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

中国五十六个民族之一

火草布

是她们将自然与生活完美结合

的智慧结晶

流露出原始之美

经历过时间的洗礼

成为中国1/56的民族记忆

一起来领略

一岭葳蕤生长的槲栎,一湾清澈透亮的溪水,石的房子石的路,充满浓浓烟火味的小院,一些老得长了胡须的树,青叶胆、龙胆蛰伏,大片马缨花、南烛怒放......共同构成了三厂局这个小村庄。据说一百多年前,这里有三个盐厂,一个保盐局,故名三厂局。

三厂局村中一角

“我们这里的妇女个个会捻线,个个会织布,一代一代地传到现在。”金盏村委会主任罗丽琴介绍。罗丽琴就是金盏村三厂局小组土生土长的傈僳族,母亲罗玉花,奶奶罗应珍都是织布好手,“奶奶77岁了,闲不住,还要帮着捻线。”罗丽琴说。

织布

火草是西南地区箐沟和山坡上常见的一种一年生草本植物,每年的六七月份是火草最繁茂的季节。傈僳族祖先很早就发明了精湛的火草织布技艺并相传至今,民间仍然流传着“傈僳女儿不勤快,傈僳男儿无衣穿”的谚语。

火草

几年前,笔者去三厂局时,正值采收火草的季节,罗玉花和村里的姐妹都来帮忙捻线。一寸宽六七寸长的绿色叶片,采摘回来,在金盏河中清洗,洗好的叶片半小时后必须开始捻线。“捻线是一个技术活,火草叶背面的这层白色绒毛就是用来捻线的。”罗玉花边捻线边告诉笔者,“我们从小就会了,妈妈教我,我又教我姑娘。”她把叶片掐去叶尖,露出的绒毛线头一搓,绒毛就裹成了线,这样一片叶子接着一片叶子的捻线,线越捻越长,再把线绕到线锤上,再一摞一摞挂在屋檐下风干。火草,顾名思义就是用来点火的草,但这样捻成的线不但不容易燃烧且有防火的特点。

捻线-拉线

火草布是傈僳人独有的纺织技艺。制作程序复杂,织布工艺独特,要经过割火草、焐火草、捻线、晾晒、理线、漂洗、布织桩、纺织等20多道工序,每道工序都有不同的工艺要求。

火草布衣裳

编织火草布时用两梭线,一梭是麻线或棉线,一梭是火草线,相互配合拉好线,拉线方法的不同可以决定布料的单双层和长度宽度,往往一匹布长十多米,宽度可以放一百多股线。把这些线一对一对穿过织布机,然后把线的两端固定在柱子之类的物件上,织布机挂好后就可以开始织布了。织成布后,巧手的傈僳妇女再做成衣服、褂子、腰带、挎包等。火草衣由于牢实耐磨,冬暖夏凉,祛病驱邪,成为三厂局人婚丧嫁娶必穿的衣服。

傈僳族女孩

两斤火草一件衣,做一件火草布衣服要好几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火草衣柔软舒适,颜色素雅,深受人们喜爱。“现在已经成为城里人的奢侈品,一件成品衣服在至元。”罗丽琴说道。

在三厂局,随意走入一户人家,你都可以看见火草布织布机,每家每户都可以拿出几套火草布衣服或者饰品。如今,三厂局火草织布已经成了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村里也有了火草布技艺传习所,技艺得到发展,民族文化得到传承,一针一线的火草布陪伴着一代代傈僳人走到今天,成为从原始状态走来的活化石。

多彩的民族技艺

绚烂的时光记忆

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美丽遗产

火起来也活起来

总编辑:杨欣常务副总编辑:林晓梅

副总编辑:熊贵才江静龙

责任编辑:李灿美本期编辑:沈菲

本期供稿:李惠赟

未经允许禁止转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yedana.com/qydzz/4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