们纷纷考上山外的各类大中专院校,我们离开了卫城,犹如叮咚的山泉水,欢快地奔向远方。

如今看来,在人生的旅途中,面对无数的失败和挫折,我坚持心中的理想,没有迷失前进的方向,或许都是因为那座不朽的塔和塔下的英雄!

花垣县革命烈士纪念塔

花垣县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花垣县吉卫镇吉卫民族小学内。

花垣县是湘西匪患较严重的地区之一。年,中国人民解放军47军师团2营奉命驻花垣剿匪。在残酷的战斗中,不少的解放军战士和县大队民兵,献出年轻的生命。

吉卫镇是当时花垣县剿匪战斗中最大、最激烈的战场。年7月,数千土匪从四面八方包围卫城(今吉卫,当时是第四区区政府驻地),经过驻军和县大队民兵与土匪三昼夜的激战,打败了土匪,取得胜利。

为纪念在花垣剿匪和解放花垣牺牲的烈士,年7月,县委决定在卫城(吉卫镇)修建一座革命烈士纪念塔,把部分烈士迁来埋葬,现有烈士墓7座。年,县人民政府对纪念塔和烈士墓重新整修,建立烈士陵园。年重新修整烈士陵园。

纪念塔高8米,呈四方形,正面镌刻有“革命烈士纪念塔”7字,背面刻有“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字,纪念塔后是梁银虎、龙文魁等7烈士的墓。整个烈士陵园占地约平方米。

花垣县革命烈士纪念塔于年1月被花垣县人民政府公布为花垣县文物保护单位。

在吉卫烈士陵园里,埋葬着孙凤刚、杨玉文、邓文根、刘万发、王善义、龙文魁、梁银虎七位革命先烈。

1、年5月,在夯来洞攻打匪首周子矿、周兴武战斗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七军四一六团二营四连副班长孙凤刚烈士,进洞搜索土匪,不幸被躲藏在暗处的土匪伏击牺牲。

2、年7月31日,土匪余人对老卫城进行围攻。为解卫城之危,在对抗匪患的战斗中,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七军四一六团二营六连战士杨玉文同志在战斗中牺牲。

3、年9月石邦智大队长率领县大队一排和二营的机炮班攻打新寨鼻高卡、牛头脑,战斗中,永绥县(今花垣县)县大队战士邓文根同志牺牲。

4、年11月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七军四一六团三营六连副班长刘万发烈士在雷公洞战斗中牺牲。

5、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七军四一六团二营营部通讯员王善义同志奉命调六连支援,在战斗中,王善义同志牺牲,年仅19岁。

6、年6月永绥县(今花垣县)县大队1排2班战士龙文魁同志,在追击匪首时中弹牺牲。

7、年6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四十七军四一六团二营机炮连战士梁银虎在卫城战斗中冲进匪巢,打死四名土匪,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来源:古船视界

·END·

监制/角角

主编/玛玛

编辑/唐老鸭李艾家石群方

审核/青叶胆殇心

更多资讯

持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yedana.com/qydzz/10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