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起#

《元——泉州港》林孝勇

中医药从大陆传入台湾,文献记载最早是三国时期。随着造船业和航海技术的发展,明清以后,台湾有了越来越多的大陆移民,他们带去了中原文化,办学堂兼行医施药,还发掘了不少当地的中草药。年至年民国时期,两岸中医药发展在困境中匍匐前进,颇为艰辛与困难。

福建自古以来就是海峡两岸中药材交流的集散地,是历史上开发港口最早的地区之一。可以说,以闽台两地为主导的两岸中药材交流历史源远流长,虽然有盛有弱,但始终没有中断。

最早始于三国时期

中药材作为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中医药学术思想的载体之一,又是经济贸易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根据《三国志·吴志》的记载:“黄龙二年春,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浮海求夷州”,其中“夷州”即指台湾地区。

大陆民众过台湾始于三国时期,中药材也在这时候跟着移民、伴随商贸活动,开启两岸间的流动。据《隋书》中记载:“琉球人初见船舰,以为商旅,往往诣军中贸易”,可见闽台之间自隋朝开始就有原始的货品交换。唐朝以来,历代统治者都在福建设立主管海上贸易的市舶机构,对贸易药材的输入收取一定的税收,如“绍兴十七年诏于沉香、豆蔻、龙脑之属,号细香药者十取其一”等。

/漂洋过海而来的药材/

两岸中医药文化交流,从中药材开始,随着福建港口的崛起而日渐密切。宋元时期,进出口贸易十分繁盛,福建的泉州港成为中药材交流的重要枢纽和集散地。当时,闽台两地贸易往来主要是在泉州湾的后诸、石湖等港口和台南、澎湖列岛、安平等地进行。

元代的泉州被称为“刺桐港”,这一时期中药材交流达到鼎盛,通过泉州进行中药材贸易的主要地区有朝鲜半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日本列岛、马来西亚半岛、东南亚、非洲北部及东岸沿海地区。外来的药物主要为香料药,如降香、沉香、苏木等。经由泉州运往海外的药材主要有黄连、大黄、白芷、樟脑、川芎、硫黄等。台湾地区特产樟脑、硫黄占全世界产量的70%-80%。

明清时期,

漳州月港是两岸中药材贸易的集散地。

明清时期,官府实施“海禁”,但民间私商活动却很频繁,如从泉州进入台湾地区的“百草神曲”“乌鸡白凤丸”等。后来,明朝官府在福建的漳州月港取消“海禁”政策,使得福建的海上贸易迅速发展,两岸中药材交流日趋频繁。晚清时期,在殖民统治下,闽台两地的中药材交流进展举步维艰,中医药文化交流也受到了干扰。当时入侵日军对闽台贸易采取免税出口、重税进口的管理措施,并限制中药材由福建进入台湾地区。不过记者在郭镜智的《闽台通商与医药贸易》中发现,这个时期闽台两地的中药材贸易往来每年仍有数十万元至数百万元的贸易额。20世纪初,闽台两地的中药材贸易往来十分频繁,泉州的“昌隆”“共和”等几家药材批发商是当时主要的贸易经营者。

从大陆带来的古老药方

一家百年青草药店保留着

福建中医药大学副教授陈韵坦言,即使两岸隔绝时期,两岸中医人员流动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但中药材则相对较频繁,多是通过香港口岸或者澳门口岸来进行转口贸易,且方向基本仍是大陆流向台湾。在文化与需求的共同作用下,历史上闽台中医药文化交流虽几经冲击,但从未断绝。

闽长期是对台药材集散地

福建中药材和中医药人员大规模入台,是在明末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后,尤其是随郑入台的南安人、福建名医沈佺期,带入了系统的中医药知识,中医药由此开始大规模传播。陈韵坦言,此前,福建中医药只有随零星移民入台或者个别的情况,不成系统且水平不足,处于简单运用医药知识的水平。

台湾中药材虽有特色但种类有限,人参、大黄、阿胶等多种药材都要购自大陆,福建便是最佳的贸易集散地。

史载,清代台湾海峡“海船多漳、泉商贾海船……至山东贩卖(台湾的)粗细碗碟、杉枋、糖、纸、胡椒、苏木,回日则载白蜡、紫草、药材……至关东贩卖鸟茶、黄茶,回日则载药材”。

樟脑、硫磺等台湾药材也通过这一贸易渠道外销。这种由福建作为对台药材贸易集散地的模式,清中期已基本成型。

根据陈韵介绍,民国时期,福州是福建省最大的土特产出口口岸,重要的商品集散中心。厦门也是重要口岸,当地的药郊还是专门从事药材进出口贸易的同业公会,其药材行所办理的货物包括许多药材及香料,有肉桂、珍珠、琥珀、牛黄、犀角等。

据统计,年闽台两地中药材贸易额达75万元,年是万元。其中绝大部分是通过福建口岸输出的,台湾社会对福建中药材贸易的依赖性由此可见一斑。年,福州和厦门两地对台湾地区的中药材贸易额就达到了元,占两地当年输出台湾地区货物款项的4.6%。同年晋江县的统计显示,产地药材黄栀子、地骨皮等销往东南亚及台湾达余担。

福建移民将家乡的青草药医病习俗带到了台湾,“青草”就成为当时台湾北部民间重要的医疗方式。

从单向到双向流动。台湾地区的中药材同样也进入到福建,根据年完成的《台商在闽设立主要商行一览表》统计,厦门开设有“东西洋行”“泰丰堂药房”“东方药房”“广生洋行”“中华大药房”等从事中药材贸易的商铺。年后,货物进出口主要从漳州、泉州两地进行,出口货物多是中药材、纸类、竹品、杂物等。

很长一段时间,福建都作为对台药材集散地,口岸贸易量始终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在对台中药文化互动过程中,福建可以说是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陈韵表示,福建对台中药材集散地主要是因为地域优势,且台湾原本在年建省之前就是福建的行政辖区之一,有行政之便。另外,两地气候相近,常见病类型也相近。就目前的资料显示,售台中药材中,福建所产药材品类较多,但闽商也采购有安徽、浙江、四川、河南等地生产的许多非闽地的珍品药材,来弥补售台药材品类不足的问题。甚至,她坦言,自己也看到过少部分晚清时期的材料中提到部分东南亚的特产药材,也是从福建口岸出口到台湾的。

流传漳州祖传秘方青草茶

明代以前台湾被称为“瘴疫之区”。当时生产力水平较低,加之受到“万物有灵”思想的影响,人们常把治病救人的希望寄托在神灵身上,特别是当传染病大规模流行之际。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台湾少数民族也初步掌握了一些医疗保健知识,但总体上水平较低,巫、医并存。

厦门海沧区闽南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台胞符坤龙告诉记者,早年台湾北部是一个蛮烟瘴疠的地方,环境险恶,加上医药资源缺乏,大陆特别是福建移民饱受病痛之苦,于是,他们将家乡的青草药医病习俗带到了台湾,“青草”就成为当时民间重要的医疗方式。符坤龙说,当时在台北万华龙山寺中可求药签,因此附近往往聚集大量青草摊贩,形成一条青草药专卖的市街,当时的人还俗称这条街是“救命街”,如今这里仍保存清代的路街分布。

青草巷

如今,在台北万华区西昌街上,还有一条“青草药特色巷”。

不到五十米的巷内,

有四家百年以上的青草药店。

年后,这些青草药摊贩逐渐在今天的万华区西昌街聚集。现在龙山寺旁还保有一条“青草药特色巷”,位置在西昌街巷,这条不到五十米的巷内,有四家超过百年的青草药店,西昌街也有超过百米专卖各类青草的店。

青草巷上,小小的店家毗邻而居,一袋袋的药草堆栈在店铺门口,干燥药草、新鲜青草分门别类的放置在属于它们的位置中,还没走进巷子就有一股浓厚的香气混合在一起飘出。

据了解,青草巷所在的这地区在清代为螺阳公会所有。而螺阳就是泉州市惠安县螺阳镇,这是清代台北祭祀公业重要的历史见证,而青草巷是龙山寺旁传统信仰、青草药产业、泉州三邑移民聚集的艋舺城市中心。

台湾有很多以“青草”命名的街道,大多都是青草销售的聚集地。

正在青草茶摊位前买青草茶的顾客。

除了青草巷,在台湾水仙宫外的菜市场有间60年传承的水仙宫青草茶铺,这家店第一代杜鹅约于年开始从事青草业,在水仙宫庙埕摆摊,后其子杜马因擅捕蟾蜍取其黏液治带状疱疹(俗称皮蛇),故后来以蟾蜍做为商标。

符坤龙告诉记者,如今店内可见堆积如山的药材,这里的仙草十分闻名,门口有卖现煮好的仙草茶、苦茶两种。青草茶是由珠仔草、鸟目草、凤尾草、白鹤灵芝、黄花蜜草、六角英、薄荷等药材熬成;苦茶主成分是山芙蓉、桶交藤、肝炎草、黄水茄、白鹤灵芝、半枝莲、七层塔等,强调能去肝火,是很独特的药草配方。不只这里,台湾其实各处都可以看到,标榜漳州祖传秘方的青草茶摊贩。

风靡台湾

中草药四季养生饮

好茶饮

五味子调神茶

生津止渴调节神经

药食材

黄耆1两

麦冬5钱

红枣1两

西洋参5钱

五味子(打碎入袋)2钱

作法

以上材料加清水6碗

浸泡30分钟

炖煮30分钟即可当茶饮

金线莲清神茶

清凉退火消油去脂

药食材

乌梅3枚

金线莲1钱

五味子5分

麦冬3钱

甘草5分

红枣3钱

蜂蜜适量

作法

将所有材料置入保温杯中

开水过水后再加热水冲泡

浸泡片刻

让药材溶出药汁

加入适量蜂蜜即可饮用

提神四君子

镇静宁心提振精神

药食材

东洋参3钱

茯苓5钱

白朮3钱

甘草1钱

红枣1两

老姜3片

作法

将以上材料加清水6碗

浸泡30分钟

炖煮30分钟即可当茶饮

振气黄耆茶

补中益气滋阴养脾

药食材

炙黄耆5钱

粉光参5钱

枸杞子5钱

玉竹5钱

红枣1两

作法

将材料装入过滤袋

用8碗清水浸泡60分钟

煮沸30分钟,即可当茶饮

编辑/司雯郑雯馨

摄影/冯静

部分图片来源网络

大陆第一本面向两岸发行的涉台杂志

国务院新闻办调阅的了解台湾的主要刊物

被台湾方面陆委会列为大陆重要涉台刊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yedana.com/qydzz/7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