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苗医——我所了解的十大苗药

谈到苗医药,我们先了解一下苗族吧~

苗族~我国第四大民族

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散布在世界各地,主要分布于中国的黔、湘、鄂、川、滇、桂、琼等省区,以及东南亚的老挝、越南、泰国等国家和地区。我国是苗族的最重要分布地区,其人口为我国少数民族第四位。

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其医药学一样源远流长,发展至今,苗家医药已经有三、四千年的历史。苗族的医药常常与神秘、神奇这样的词汇联系在一起,自成体系,尤以其内病外治的疗法闻名中外,成为民族医药的一枝奇葩。苗族民间还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

苗医药的理论基础

由于苗族生活的环境,大多数为潮湿的山区,人们受环境的影响比较大,故苗医的理论基础也是独到的,苗医认为,毒、亏、伤、积、菌、虫是导致人体生病的六种因素,简称六因。而六因归根结底都要用产生毒害力的方式才能导致人体生病,所以苗医素有“无毒不生病”之说。如常可遇到的风毒、冷毒、火毒、气毒、水毒、盐毒等。诊断疾病是通过把脉、听声、观察颜色、询问病情,用手触、摸、扣、打、刮、按、搬、量等传统方法,观察人体皮肤的颜色,精神的变化,体温、脉搏、呼吸、心跳、血压、语音反射功能等方面的异常,观察身体的汁水、尿液、血气、病原体等致病物以及指纹、舌象、目色、鼻窍、咽喉、耳道、肛门、尿口、淋巴、筋骨皮肉的形态结构变化等。

历经历史的变迁,特别是清代改土归流政策下,苗族文化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但苗医的理论则一直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苗医的理论也流传至今。

图示:苗医诊病和苗族传统药酒

苗族的聚居区,例如苗岭山脉、乌蒙山脉、武陵山脉、鄂西山地、大苗山脉及海南山地等。也是我国植物资源丰富的地区,自古苗药的利用,也随着苗医的发展而完善,民间有“千年苗医,万年苗药”之说。据现有的资料《中华本草苗药卷》记载,常用的苗药种类有味,涉及植物、动物、矿物等,种类可谓十分丰富,在这些药材种类中,有十种草药是苗药中的代表,成为苗医的十大名药。

缤纷的各种苗药

十大苗药的考证

以下描述的十大苗药,是根据与苗医的交流以及《中华本草苗药卷》的记载而来:

01十大苗药之米槁物种名片

中名:岩樟

学名:CinnamomumsaxatileH.W.Li,为樟科、樟属植物。

别名:米槁、米瓜、沟厚、栲涩、大果木姜子

苗药名:米槁

岩樟CinnamomumsaxatileH.W.Li

植物学描述:

常绿乔木,高达15米,枝条圆柱形,略具棱角,具纵向细条纹,干时黑褐色,有少数淡褐色圆形至长圆形皮孔,无毛,幼枝明显压扁,具棱角,被淡褐色微柔毛。顶芽卵珠形至长卵圆形,长2-5毫米,芽鳞极密被黄褐色绒毛。叶互生,或有时在枝条上部者近对生,长圆形或有时卵圆状长圆形,长5-13厘米,宽2-5厘米,先端短渐尖,尖头钝,有时急尖或不规则撕裂状,基部楔形至近圆形,两侧常不对称,近革质,上面绿色,光亮,无毛,下面淡绿色,晦暗,初时疏被微柔毛,老时极无毛,羽状脉,中脉直贯叶端,上面稍凸起下面十分凸起,侧脉每边5-7条,弧曲状,在叶缘之内网结,无明显的侧脉脉腋腺窝,两面多少明显,细脉网结状,两面呈蜂窠状小窝穴;叶柄长0.5-1.5厘米,腹面具槽,幼时被黄褐色柔毛,老时变无毛。圆锥花序近顶生,长3-6厘米,6-15花,具分枝,分枝长约1.5厘米,末端通常为3花的聚伞花序;总梗长1-3厘米,与各级序轴被淡褐色微柔毛。花绿色,长达5毫米,花梗长3-5毫米,密被淡褐色微柔毛;花被外面略被内面极密被淡褐色微柔毛,花被筒倒锥形,长约2毫米,花被片6,近等大,卵圆形,长约3毫米,先端锐尖;能育雄蕊9,花丝被柔毛,第一、二轮雄蕊长约4毫米,花药卵圆状长圆形,与花丝近等长,第三轮雄蕊长约4.5毫米,花药长圆形,长约1.6毫米,花丝在中部有一对无柄的肾形腺体,退化雄蕊3,位于最内轮,长2毫米,卵圆状箭头形,具短柄,柄被柔毛;子房卵球形,长1.5毫米,花柱长3.5毫米,柱头盘状。果卵球形,长1.5厘米,直径9毫米;果托浅杯状,长5毫米,顶端宽6.5毫米,全缘。花期4—5月,果期10月。

生长环境:生于石灰岩山上的灌丛中、林下或水边,海拔-米。

分布:产于中国云南东南部及广西。

药用部位:干燥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及主治:

岩樟,性味甘、辛、温、温中散寒,理气止痛。主治胃疼、腹痛、风湿关节炎、胸闷和呕吐。

米槁是苗族重要的药用植物,特别是在贵州苗族中,当地苗族经常把米槁的果实侵泡在植物油中得到米槁精油,外敷或内服。

02十大苗药之余甘子今物种名片

中名:余甘子

学名:PhyllanthusemblicaLinn.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

别名:油甘子、庵摩勒、米含、望果、木波、滇橄榄、余甘果

苗药名:油甘子

余甘子PhyllanthusemblicaLinn.

植物学描述:

落叶乔木,高达23米,胸径50厘米;树皮浅褐色;枝条具纵细条纹,被黄褐色短柔毛。叶片纸质至革质,二列,线状长圆形,长8-20毫米,宽2-6毫米,顶端截平或钝圆,有锐尖头或微凹,基部浅心形而稍偏斜,上面绿色,下面浅绿色,干后带红色或淡褐色,边缘略背卷;侧脉每边4-7条;叶柄长0.3-0.7毫米;托叶三角形,长0.8-1.5毫米,褐红色,边缘有睫毛。聚伞花序由多朵雄花和1朵雌花或全为雄花腋生组成;萼片6;雄花:花梗长1-2.5毫米;萼片膜质,黄色,长倒卵形或匙形,近相等,长1.2-2.5毫米,宽0.5-1毫米,顶端钝或圆,边缘全缘或有浅齿;雄蕊3,花丝合生成长0.3-0.7毫米的柱,花药直立,长圆形,长0.5-0.9毫米,顶端具短尖头,药室平行,纵裂;花粉近球形,直径17.5-19微米,具4-6孔沟,内孔多长椭圆形;花盘腺体6,近三角形;雌花:花梗长约0.5毫米;萼片长圆形或匙形,长1.6-2.5毫米,宽0.7-1.3毫米,顶端钝或圆,较厚,边缘膜质,多少具浅齿;花盘杯状,包藏子房达-半以上,边缘撕裂;子房卵圆形,长约1.5毫米,3室,花柱3,长2.5-4毫米,基部合生,顶端2裂,裂片顶端再2裂。蒴果呈核果状,圆球形,直径1-1.3厘米,外果皮肉质,绿白色或淡黄白色,内果皮硬壳质;种子略带红色,长5-6毫米,宽2-3毫米。花期4-6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生长于海拔-米山地疏林、灌丛、荒地或山沟向阳处。极喜光,耐干热瘠薄环境。

分布:中国分布于江西、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等省区。菲律宾、马来西亚、南美、印度、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中南半岛也有分布。

药用部位:

根、叶、果实

性味归经及主治:

果实性味甘、微寒,入脾胃二经。可生津止渴,润肺化痰,治咳嗽、喉痛,解河豚鱼中毒等。

根、叶性味苦、凉,入肝经。根用于用于高血压,胃痛,肠炎,淋巴结结核,叶用于祛湿利尿。用于水肿,皮肤湿疹。

油甘子作为苗族聚居区的重要果品,常用于日常食用,入药也是非常普遍,当人们嗓子干痛时候即嚼食果实,效果很明显,油甘子的根和叶是重要的药材,苗族同胞经常用油甘子的老叶填充枕头,透气散热。

03十大苗药之金铁锁物种名片

中名:金铁锁

学名:PsammosilenetunicoidesW.C.WuC.Y.Wu,石竹科、金铁锁属植物。

别名:昆明沙参、独丁子、金丝矮陀陀、蜈蚣七、铃地草根、小马桑、独根、白暗消、巴地蜈蚣、麻参。

苗药名:金铁锁

金铁锁PsammosilenetunicoidesW.C.WuC.Y.Wu

植物学描述:

多年生草本。根长倒圆锥形,棕黄色,肉质。茎铺散,平卧,长达35厘米,2叉状分枝,常带紫绿色,被柔毛。叶片卵形,长1.5-2.5厘米,宽1-1.5厘米,基部宽楔形或圆形,顶端急尖,上面被疏柔毛,下面沿中脉被柔毛。三歧聚伞花序密被腺毛;花直径3-5毫米;花梗短或近无;花萼筒状钟形,长4-6毫米,密被腺毛,纵脉凸起,绿色,直达齿端,萼齿三角状卵形,顶端钝或急尖,边缘膜质;花瓣紫红色,狭匙形,长7-8毫米,全缘;雄蕊明显外露,长7-9毫米,花丝无毛,花药黄色;子房狭倒卵形,长约7毫米;花柱长约3毫米。蒴果棒状,长约7毫米;种子狭倒卵形,长约3毫米,褐色。花期6-9月,果期7-10月。

生长环境:生海拔0-米的砾石山坡或石灰质岩石缝中。

分布:分布于中国四川、云南、贵州、西藏。生长在金沙江和雅鲁藏布江沿岸。

入药部分:根

性味归经、主治:性温,味苦、辛。归肝经。祛风除湿,散瘀止痛,解毒消肿。属祛风湿药下属分类的祛风湿强筋骨药。用于治疗风湿痹痛,胃脘冷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外治疮疖,蛇虫咬伤等。

金铁锁是我国独有的石竹科单属种植物,生长环境特殊,为较为珍贵的中草药资源,也是苗药中较为珍贵的种类。

04十大苗药之黑骨藤物种名片

中名:西南杠柳

学名:PeriplocaforrestiiSchltr.萝藦科、杠柳属植物。

别名:滇杠柳、铁散沙、铁骨头、牛尾蕨、山筋线(《广西药植名录》),山杨柳、青蛇胆、小青蛇、柳叶夹(《昆明民间常用草药》),黑骨藤、飞仙藤,达风藤(《云南中草药选》),小黑牛、青香藤、奶浆藤、青色丹、黑骨藤、青风藤(《云南中草药》)。

苗药名:黑骨藤、青蛇胆

西南杠柳PeriplocaforrestiiSchltr.

植物学描述:

常绿攀援藤本,长达10米以上。全体无毛,具乳汁。根细长,弯曲,有香气,棕色。茎基部木质,纤维性强。叶对生;狭披针形,长2.3~6厘米,宽0.4~1厘米,先端尖,基部阔楔形,全缘,两面均光滑;叶柄短。聚伞花序腋生或顶生,花多为3朵;花小;花瓣5,卵圆形,端尖,暗绿黄色。蓇葖果双生,长圆锥形,斜展,长6~10厘米,上端渐狭尖;内含多数具白色长绢毛的种子。

生长环境:生中低山区山地树林中。

分布:分布西藏、云南、贵州、广西等地。

药用部位:根

性味归经及主治:

性苦,凉,有小毒。祛风湿,通经络,消炎解毒。治风湿跌打疼痛,热性疮毒,乳腺炎,咽喉炎,口腔炎等。

用药禁忌:肝炎,消化道溃疡患者忌服。一日量不宜超过三钱,服过量出现抽搐,甚至死亡。

西南杠柳在苗药中叫黑骨藤或青蛇胆,为重要的祛风湿药材,由于有毒,多用于外用。

05十大苗药之吴茱萸物种名片

中名:吴茱萸

拉丁学名: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芸香科、吴茱萸属植物。

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

苗药名:吴茱萸

吴茱萸Evodiarutaecarpa(Juss.)Benth.

植物学描述:

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有小叶5-11片,小叶薄至厚纸质,卵形,椭圆形或披针形,长6-18厘米,宽3-7厘米,叶轴下部的较小,两侧对称或一侧的基部稍偏斜,边全缘或浅波浪状,小叶两面及叶轴被长柔毛,毛密如毡状,或仅中脉两侧被短毛,油点大且多。花序顶生;雄花序的花彼此疏离,雌花序的花密集或疏离;萼片及花瓣均5片,偶有4片,镊合排列;雄花花瓣长3-4毫米,腹面被疏长毛,退化雌蕊4-5深裂,下部及花丝均被白色长柔毛,雄蕊伸出花瓣之上;雌花花瓣长4-5毫米,腹面被毛,退化雄蕊鳞片状或短线状或兼有细小的不育花药,子房及花柱下部被疏长毛。果序宽(3-)12厘米,果密集或疏离,暗紫红色,有大油点,每分果瓣有1种子;种子近圆球形,一端钝尖,腹面略平坦,长4-5毫米,褐黑色,有光泽。花期4-6月,果期8-11月。

生活环境:生于平原或山地中。

分布:秦岭以南广布。日本也有。

入药部分:干燥近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及主治:

味辛、苦,性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等症。

用药禁忌:

本品辛热燥烈,易耗津气动火,故不宜多用、久服。阴虚有热者忌用。孕妇慎用。

吴茱萸是苗医常用药,吴茱萸也常在苗族居住的房屋前后栽培,在苗药中,吴茱萸主要用于止痛和止痒,多用于多种因湿气引起的皮肤病或眼疾,也用于驱虫,特别是蛲虫病。

在贵州、云南苗族聚居区,采集的吴茱萸除原种外石虎Euodiarutaecarpa(Juss.)Benth.var.officinalis(Dode)Huang、疏毛吴茱萸Euodiarutaecarpa(Juss.)Benth.var.bodinieri(Dode)Huang两种吴茱萸的变种也做吴茱萸入药,功效一致。

06十大苗药之吉祥草物种名片

中名:吉祥草

拉丁学名:Reineckiacarnea(Andr.)Kunth,百合科、竹根七属植物。

别名:紫衣草、:洋吉祥草(《类证活人书》),解晕草、广东万年膏(《纲目拾遗》),松寿兰、结实兰(《植物名实图考》),竹叶草(《分类草药性》),竹叶青、佛顶珠(《中国药植志》),玉带草、紫袍玉带草(《峨嵋药植》),九节莲(《四川中药志》),小青胆、小叶万年青(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小九龙盘(《贵州草药》),软筋藤、竹节伤、竹根七(《湖南药物志》)。

苗药名:吉祥草、竹根七

吉祥草Reineckiacarnea(Andr.)Kunth

植物学描述:

多年生常绿草本。株高约20厘米,地下根茎匍匐,节处生根,茎粗2-3毫米,蔓延于地面,逐年向前延长或发出新枝,每节上有一残存的叶鞘,顶端的叶簇由于茎的连续生长,有时似长在茎的中部,两叶簇间可相距几厘米至10多厘米。叶每簇有4-8枚,条形至披针形,长10-38厘米,宽0.5-3.5厘米,先端渐尖,向下渐狭成柄,深绿色。花葶长5-15厘米;穗状花序长2-6.5厘米,上部的花有时仅具雄蕊;苞片长5-7毫米;花芳香,粉红色;裂片矩圆形,长5-7毫米,先端钝,稍肉质;雄蕊短于花柱,花丝丝状,花药近矩圆形,两端微凹,长2-2.5毫米;子房长3毫米,花柱丝状。浆果直径6-10毫米,熟时鲜红色。花果期7-11月。

生长环境:性喜温暖、湿润的环境,较耐寒耐阴,多生于阴湿山坡、山谷或密林下,海拔-3米。

分布:产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秦岭以南)、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和广东。

入药部分:带根全草

性味归经、主治:性甘、凉,入肺、肾经。有清肺,止咳,理血,解毒的功效。主治肺热咳嗽,吐血,衄血,便血,跌打损伤,疮毒,赤眼,疳积。

吉祥草在苗族人们生活中具有特殊地位,为教仪式中不可缺少之物。据说为在旅途中死亡的人或为失踪的人举行葬礼,就用吉祥草做成人形,当做尸体火葬。在苗医中,吉祥草为治疗咳嗽和跌打损伤的要药。

07十大苗药之飞龙掌血物种名片

中名:飞龙掌血

拉丁学名:ToddaliaasiaticaLam.芸香科、飞龙掌血属植物

别名:飞龙掌血(植物名实图考)黄肉树(台湾),三百棒(湖南、贵州),大救驾、三文藤、牛麻簕、鸡爪簕、黄大金根、簕钩(广东),入山虎、小金藤、爬山虎、抽皮簕、油婆簕、画眉跳、散血飞,散血丹、烧酒钩、猫爪簕(广西〕,温答(广西壮族语音),亦雷(广西瑶族语音),八大王(贵州),见血飞、黄椒根、溪椒(四川),刺米通(云南)牛丹子(海南特色野生果树、药材和观赏植物种质资源及利用)

苗药名:飞龙掌血、见血飞、上山虎

飞龙掌血ToddaliaasiaticaLam.

植物学描述:

常绿灌木或小乔木,老茎干有较厚的木栓层及黄灰色、纵向细裂且凸起的皮孔,三、四年生枝上的皮孔圆形而细小,茎枝及叶轴有甚多向下弯钩的锐刺,当年生嫩枝的顶部有褐或红锈色甚短的细毛,或密被灰白色短毛。小叶无柄,对光透视可见密生的透明油点,揉之有类似柑橘叶的香气,卵形,倒卵形,椭圆形或倒卵状椭圆形。长5-9cm,宽2-4cm,顶部尾状长尖或急尖而钝头,有时微凹缺,叶缘有细裂齿,侧脉甚多而纤细。花梗甚短,基部有极小的鳞片状苞片,花淡黄白色;萼片长不及1mm,边缘被短毛;花瓣长2-3.5mm;雄花序为伞房状圆锥花序;雌花序呈聚伞圆锥花序。果橙红或朱红色,径8-10mm或稍较大,有4-8条纵向浅沟纹,干后甚明显;种子长5-6mm,厚约4mm,种皮褐黑色,有极细小的窝点。花期几乎全年,在五岭以南各地,多于春季开花,沿长江两岸各地,多于夏季开花。果期多在秋冬季。

生长环境:生于山林、路旁、灌丛或疏林中。

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陕西、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等地。

药用部位:根和根皮

性味归经、主治:味辛、微苦,性温,小毒。归肝经。有祛风止痛,散瘀止血,解毒消肿的功效。主治风湿痹痛,腰痛,胃痛,痛经,经闭,跌打损伤,劳伤吐血,衄血,瘀滞崩漏,疮痈肿毒。

在苗语中,飞龙掌血音为嘎龚布梭学嘎八,在苗医药中,飞龙掌血是重要的治疗跌打损伤的药材,用于接骨、跌打损伤、外伤止血、内服还可治疗痢疾等,飞龙掌血是苗药中的重要组成。

08十大苗药之双肾草物种名片

中名:长距玉凤花

拉丁学名:HabenariadavidiiFranch.兰科、玉凤花属植物

别名:双肾草、肾阳草、鸡肾参、对对参、长距鸭头兰

苗药名:双肾草

长距玉凤花HabenariadavidiiFranch.

植物学描述:

多年生草本植物,植株高65-75厘米,干后变成黑色。块茎肉质,长圆形,长2-5厘米,直径0.8-1.5厘米。茎粗壮,直立,圆柱形,直径4-6毫米,具5-7枚叶。叶片卵形、卵状长圆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5-12厘米,宽1.5-4.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抱茎,向上逐渐变小。总状花序具4-15朵花,长4-21厘米;花苞片披针形,长达4.5厘米,宽约1厘米,先端渐尖,下部的长于子房;子房圆柱形,扭转,无毛,连花梗长2.5-3.5厘米;花大,绿白色或白色;萼片淡绿色或白色,边缘具缘毛,中萼片长圆形,直立,凹陷呈舟状,长1.5-1.8毫米,宽6-7毫米,先端钝,具5脉;侧萼片反折,斜卵状披针形,长1.7-2厘米,宽6-8毫米,先端渐尖,具5-7脉;花瓣白色,直立,斜披针形,近镰状,不裂,外侧边缘不臌出,长1.4-1.7厘米,宽3-4毫米,先端近急尖,具3-5脉,边缘具缘毛,与中萼片靠合呈兜状;唇瓣白色或淡黄色,长2.5-3厘米,基部不裂,在基部以上3深裂,裂片具缘毛;中裂片线形,长20-25毫米,先端急尖,与侧裂片近等长;侧裂片线形,外侧边缘为蓖齿状深裂,细裂片7-10条,丝状;距细圆筒状,下垂,长4.5-6.5厘米,稍弯曲,末端稍膨大而钝,较子房长,甚至超出近1倍;花药直立;药隔顶部截平,宽4毫米,药室叉开,伸长;花粉团狭椭圆形,长4毫米,具线形、长5毫米且向上弯的柄和粘盘,粘盘小,近圆形;柱头的突起物细长,棒状,长5毫米,约与药室等长,前部镰状膨大,且向上弯曲;退化雄蕊小,长椭圆形。花期6-8月。

生活环境:生于海拔-3m的山坡草地或杂木林下。

分布:分布于西南各省及湖北、湖南、西藏等地。

药用部位:块茎

性味归经、主治:味甘、淡,性平,入肾经。有补肾,止带,活血的功效。用于肾虚腰痛,白带过多,跌打损伤。

在苗医药中,双肾草属于滋补良药,肾虚引起的腰疼,吃双肾草是很管用的。双肾草又叫做肾阳草,所以它不仅对治疗肾虚,腰疼管用,它还有止血和活血的功效,在治疗跌打损伤的方面也是有很好的效果。

09十大苗药之艾纳香物种名片

中名:艾纳香

拉丁学名:Blumeabalsamifera(L.)DC.菊科、艾纳香属植物。

别名:大风艾、牛耳艾、大风叶、紫再枫、再风艾

苗药名:艾纳香、大毛药

艾纳香Blumeabalsamifera(L.)DC.

植物学描述:

多年生草本或亚灌木。茎粗壮直立,高1~3m,有分枝,密被灰褐色绵毛。叶具柄,每边常有2~3狭线形小裂片;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长8~30cm,宽3~6cm,基部钝,边缘有上弯锯齿或小锯齿,表面发皱,密生黄褐色短硬毛,背面密被黄褐色绢状绵毛。头状花序多数,排成项生或腋生的圆锥花序;总苞半球形,总苞片4~5层,线形,长1~9mm,顶端尖,密生绵毛;花托稍凸,蜂窝状,无毛;花黄色,雌花丝状,2~4裂,无毛;两性花管状,裂片卵形,有微毛。花果期几乎全年

生活环境:生于林缘、林下、河床谷地或草地上。

分布:分布于云南、贵州、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印度、巴基斯坦、缅甸、泰国、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也有。

药用部分:全草

性味归经、主治:性味辛、苦,温。有祛风除湿,活血散瘀,杀虫的功效,主治风寒感冒;头风头痛;风湿痹痛;寒湿泻痢;寸白虫病;毒蛇咬伤;跌打伤痛;癣疮。

在苗医中,艾纳香主要是用于祛风除湿,应用的历史久远,也是苗医中很常用的。艾纳香还是冰片和艾片的主要提取植物。

10十大苗药之天麻物种名片

中名:天麻

拉丁学名:GastrodiaelataBl,兰科、天麻属寄生植物

别名:赤箭、离母、鬼督邮、神草、独摇芝、赤箭脂、定风草、合离草、独摇、自动草、水洋芋

苗药名:水洋芋、高立日

天麻GastrodiaelataBl

植物学描述:

多年生寄生草本,高60-cm。全株不含叶绿素。块茎肥厚,肉质长圆形,长约10cm,径3-4.5cm,有不甚明显的环节。茎圆柱形,黄赤色。叶呈鳞片状,膜质,长1-2cm,具细脉,下部短鞘状抱茎。总状花序顶生,长10-30cm,花黄赤色;花梗短,长2-3mm;苞片膜质,狭披针形或线状长椭圆形,长约1cm;花被管歪壶状,口部斜形,基部下侧稍膨大,先端5裂,裂片小,三角形;唇瓣高于花被管2/3,具3裂片,中央裂片较大,其基部在花被管内呈短柄状;合蕊柱长5-6mm,先端具2个小的附属物;子房倒卵形,子房柄扭转。蒴果长圆形至长圆状倒卵形,长约15mm,具短梗。种子多而细小,呈粉尘状。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活环境:生于海拔1-m的林下阴湿、腐殖质较厚的地方。其伴生菌为蜜环菌。

分布:分布于吉林、辽宁、河北、陕西、甘肃、安徽、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等地。现多人工栽培。

药用部位:块茎

性味归经、主治:味甘,性平;归肝经。有息风止痉,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的功效。主治肝风内动,惊痫抽搐,眩晕,头痛,肢体麻木,手足不遂,风湿痹痛。

天麻属于名贵的中药材,在苗族聚居区,有着野生天麻良好的生长环境,这里的天麻质量好,有效成分高,故药效也属上乘,在苗药里,天麻主要用于治疗头疼症状。

以上介绍的是苗药中的十大名药,是以贵州、云南为主的苗族聚居地区为标准进行的归纳和整理。

苗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与疾病、伤害作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医疗经验。他们对致病因素、疾病诊断、治疗及预防等都有较深刻的认识,在疾病分类和命名上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临证处方用药方面,有着许多的独到之处,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成为我国传统医药宝库的一部分。

本文参考文献

1、《中华本草·苗药卷》贵州科技出版社出版、、邱德文著。

2、《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5卷,科学出版社,中科院植物研究所著。

3、《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一部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国家药典委员会著。

4、《拉汉英种子植物名称》科学出版社朱家柟等编。苦丁老师本文作者苦丁老师,原名丁学欣,高级教师、民间植物学者、科普作家、户外活动专家。

本文为药用植物科普文章,本文作者为植物爱好者,水平有限,错误难免,还请专业人士提出宝贵建议!

本文图片大部分为作者所摄,部分引自网络,纯为完善文章,感谢资源提供者,如有版权问题,请联系作者,以便及时修改。

本文的内容考证,还很浅薄,作者将继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yedana.com/qydzz/7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