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三月,《新史学》正式出刊。年八月,《食货月刊》因创办人陶希圣先生去世而停刊。当时学界同道深感遗憾,期盼仍有一份秉持学术态度,沟通海内外史学研究心得的学术性期刊。在食货的编者、作者为主的青壮年学者的发起下,终于成立了新史学杂志社,以季刊的形式发行《新史学》,《新史学》是继承《食货月刊》的学术风格。

创办一个学术性刊物而且持之长久,要耗费巨大的经费、人力与精神,对学术工作者是一项艰辛的考验。除了参与者的热忱外,更需要学界广泛而长期的支持。因此,新史学在创办伊始,不仅在经费上开源节流,公开征稿,并建立严谨的审查制度。

期刊名稱新史學ISSN-出版机构台北市:新史学杂志社期刊簡介季刊,新史学杂志社出版,年創刊,每年3、6、9、12月出刊。主要刊载历史学相关研究。出版年刊期论文篇名作者创刊号发刊词新史学杂志社创刊号南北朝三个都城人口数量之估测严耕望创刊号评邓广铭主编《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历史》辽宋西夏金史卷黄宽重创刊号评彭卫着《汉代婚姻形态》黎明钊创刊号评蔡相辉着《台湾的王爷与妈祖》康豹(PaulKatz)创刊号二十世纪北京的内部结构:社会区位的分析章英华创刊号史学的方法、技术与危机刘子健创刊号明清间农业结构的转变石锦创刊号「单」是公社还是结社--与俞伟超先生商榷杜正胜创刊号评GertudeHimmelfarb着TheNewHistoryandtheOld《新史学与旧史学》柳立言创刊号评DavidJohnson、AndrewNathan、EvelynRawski编PopularCultureinLateImperialChina《中国明清时期的通俗文化》梁其姿创刊号评FergusMillar着TheEmperorintheRomanWorld(31BC-AD)《罗马世界中的皇帝》邢义田1卷第2期耒耜新考汪宁生1卷第2期南宋官户与士人的城居梁庚尧1卷第2期日本人为何研究中国?沟口雄三1卷第2期旧史学向新史学的反扑--评论G.Himmelfarb和J.W.Scott的史学思想周梁楷1卷第2期夏文化可能讨论吗?--年洛杉矶加大「夏文化国际研讨会」纪要杜正胜1卷第2期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动力--第四届「中国海洋发展史研讨会」纪要江彬村1卷第2期评田庆余着《东晋门阀政治》刘增贵1卷第2期评怀效锋着《四朝政治风云》朱鸿林1卷第2期评DavidK.Jordan与DanielL.Overmyer着TheFlyingPhoenix:AspectsofSectarianisminTaiwan《飞鸾--台湾民间教派面面观》宋光宇1卷第2期评ArifDirlik着TheOriginsofChineseCommunism《中国共产党起源》陈永发1卷第2期评PaulVeyne编AHistoryofPrivateLifeVol.I--FromPaganRometoByzantium《私人生活史》第一卷《从罗马到拜占庭》蒲慕州1卷第3期《周礼》考证和《周礼》的现代启示余英时1卷第3期清初税务改革与社会石锦1卷第3期西方家庭史研究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杨豫1卷第3期近世化社会文化的特色--记两次有关中国近世社会文化史的国际研讨会梁庚尧1卷第3期评山东孔孟学研究丛书编辑委员会主编、谢祥皓编《孟子思想研究》黄俊杰1卷第3期评李祖桓编着《仇池国志》胡志佳1卷第3期评WilliamT.Rowe着Hankow:ConflictandCommunityinaChineseCity,-《汉口:一中国都巿内的冲突与共同体-》梁其姿1卷第3期评JosephW.Esherick着TheOriginsoftheBoxerUprising《义和团之乱的源起》李孝悌1卷第3期评施添福着《清代在台汉人的祖籍分布和原乡生活方式》洪丽完1卷第3期评ZaneL.Miller着BossCox*sCincinnati:UrbanPoliticsintheProgressiveEra《政党头目考克斯的辛辛那堤巿:进步时期的城巿政治》黄文龄1卷第4期论清代中叶广东行商经营不善的原因陈国栋1卷第4期红太阳下的婴粟花:鸦片贸易与延安模式陈永发1卷第4期唐代政治史研究中的士族庶族问题黄永年1卷第4期明清的朝代危机与世界经济萧条--十九世纪的经验林满红1卷第4期评介绍三本汉代社会史新着:林富士《汉代的巫者》、罗彤华《汉代的流民问题》、祝平一《汉代的相人术》邢义田1卷第4期评牛致功着《唐代的史学与通鉴》张荣芳1卷第4期评ChristopherN.L.Brook着TheMedievalIdeaofMarriage《中古的婚姻观念》李贞德1卷第4期评贾士衡(译)《古人类古文化》(BrianM.Fagan原著PeopleoftheEarth第四版)宋光宇卷第1期从春秋到两汉我国古代的气候变迁--兼论《管子?轻重》著作的年代陈良佐卷第1期秦汉户赋与魏晋户调源流考于琨奇卷第1期试论网络许倬云卷第1期西洋经济思想对晚清经济思潮的影响赖建诚卷第1期现代化的回顾与展望--「中国现代化研讨会」纪要沈松侨卷第1期评赵吉惠、郭厚安主编《中国儒学辞典》黄俊杰卷第1期评BretHinsch着PassionoftheCutSleeve《断袖之情》黄约瑟卷第1期评张邦炜着《婚姻与社会?宋代》黄宽重卷第1期评傅宗文着《宋代草巿镇研究》梁庚尧卷第1期评介绍两本有关明代宦官的编着:王春瑜、杜婉言编《明代宦官与经济史料初探》,王春瑜、杜琬言着《明朝宦官》张存武卷第2期《周官》与秦文化杂考金春峰卷第2期《日书》与秦汉时代的吏治林剑鸣卷第2期十一世纪高丽沙门义天入宋求法考论黄启江卷第2期清初钦天监中各民族天文学家的权力起伏黄一农卷第2期历史量化的反思古伟瀛卷第2期「廿五史全文数据库」与中国历史的研究黄清连卷第2期计算机在汉简研究中的应用刘增贵卷第2期《计算机化宋人笔记检索系统》答客问刘坤太卷第2期评一本翻译的《中国通史》--兼论历史教学与史学本义莫以明卷第2期评马承源主编《中国青铜器》马孟晶卷第2期评杜正胜着《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阎鸿中卷第3期形体、精气与魂魄--中国传统对「人」认识的形成杜正胜卷第3期唐代的五金生产张泽咸卷第3期中国中古士族与国家关系甘怀真卷第3期西方对近代中国政治参与及政治体制的影响PhilipA.Kuhn卷第3期评郭正忠着《宋代盐业经济史》梁庚尧卷第3期评陈世松等着《宋元战争史》方震华卷第3期评樊树志着《明清江南巿镇探微》巫仁恕卷第3期评BrianE.McKnight着TheQualityofMercy:AmnestiesandTraditionalChineseJustice《慈悲的质量--恩赦及传统中国司法》陈俊强卷第3期评ThomasBarfield着ThePerilousFrontier:NormadicEmpiresandChina王明珂卷第4期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妾刘增贵卷第4期浅谈宋代妇女的守节与再嫁柳立言卷第4期明清妇女研究--评介最近有关之英文著作(梁其姿译)PaulRopp卷第4期文化史与香港妇女研究叶汉明卷第4期评RubieWatsonandP.Ebrey合编MarriageandInequalityinChineseSociety杨秀珠卷第4期评介有关珠江三角洲婚姻制度的两种近作梁其姿卷第4期评JudithStacey着PatriarchyandSocialistRevolutioninChina陈永发卷第4期评杜正胜着《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于琨奇卷第1期郑里廪簿试论--汉代人口依赖率与贫富差距之研究罗彤华卷第1期辽与「大食」黄时鉴卷第1期哭庙与焚儒服--明末清初生员层的社会性动作陈国栋卷第1期从居延汉简看汉代军队的若干人事制度邢义田卷第1期海峡两岸宋史研究动向黄宽重卷第1期评张其凡着《赵普评传》何冠环卷第1期评爱宕松男着《爱宕松男东洋史学论集》第一卷--《中国陶瓷产业史》苏基朗卷第1期评曹元宇辑注《本草经》李建民卷第1期评StephenF.Teiser着TheGhostFestivalinMedievalChina蒲慕州卷第2期评PeterBurke着NewPerspectivesonHistoricalWriting林富士卷第2期史传论赞与《史记》「太史公曰」逯耀东卷第2期马克斯主义与法国大革命的解释--一个解释传统的解体杨肃献卷第2期八○年代大陆学者《汉书》研究述略李广健卷第2期战后欧美史学发展趋势夏伯嘉卷第2期政治实践与历史叙述--论说汉纳?鄂兰的历史理念蔡英文卷第2期后殖民时代的历史研究--普林斯顿大学戴维斯中心九一年秋季论文简介廖炳惠卷第2期评FernandBraudel着Ecritssurl*histoire赖建诚卷第2期评PeterBurke着TheFrenchHistoricalRevolution王泛森卷第3期西汉律令与国家正当性--以律令中的「不道」为中心王健文卷第3期「二十一条」时期的反日运动与辛亥五四期间的社会思潮罗志田卷第3期英国史家柯尔夫妇的史学与社会思想周梁楷卷第3期传统医疗史研究的若干省思--《陈胜昆医师全集读后》李建民卷第3期近年隋唐五代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黄约瑟卷第3期评郑良树着《商鞅及其学派》李训详卷第3期评龚延明着《宋史职官志补正》黄宽重卷第3期评葛金芳着《宋辽金经济研析》梁庚尧卷第4期评CarolineWalkerBynum着HolyFeastandHolyFast:TheReligiousSignificanceofFoodtoMedievalWomen李贞德卷第4期什么是新社会史杜正胜卷第4期西方近年来的生活史研究蒲慕州卷第4期敦煌本具注历日新探黄一农卷第4期溪河溯源:医学知识在刘完素、朱震亨门人之间的传递吴以义卷第4期仪式、习俗与社会文化--人类学的观点黄应贵卷第4期评何兹全着《中国古代社会》林剑鸣卷第4期评PhilipA.Kuhn着Soulstealers:theChineseSorceryScareof单国钺卷第4期评ValerieHansen着ChangingGodsinMedievalChina,-康豹卷第4期评DavidStrand着RichshawBeijing,CityPeopleandPoliticsinthes巫仁恕卷第1期隋代开皇乐议研究沈冬卷第1期宋朝的吏户王曾瑜卷第1期南宋南北的经济地位──评程民生着《宋代地域经济》梁庚尧卷第1期评曲彦斌着《中国乞丐史》、岑大利着《中国乞丐史》邱仲麟卷第1期评严绍璗着《日本中国学史》第一卷、严绍璗着《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黄约瑟卷第1期评许冠三着《新史学九十年》上、下陈正国卷第2期民族史的边缘研究:一个史学与人类学的中介点王明珂卷第2期评胡昭曦主编《宋蒙(元)关系史》黄宽重卷第2期元魏李唐和籴以济京师事考释黄永年卷第2期唐宋金元时期的秤斤制度郭正忠卷第2期明清之际生死难易说探讨何冠彪卷第2期妇女在家庭与社会中的角色--欧洲中古妇女史研究李贞德卷第2期评蔡国裕着《中共党史》(一、二册)李世伟卷第2期评大庭修着《汉简研究》徐世虹卷第3期魏周府兵制度几个问题的再检讨吕振基卷第3期四十年来大陆捻军史研究之简介及省思陈华、池子华卷第3期评朱英着《辛亥革命时期新式商人社团研究》邱澎生卷第3期评李春棠:《坊墙倒塌以后──宋代城市生活长卷》柳立言卷第3期宋代士族婚姻研究──以河南吕氏家族为例王章伟卷第3期评郑学檬着《五代十国史研究》张其凡卷第3期战国时代『壹』的观念李训详卷第3期裨海纪游:徘徊于自我与异己之间庄雅仲卷第3期评SusanNaquinandC.F.Yueds.合着(编)PilgrimsandSacredSitesinChina蒋竹山卷第4期汉代的家产分割方式罗彤华卷第4期日本明清史学界对『士大夫与民众』问题之研究于志嘉卷第4期十七世纪以来的士大夫与民众--研究回顾李孝悌卷第4期豪横与长者:南宋官户与士人居乡的两种形象梁庚尧卷第4期评JamesT.C.Liu着ChinaTurningInward:Intellectual-PoliticalChangesintheEarlyTwelfthCentury柳立言卷第4期评蔡崇榜着《宋代修史制度研究》程志华卷第4期评袁征着《宋代教育》及苗春德主编《宋代教育》陈雯怡卷第1期柳宗元与中唐儒家复兴陈弱水卷第1期宋代盐泉苏氏剖析张邦炜卷第1期新近发现的西域摩尼教本山及其意义晁华山卷第1期陆楫(-)崇奢思想再探--兼论近年明清经济思想史研究的几个问题林丽月卷第1期南北新旧与北伐成功的再铨释罗志田卷第1期评MonaOzouf着FestivalsandFrenchRevolution卢建荣卷第1期评曾永玲着《郭嵩焘大传》吴以义卷第2期清代的惜字会梁其姿卷第2期学术与信仰:论孔庙从祀制与儒家道统意识黄进兴卷第2期评介吴松弟着《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邹康达、黄宽重卷第2期从比较的观点看台湾与韩国的皇民化运动(一九三七~一九四五)周婉窈卷第2期有关陆楫〈禁奢辨〉之研究所涉及的学理问题--跨学门的意见陈国栋卷第2期评PeterZarrow着AnarchismandChinesePoliticalCulture、ArifDirik着AnarchismintheChineseRevolutionTimothyWeston卷第3期过去的结构--关于族群本质与认同变迁的探讨王明珂卷第3期评石田秀实着《气:流??身体》李建民卷第3期晚清人权论初探--兼论基督教思想的影响刘广京卷第3期控制增长,以保富裕--清代前中期江南的人口行为李伯重卷第3期近期西方有关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蔡玉慧译)PeterZarrow卷第3期新经济史革命--介绍R.Fogel和D.North的学说刘瑞华卷第3期评KenDean着TaoistRitualandPopularCultsofSoutheastChinaPaulKatz卷第3期评周宝珠着《宋代东京研究》梁庚尧卷第3期评胡沧泽着《唐代御史制度》刘健明卷第4期历史解释的现实意义:以汉人对秦政权兴亡的诠释与理解为例王健文卷第4期荷泽宗考葛兆光卷第4期道咸年间民间性儒家学派--太谷学派研究的回顾王泛森卷第4期关于台湾善书的研究及其展望宋光宇卷第4期北齐标异乡义慈惠石柱--中古佛教社会救济的个案研究刘淑芬卷第4期中国宗教研究--定义、范畴与方法学刍议蔡彦仁卷第4期评王见川着《从摩尼教到明教》连立昌卷第4期评PeterBurke着HistoryandSocialTheory蒲慕州卷第4期评姜伯勤着《唐五代敦煌寺户制度》罗彤华卷第1期不孝之孝--唐以来割股疗亲现象的社会史初探邱仲麟卷第1期古代医者的角色--兼论其身分与地位金仕起卷第1期论《医林改错》的解剖学--兼论解剖学在中西医学传统中的地位王道还卷第1期评廖育群着《岐黄医道》李建民卷第1期作为社会史的医疗史--并介绍「疾病、医疗与文化」研讨小组的成果杜正胜卷第1期东晋至宋代脚气病之探讨范家伟卷第1期宋代的儒医--兼评RobertP.Hymes有关宋元医者地位的论点陈元朋卷第1期评WilliamR.LaFleur着LiquidLife:AbortionandBuddhisminJapan李玉珍卷第1期评AndrewAbbot着TheSystemofProfessions:AnEssayontheDivisionofExpertLabor陈端容卷第2期评MorrisJ.Vogel着TheInventionoftheModernHospital,Boston-祝平一卷第2期关于历史上的一种人体寄生虫病--曼氏裂头蚴病萧璠卷第2期从战国至西汉的族居、族葬、世业论中国古代宗族社会的延续邢义田卷第2期汤斌禁毁五通神--清初政治菁英打击通俗文化的个案蒋竹山卷第2期台湾人第一次的「国语」经验--析论日治末期的日语运动及其问题周婉窈卷第2期宋代一户两口之谜--十年来有关研究的回顾苏基朗卷第2期陈寅恪先生与心史研究--读《柳如是别传》姜伯勤卷第2期评祝总斌着《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张金龙卷第2期评严世芸主编《宋代医家学术思想研究》陈元朋卷第3期北宋妇女的再嫁与改嫁陶晋生卷第3期清初国家财政利益上的宫府之争及赵申乔的遭遇罗丽达卷第3期金钱会与白布会--清代地方政治运作的一个剖面刘铮云卷第3期二十世纪中国的反传统思潮与中式马列主义及毛泽东的乌托邦主义林毓生卷第3期评CarloGinzberg,Clues,Myths,andtheHistoricalMethod王泛森卷第3期评RonaldJ.Grele,EnvelopesofSound:TheArtofOralHistory卢建荣卷第3期美国新社会史的兴起及其走向王心扬卷第3期美国宋代研究的近况PeterK.Bol卷第4期明代后期的造伪与思想争论--丰坊与《大学》石经王泛森卷第4期评TimothyBrook,PrayingforPower:BuddhismandtheFormationofGentrySocietyinLate-MingChina释见晔卷第4期台湾的吕洞宾信仰--以指南宫为例康豹(PaulR.Katz)卷第4期由神明配置图看台湾民间信仰--以中和地区八座寺庙为中心彭明辉卷第4期台湾的妈祖信仰--研究回顾张珣卷第4期族群历史研究的「常」与「变」--以平埔研究为中心詹素娟卷第4期历史中的台湾科学--关于「台湾科学史」研究的回顾与检讨林崇熙、傅大为卷第4期评苏北海着《新疆岩画研究》杨富学卷第1期清高宗对南明历史地位的处理何冠彪卷第1期文化与家族--顾太清及其家庭生活刘素芬卷第1期评山田庆儿着《古代东亚哲学科技文化》李建民卷第1期古代希伯来的智慧与智慧传统--一个宗教思想史的观点蔡彦仁卷第1期周原甲骨文与《易经》陈宁卷第1期摩尼教研究之展望林悟殊卷第1期评JonathanBarryandColinJoneseds.,MedicineandCharitybeforetheWelfareState董德伦卷第2期超越父系家族的藩篱--台湾地区「中国妇女史研究」(-)李贞德卷第2期灵魂、身体与天主--明末清初西学中的人体生理知识祝平一卷第2期明代江门心学的崛起与式微潘振泰卷第2期台湾洋务科技初探访(-)--从台湾铁路、台北机器局与基隆煤矿出发的初步讨论郭文华卷第2期战后台湾学界对经世问题的探讨与反省丘为君、张运宗卷第2期评HoytClevelandTillmanandStephenH.Westeds.,ChinaunderJurchenRule:EssayonChinIntellectualandCulturalHistory柳立言卷第2期评DavidMontgomery,CitizenWorker,TheExperienceofWorkersintheUnitedStateswithDemocracyandtheFreeMarketduringtheNineteenCentury王心扬卷第3期明末清初天主教传华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黄一农卷第3期清初江南地方行政上的满汉政治冲突--张伯行噶礼互参案研究罗丽达卷第3期「巫叩元弦」考释--兼论音乐与中国的巫觋仪式之关系林富士卷第3期沙门不敬王者论--「不为不恭敬人说法戒」及相关诸问题康乐卷第3期古史即「神话」--以《大荒经》及《尧典》为中心的再检讨黄铭崇卷第3期历史的仪式戏剧--「欧战」在中国黄金麟卷第3期医学与殖民扩张--以日治时期台湾疟疾研究为例范燕秋卷第3期评李零《中国方术考》金仕起卷第3期评FernandBraudel,Ecritssurl*histoireII赖建诚卷第4期「妇人媚道」考--传统家庭的冲突与化解方术李建民卷第4期六朝时期民间社会所祀「女性人鬼」初探林富士卷第4期评ThomasLaqueur,MakingSex祝平一卷第4期汉代妇女的名字刘增贵卷第4期近代中国女子体育观初探游鉴明卷第4期绡山传奇--贺双卿研究之检讨与展望周婉窈卷第4期佛学之女性研究--近二十年英文著作简介李玉珍卷第4期评陶慕宁《金瓶梅中的青楼与妓女》衣若兰卷第1期评康乐着《从西郊到南郊--国家祭典与北魏政治》陈弱水卷第1期《汉书》颜注与贞观朝储位之争李广健卷第1期江右王门学者的乡族建设--以流坑村为例梁洪生卷第1期良渚文化到哪里去了?许倬云卷第1期AIDS、省府虚级化、与B型肝炎疫苗--科学知识在台湾的一种社会建构历程林崇熙卷第1期评陈学霖着《刘伯温与哪咤城--北京建城的传说》邱仲麟卷第1期评FernandBraudel,AHistoryofCivilizations赖建诚卷第2期什么可以成为历史证据——近代中国新旧史料观点的冲突王泛森卷第2期双包山西汉墓出土经脉漆木人型的研究马继兴卷第2期西汉中期之三老与豪强黎明钊卷第2期学习成为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吴晗的个案研究潘光哲卷第2期宋至清代的国家与祠神信仰研究的回顾与讨论蒋竹山卷第2期评《山东汉画像石精萃》邹城卷、滕州卷读记邢义田卷第2期评王曾瑜着《宋朝阶级结构》柳立言卷第2期评FernandBraudel,IdentitédelaFrance赖建诚卷第2期评WilfredCantwellSmith,WhatisScripture?AComparativeAprroach蔡彦仁卷第2期评PeterGregory,Tsung-miandtheSinificationofBuddhism释见晔卷第3期唐代的伍保制罗彤华卷第3期忠孝牌坊与十字架──明末天主教徒魏学濂其人其事探微黄一农卷第3期「延安模式」的再检讨陈永发卷第3期传统中国绘画与政治权力王正华卷第3期评张国刚主编《隋唐五代史研究概要》刘健明卷第3期评王见川着《台湾的斋教与鸾堂》李世伟卷第3期评DennisA.Frinkle,DorothyAuchter,SoottA.Merriman,ToddE.Larson,TheHistoryHighway:AGuidetoInternetResources江天健卷第4期宋朝相州韩氏家族王曾瑜卷第4期宋代真定韩氏家族研究王善军卷第4期评赵洪钧着《内经时代》李建民卷第4期医疗、社会与文化──另类医疗史的思考杜正胜卷第4期评武氏祠研究的一些问题-巫着《武梁祠-中国古代图象艺术的意识型态》和蒋、吴着《汉代武氏墓群石刻研究》读记邢义田卷第4期汉晋时期思想界的命运观陈宁卷第4期论魏晋禅代郭熹微卷第4期评张其凡着《宋初政治探研》郑铭德卷第1期月令与西汉政治──从尹湾集簿中的「以春令成户」说起邢义田卷第1期中国二十世纪史学与西方──论现代历史意识的产生王晴佳卷第1期妇女参政与暴力迷思──从英国「妇女社会与政治联盟」的战斗行动谈起许慧琦卷第1期略论民国以来台湾与大陆隋唐五代医学史的研究郑志敏卷第1期评KeithR.Schoppa,BloodRoad:TheMysteryofShenDingyiinRevolutionaryChina陈永发卷第1期评GiulianaDemelli,FernandBraudelPierreDaix,Braudel赖建诚卷第2期明末清初儒学的宗教化——以许三礼的告天之学为例王泛森卷第2期宋代研究的重要史料——以大陆地区出土宋人墓志资料为例黄宽重卷第2期阳明学讲会吕妙芬卷第2期点名与签到──明代京官朝参、公座文化的探索邱仲麟卷第2期竹园沟饶:中国青铜编钟源起的一个关键环节──兼评《先秦乐钟之研究》和SuspendedMusic:Chime-bellsintheCultureofBronzeAgeChina徐坚卷第2期评JohnKieschnick,TheEminentMonk:BuddhistIdealsinMedievalChineseHagiography李玉珍卷第2期评古鸿廷,《东南亚华侨的认同问题:马来西亚篇》许择昌卷第3期明清江南市场聚落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范毅军卷第3期旧档案、新材料——史语所藏内阁大库档案现况刘铮云卷第3期生化之源与立命之门──金元明医学中的「命门」试探张嘉凤卷第3期新医学在台湾的实践(-)──从后藤新平《国家卫生原理》谈起范燕秋卷第3期评介西方天启思想之形成蔡彦仁卷第3期评刘健明马俊民、王世平,《唐代马政》刘健明卷第3期评尚定,《走向盛唐》刘健明卷第3期评RichardvonGlahn,FountainofFortune:MoneyandMonetaryPolicyinChina,-刘翠溶卷第3期评CarolBenedict,BubonicPlagueinNineteenth-CenturyChina蒋竹山卷第4期英格兰有启蒙运动吗?──历史家论十八世纪的英国与启蒙运动杨肃献卷第4期女工会联盟与全国女工同盟(-)──近代英国的妇女与劳工运动王文霞卷第4期英国史家汤姆森夫妇的史学和社会思想周梁楷卷第4期英国诺曼君主与教会及贵族关系之检讨张学明卷第4期评JohnHudson,Land,Law,andLordshiponAngloNormanEngland利瓦伊俭卷第4期评PeterMarshall,TheImpactofTheEnglishReformation-李若庸卷第4期评SusanFrye,ElizabethI:TheCompetitionforRepresentation林美香卷第4期评JohnDwyer,TheAgeofthePassions:AnInterpretationofAdamSmithandScottishEnlightenmentCulture陈正国卷第4期评ChristopherHamlin,PublicHealthandSocialJusticeintheAgeofChadwick:Britain,-李尚仁卷第1期陈朝政权的成立及其结构吕春盛卷第1期唐代州县公廨本钱数之分析──兼论前期外官俸钱之分配罗彤华卷第1期清代前期湖北农业经济的变迁──粮食作物多样化与经济作物的扩展谢美娥卷第1期「张君劢研究」前景的反思──以两部新着为例潘光哲卷第1期评王健文,《奉天承运:古代中国的「国家」概念及其正当性基础》詹康卷第1期评山田庆儿,《中国医学?思想的风土》李建民卷第1期评KeithJenkins,On“WhatisHistory”:FromCarrandEltontoRortyandWhite江政宽卷第2期从〈唐晅〉看唐代士族生活与心态的几个方面陈弱水卷第2期明清时期寡妇守节的风气——理性选择(rationalchoice)的问题张彬村卷第2期宗教史与末世运动研究——以基督教之兴起为例蔡彦仁卷第2期如何看待后现代主义对史学的挑战?王晴佳卷第2期「太平洋丝绸之路」研究的回顾与展望李毓中卷第2期清宫医药档案的价值与限制张哲嘉卷第2期评「法律文化」对法律史研究的效用:评梁治平编《法律的文化解释》邱澎生卷第2期评PaulR.Katz,DemonHordesandBurningBoats:TheCultofMarshalWenInLateImperialChekiang蒋竹山卷第3期文人雅趣与商业书坊——十竹斋书画谱和笺谱的刊印与胡正言的出版事业马孟晶卷第3期明代平民服饰的流行风尚与士大夫的反应巫仁恕卷第3期衣裳与风教——晚明的服饰风尚与「服妖」议论林丽月卷第3期女体与战争——明清厌炮之术「阴门阵」再探蒋竹山卷第3期评文化如何影响经济?——评SamuelAdrianAdshead,MaterialCultureinEuropeandChina,-:theRiseofConsumerism邱澎生卷第3期评AnneLlewellynBarstow,Witchcraze:ANewHistoryoftheEuropeanWitchHunts李贞德卷第4期王莽与王孙庆——记公元一世纪的人体刳剥实验李建民卷第4期佛教譬喻(Avadana)文学中的男女美色与情欲——追求美丽的宗教意涵李玉珍卷第4期人药与血气——「割股」疗亲现象中的医疗观念邱仲麟卷第4期从医疗史到身体文化的研究——从「健与美的历史」研讨会谈起李贞德卷第4期再现与感知——身体史研究的两种取向CharlotteFurth(蒋竹山译)卷第4期评栗山茂久(ShigehisaKuriyama),TheExpressivenessoftheBodyandtheDivergenceofGreekandChineseMedicine读后祝平一卷第4期评DavidArnold,ColonizingtheBody:StateMedicineandEpedemicDiseaseinNineteenth-CenturyIndia李尚仁卷第1期身体与花纹—唐宋时期的文身风尚初探陈元朋卷第1期梁启超与清末民初的币制改革赖建诚卷第1期革命与反革命—「清党」再思考黄金麟卷第1期「历史与理论」—介绍近年出版的几本英文论著选辑读本宋家复卷第1期牛润珍,《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廖庭樱卷第1期郝春文,《唐后期五代宋初敦煌僧尼的社会生活》林韵柔卷第1期Sow-ThengLeong(梁肇庭),MigrationandEthnicityinChineseHistory:Hakkas,Pengmin,andTheirNeighbors;陈支平,《客家源流新论》唐立宗卷第1期ClarissaW.Atkinson,TheOldestVocation:ChristianMotherhoodintheMiddleAges李贞德卷第1期PeterBurke,TheArtofConversationJohnKieschnick(柯嘉豪)卷第2期中国古代社会多元性与一统化的激荡—特从政治与文化的交涉论杜正胜卷第2期镜中美女—从江户时代的化妆书看美容意识的变迁铃木则子、黄秀敏译卷第2期大陆经脉史学研究的新检讨—从经脉现象、出土脉书与经脉木人说起刘澄中卷第2期王韬研究所提示的中国近代史的复杂性—评忻平《王韬评传》和柯文《在传统和现代性之间》吴以义卷第2期贾玉英,《宋代监察制度》;刁忠民,《宋代台谏制度研究》李立卷第2期范行准,《中国预防医学思想史》李建民卷第2期王见川、李世伟,《台湾的宗教与文化》陈进国卷第2期崔明德,《隋唐民族关系探索》;卢勋、萧之兴、祝启源,《隋唐民族史》刘健明卷第3期从消费的空间到空间的消费—明清城市中的酒楼与茶馆王鸿泰卷第3期以礼化俗——晚明士绅的丧俗改革思想及其实践何淑宜卷第3期诞日称觞——明清社会的庆寿文化邱仲麟卷第3期中国与「非西方」世界的历史研究之若干新趋势StephenAverill(韦思谛),吴哲和、孙慧敏译,江政宽校译卷第3期译转之失—表述与事实JamesLee、CameronCampbell,蒋竹山译卷第3期历史的想象与真实—响应李中清与康文林教授赖惠敏卷第3期JonathanD.Spence,TheChan’sGreatContinent:ChinainWesternMinds陈国栋卷第3期岸本美绪,《明清交替と江南社会——十七世纪中国の秩序问题》巫仁恕卷第3期MelissaMacauley,SocialPowerandLegalCulture:LitigationMastersinLateImperialChina邱澎生卷第4期清代数学家汪莱的历史定位洪万生卷第4期中国童子军——南京十年童子军手册中的公民训练与社会意识RobertCulp(高一涵)、黄煜文译卷第4期日本近代思潮与教育中的社会伦理问题—一个初步的考察陈弱水卷第4期张自牧论著考释札记——附论深化晚清思想史研究的一点思考潘光哲卷第4期李凭,《北魏平城时代》谢伟杰卷第4期驹込武,《植民地帝国日本の文化统合》何义麟卷第1期从聚落到城邦—从系统分化的观点重构上古社会结构转变的尝试汤志杰卷第1期晚明宁国府的阳明讲会活动吕妙芬卷第1期殖民地台湾国语「同化」教育的诞生—伊泽修二关于教化、文明与国体的思考陈培丰卷第1期梁启超的经济论述——综述、回顾、省思赖建诚卷第1期菲律宾独立革命与西美战争——论东南亚自主历史史观下国族历史论述的成就与局限杨聪荣卷第1期「文化转向」的转向或超越?——介绍四本论欧美新文化史的著作蒋竹山卷第1期李建民,《死生之域——周秦汉脉学之源流》吴佩蓉卷第3期从天儒合一到东西分歧—欧洲中国观的演变夏伯嘉卷第3期明季澳葡政权的走向及与中国政府之关系汤开建卷第3期一九二○年代民间妇女社团之研究—以纽约市妇女俱乐部为例黄文龄卷第3期章太炎与台湾王飞仙卷第3期德意志与启蒙运动(Aufkl?erung)—一个初步的反思夏克勤卷第3期G.E.R.Lloyd,AdversariesandAuthorities:InvestigationsintoAncientGreekandChineseScience詹康卷第3期刘静贞,《不举子——宋人的生育问题》余芳珍卷第3期JanGolinski,MakingNaturalKnowledge:ConstructivismandtheHistoryofScience李尚仁卷第3期JacquesReveled.,Jeuxd’échelles戴丽娟卷第4期汉代「移病」研究李建民卷第4期苏联英雄保尔.柯察金到中国余敏玲卷第4期脉络性技术─颉颃国家的拼装车林崇熙卷第4期记载与诠释——日本脚气病史的再检讨廖育群卷第4期黄仁宇的现代化论述与西方历史陈正国卷第4期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一部力着─评李伯重,《江南的早期工业化(-)》宋立中、范金民卷第4期PaulKatz,ImagesoftheImmortal──TheCultofLüDongbinatthePalaceofEternalJoy范纯武卷第1期干阑构建筑在北、东台湾原住民分布的范围黄兰翔卷第1期从高朴案看乾隆朝的内务府与商人赖惠敏卷第1期金岳霖的思想改造黎汉基卷第1期佩夫斯纳的《欧洲建筑史纲》─黑格尔思想体系的建筑史学进径的一个实践邱博舜卷第1期侯旭东,《五、六世纪北方民众佛教信仰──以造像记为中心的考察》蔡宗宪卷第1期评述WangFan-Sen,FuSsu-nien:ALifeinChineseHistoryandPolitics陈正国卷第2期「旧君」的经典诠释──汉唐间的丧服礼与政治秩序甘怀真卷第2期南宋的私盐梁庚尧卷第2期送进博物院─清季民初趋新士人从「现代」里驱除「古代」的倾向罗志田卷第2期元代监察官吏的出巡日期问题洪金富卷第2期关于中国典当史的几个问题──兼评《中国典当手册》及其他三种刘秋根卷第2期中古基督教之正统与异端(-)张学明卷第2期评JayTaylor,TheGeneralissimo’sSon:ChiangChing-KuoandtheRevolutionsinChinaandTaiwan黄华伦卷第2期RobinBriggs,WitchesandNeighbors:TheSocialandCulturalContextofEuropeanWitchcraft李贞德卷第3期「风俗」与历史观岸本美绪卷第3期新史学之路—兼论台湾五十年来的史学发展杜正胜卷第3期「文本」与「真实」的概念─试论德希达对传统史学的冲击黄进兴卷第3期迈向专业化之途─现代中国史家资格的认证与评核刘龙心卷第3期关于情绪人类学发展的一些见解─兼评台湾当前有关情绪与文化的研究黄应贵卷第3期「历史事实」─「事实」与「解释」的互动方志强卷第3期历史与自由─论黄仁宇的史学刘季伦卷第3期「『反』欧洲中心主义」世界体系论战里的中国与世界郭慧英卷第3期PeterBurke,ASocialHistoryofKnowledge:fromGutenbergtoDiderot林志宏卷第3期提升世界史研究风气─「世界史经典名著研习营」纪要贾本曜卷第4期汉唐之间医方中的忌见妇人与女体为药李贞德卷第4期「宗教」──一个中国近代文化史上的关键词陈熙远卷第4期中国东北的钢铁业(-)陈慈玉卷第4期论孟子的井地说──兼评梁启超的先秦田制观李怡严、赖建诚卷第4期日治时期台湾地区的疾病结构演变刘士永卷第4期评Young-TsuWong,AParadiseLost:TheImperialGardenYuanmingYuan邱博舜卷第4期DavidD.Wang,UndertheSovietshadow:TheYiningincident吴 喆卷第1期技术、组织创新与国际饮食之变化—清末民初中国蛋业之发展张宁卷第1期负责任的医生与有信仰的病人—中西医论争与医病关系在民国时期的转变雷祥麟卷第1期菁英与群众—北伐前后闽西地区的国共合作与农民暴动陈耀煌卷第1期古代中国体系的抟成—关于许倬云先生「中国体系网络分析」的讨论王德权卷第1期对王德权先生「古代中国体系的抟成」的响应——许倬云先生的对话许倬云卷第1期KwanManBun,TheSaltMerchantsofTianjin:State-MakingandCivilSocietyinLateImperialChina卜永坚卷第2期转型时代中国乌托邦主义的兴起张 灏卷第2期罪与罚─五四抵制日货运动中学生对商人的强制行为李达嘉卷第2期荔枝的历史陈元朋卷第2期日本有关「儒教国教化」的研究回顾渡边义浩卷第2期从思想史到文化史的尝试─包弼德《斯文》一书及相关讨论述评叶毅均卷第2期评高明士,《中国教育制度史论》刘祥光卷第2期评王利华,《中古华北饮食文化的变迁》蔡宗宪卷第3期十六世纪英格兰女性统治的建立─以女王为主体的探讨林美香卷第3期从母亲角色争议看第二波美国妇女运动中的种族歧视俞彦娟卷第3期「历史若文学」的再思考─海登?怀特与历史语艺论黄进兴卷第3期日本中国史研究会论近代中国的转变──以足立启二《专制国家史论》一书为中心的探讨陈耀煌卷第3期校史叙事观点的再思考王健文卷第3期追寻记忆的痕迹─二阶观察的解谜活动简介JanAssmann,MosestheEgyptian:TheMemoryofEgyptinWesternMonotheism汤志杰卷第3期评EthanH.Shagan,PopularPoliticsandtheEnglishReformation李若庸卷第4期吐鲁番汉文医学文书中的外来因素陈 明卷第4期明代画家彩色本草插图研究郑金生卷第4期江户考证医学初考─森立之的生平和著作郭秀梅卷第4期中国科技史研究的新挑战黄一农卷第4期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的若干思考王泛森卷第4期评赵洪钧,《中西医比较热病学史》吴佩容卷第4期余新忠,《清代江南瘟疫与社会──一项医疗社会史的研究》蒋竹山卷第1期西周贵族土地的取得与转让─兼谈西周「王土」的概念与实质何树环卷第1期唐代和籴问题试论罗彤华卷第1期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初期的《首都计划》王俊雄、孙全文、谢宏昌卷第1期西方儿童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阿利斯(Ariès)及其批评陈贞臻卷第1期评述李小江等着,《历史、史学与性别》吴国梁卷第1期评Spence,JonathanD.TheDeathofWomanWang吴燕秋卷第2期瓦撒利如何书写乔托时代的雕刻史?─以〈比萨诺父子传〉为中心的考察花亦芬卷第2期裸的理由─二十世纪初期中国人体写生问题的讨论吴方正卷第2期日治时期地方色彩与台湾意识问题─林玉山从「水牛」到「家园」系列作品颜娟英卷第2期从批判传统到新诠国故─胡适的戴震研究及其思想史意义丘为君卷第2期在双重身分和二元认同之间──JonathanN.Lipman,FamiliarStrangers和张中复着《清代西北回民事变》吴 喆卷第3期从「帝姬和亲」到「废立异姓」─北宋靖康之难新探梁伟基卷第3期士大夫的妇女观─清初张伯行个案研究何素花卷第3期师不必贤于弟子─论胡适和冯友兰的两本中国哲学史翟志成卷第3期中日战争时期蒋汪双簧论述义罗久蓉卷第3期中国医学史研究的新视野李建民卷第3期手淫──大成问题?不成问题?──评《手淫:一个大恐慌的历史》及《孤独的性:手淫的文化史》两书卜永坚卷第4期先秦黄金与国际货币系统的形成──黄金的使用与先秦国际市场陈彦良卷第4期祈求神启──宋代科举考生的崇拜行为与民间信仰廖咸惠卷第4期以法为名:讼师与幕友对明清法律秩序的冲击邱澎生卷第4期论卡莱尔雷丝路事件的年代──迷思与事实方志强卷第4期论桓玄代晋的性质──兼论孝武帝和刘裕之间皇权振兴的连续性王心扬卷第4期评介近年来明清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的三本新着──滨岛敦俊,《总管信仰:近世江南农村社会民间信仰》、赵世瑜,《狂常与日常:明清以来的庙会与民间社会》、郑振满、陈春声(编),《民间信仰与社会空间》蒋竹山卷第1期西藏文文献中的和尚摩诃衍及其教法─一个创造出来的传统沈卫荣卷第1期伏读圣裁──《历学疑问补》与〈三角形推算法论〉祝平一卷第1期想象「现代化」──一九三○年代中国思想界的一个剖析潘光哲卷第1期八○年代以来宋代宗族史中文论著研究回顾郭恩秀卷第1期月令与西汉政治再议──对尹湾牍「春种树」和「以春令成户」的再省思邢义田卷第1期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林圣智卷第1期AdrianJohns,TheNatureoftheBook:PrintandKnowledgeintheMaking张谷铭卷第2期操行英雄立功差难─晋唐之间小儿医学的成立与对小儿医的态度张嘉凤卷第2期英格兰宗教改革中的戏剧宣传李若庸卷第2期从师母到女宣─孙理莲在战后台湾的医疗传道经验李贞德卷第2期阅读理论与史学理解黄进兴卷第2期评李富华、何梅,《汉文佛教大藏经研究》周伯戡卷第2期NayanShah,ContagiousDivides:EpidemicsandRaceinSanFrancisco’sChinatown李尚仁卷第3期统会之地─县学与宋末元初嘉定地方社会的秩序方诚峰卷第3期清代台湾的巫觋与巫俗──以《台湾文献丛刊》为主要材料的初步探讨林富士卷第3期推陈出新的史学家陈垣萧启庆卷第3期追索晚清阅读史的一些想法──「知识仓库」、「思想资源」与「概念变迁」潘光哲卷第3期评范家伟,《六朝隋唐医学之传承与整合》林伯欣卷第3期评介Fa-tiFan,BritishNaturalistsinQingChina:Science,EmpireandCulturalEncounter祝平一卷第4期秦汉的「天下」政体──以郊祀礼改革为中心甘怀真卷第4期政权神圣化?──以法兰克国王祝圣典礼为中心的探讨陈秀凤卷第4期十三世纪中期的英国王权─以-英王滞留法国的经过为例刘慧卷第4期一个王国中的两位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时代对女性统治权的辩护(-)林美香卷第4期帝国秩序与族群想象─帝制中国初期的华夏意识王健文卷第4期评J.P.D.Cooper,PropagandaandtheTudorState:PoliticalCulturalintheWestcountry李若庸卷第1期传说世界与族群关系──加礼宛人在花莲地区的历史与传说(-)詹素娟卷第1期净化家庭或是体制改革?──贝舒对于种族问题的看法(-)黄文龄卷第1期「当下为人之大任」─戴秉衡的俗人精神分析王文基卷第1期东京与京都之外-渡边信一郎的中国古代史研究王德权卷第1期RaymondJonas,FranceandtheCultoftheSacredHeart:AnEpicTaleforModernTimes陈建守卷第2期从十九世纪入埔迁徙活动看台湾中部平埔熟番集体意识之展现洪丽完卷第2期福尔摩沙意识型态──试论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民族运动「民族文化」论述的形成(-)吴叡人卷第2期英国政府补助与远洋定期航线的发展林志龙卷第2期评介KeithNathanielKnapp,SelflessOffspring:FilialChildrenandSocialOrderinMedievalChina郑雅如卷第2期读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祝平一卷第4期雅俗的辩证──明代赏玩文化的流行与士商关系的交错王鸿泰卷第4期中国早期盐的使用及其社会意义的转变陈伯桢卷第4期万巴德、罗斯与十九世纪末英国热带医学研究的物质文化李尚仁卷第4期物质文化——在东西二元论之外Clunas,Craig卷第4期明清消费文化研究的新取径与新问题巫仁恕卷第4期典范抑或危机?「日常生活」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应用及其问题连玲玲卷第1期论刘向《列女传》的婚姻观朱晓海卷第1期刘宗周(-)对于「主静」与「静坐」的反省─一个思想史的探讨潘振泰卷第1期历史研究的客观性──论观念史图像中的真实金观涛刘青峰卷第1期「每个议题都是女性议题」——美国女选民联盟的女性主义,-俞彦娟卷第1期礼律研社会──陶希圣研究中国社会史的历程黄宽重卷第1期图像的历史重量──引介彼得.柏克着《目击:当作历史证据的图像用途》陈建守卷第2期方志的呈现与再现——以《噶玛兰厅志》为例林开世卷第2期商业网络与委托贸易制度的形成——十九世纪末鹿港泉郊商人与中国内地的帆船贸易林玉茹卷第2期消失的愤怒——日治晚期藤泽茽的原住民心理学实验巫毓荃卷第2期一千年来商周青铜器族徽文字研究述评张懋镕卷第2期评郑政诚《台湾大调查——临时台湾旧惯调查会之研究》林果显卷第2期烛照台湾日治时——评介吕绍理着《水螺响起》与《展示台湾》庄胜全卷第3期风生水起——论风水对明清时期闽南宗族发展的影响陈启钟卷第3期王道乐土——清遗民的情感抵制和参与「满洲国」林志宏卷第3期神圣性王权「世俗化」——中世纪晚期法学思想与法兰西王权关系的探讨陈秀凤卷第3期感官史、力、音乐——从身体与灵魂的关系论赫德听觉理论与音乐美学杨建章卷第3期日本人的朝鲜观——神功皇后征三韩的传说罗丽馨卷第3期「祖宗之法」的虚与实——读邓小南《祖宗之法——北宋前期政治述略》吴铮强卷第3期评CarolineWalkerBynum,WonderfulBlood:TheologyandPracticeinLateMedievalNorthernGermanyandBeyond张毅瑄卷第4期禁忌——秦汉信仰的一个侧面刘增贵卷第4期论唐代的山川封爵现象——兼论唐代的官方山川崇拜朱溢卷第4期地方治理与土地诉讼——清代竹堑金山面控案之社会史分析林文凯卷第4期士变——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国读书人的革命情怀罗志田卷第4期评朱红林《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集释》李力卷第1期蒙元和满清的「传国玉玺」神话——兼论佛教「二教之门」的虚构历史何启龙卷第1期由两份《村图》管窥清末华北基层社会的一些断面范毅军卷第1期马寅初事件与反右运动徐文路卷第1期重看台湾棉纺织业早期的发展瞿宛文卷第1期评介《岭南瘟疫史》皮国立卷第2期民族、历史与伦理——中国后帝制时期(post-imperial)史学之抉择AxelSchneider(施耐德)卷第2期二十世纪「中国通史」写作的创造与转化李淑珍卷第2期进入世界的挫折与自由——二十世纪初的《地学杂志》韩子奇卷第2期评JosephP.McDermott,ASocialHistoryofTheChineseBook:BooksAndLiteratiCultureinLateImperialChina谢柏晖卷第3期事件回归之后,历史如何书写事件?邱德亮卷第3期上海的中小商人组织——马路商界联合会李达嘉卷第3期St.Martha的形象与悲谨会宗教运动花亦芬卷第3期年北京政府废除《中日民四条约》之法理诉求吴翎君卷第3期(评)从「为中医辩护」到「被西医凌驾」——介绍三本讨论中、西医交会的新作庄胜全卷第4期墓志中所见的唐代前期思想陈弱水卷第4期道德社会的重建——王阳明提倡「心学」考杨正显卷第4期追求伦理的现代性——从梁启超的「道德革命」谈起黄进兴卷第4期近三十年来有关中国近世「经世思想」研究述评解扬卷第4期评介WilliamT.Rowe,CrimsonRain:SevenCenturiesofViolenceinaChineseCounty张育齐卷第1期中国的一日,一日的中国——年代的日常生活叙事与国族想象沈松侨卷第1期隔离与调查——乐生院与日治台湾的癞病医学研究王文基、王佩莹卷第1期十九世纪英国动物保护运动与基督教传统李鉴慧卷第1期明清书籍史的研究回顾涂丰恩卷第1期评Kai-WingChow,editors,BeyondtheMayFourthParadigm:InSearchofChineseModernity陈建守卷第2期政治、地域与家族——宋元时期四明士族的衰替黄宽重卷第2期「吾婺文献之懿」——元代一个乡里传统的建构及其意义陈雯怡卷第2期清末北台湾渔村社会的抢船习惯——以《淡新档案》为中心的讨论林玉茹卷第2期高罗佩与「动物文化史」——从「新史学」视野之比较研究陈珏卷第2期评范家伟,《大医精诚——唐代国家、信仰与医学》陈韵如卷第3期说「系城旦舂」——秦汉刑期制度新论游逸飞卷第3期唐代社会的无夫奸现象罗彤华卷第3期离岛净空与平原移住——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台湾原住民聚落迁移政策康培德卷第3期亦毒亦药与鸦片政权邱德亮卷第3期评介《英国的课业》张肯铭卷第4期体验「小道」——宋代士人生活中的术士与术数廖咸惠卷第4期吾道——三教背景下的金代儒学邱轶皓卷第4期亦神亦祖——广东雷州所见正统化下的礼仪重迭贺喜卷第4期上下泰山——中国民间信仰政治中的碧霞元君(约公元年至年)彭慕兰(KennethPomeranz)卷第4期评TimothyBrook,VermeersHat:TheSeventeenthCenturyandtheDawnoftheGlobalWorld蒋竹山卷第2期中晚明理学学说的互动与地域性理学传统的系谱化进程——以「闽学」为中心刘勇卷第2期近代中国国族意识中的「野蛮情结」——以年日本大阪人类馆事件为核心的探讨杨瑞松卷第2期公众记忆与口述传统——再论《历史》的真实性问题吴晓群卷第2期女子与小人可谈道——杨甲仁性命之学的日用场景吕妙芬卷第2期评包弼德《历史上的理学》——兼论北美学界近五十年的宋明理学研究许齐雄、王昌伟卷第2期审查人回应吕妙芬卷第2期原书作者回应包弼德(PeterBol)卷第2期评陈秀芬,《养生与修身——晚明文人的身体书写与摄生技术》涂丰恩卷第3期国族边缘、边界与变迁——两个近代中国边疆民族考察的例子王明珂卷第3期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时代的视觉物像及传播网络陈慧宏卷第3期「单子」的历史——论阿多诺音乐史观与历史时间性杨建章卷第3期来回穿梭于法律与历史之间王泰升卷第3期评ChristianGoeschel,SuicideinNaziGermany乐羽嘉卷第3期评PatriciaB.Ebrey,AccumulatingCulture:TheCollectionsofEmperorHuizong许雅惠卷第4期办桌──清代台湾的宴会与汉人社会曾品沧卷第4期设计的化身、绘画的文法──十七至十八世纪中叶英国素描概念的演变与意义谢佳娟卷第4期不安的邂逅──宋人于旅宿场所的互动与其空间印象吴雅婷卷第4期最近台湾历史所学位论文中的性别课题——从三本中古妇女史新书谈起李贞德卷第4期近代女子体育史研究的新视野——读《运动场内外——近代华东地区的女子体育(-)》贾钦涵卷第4期评AnneGerritsen,JianLiteratiandthelocalinSong-Yuan-MingChina张艺曦卷第1期飞升出世的期待──明中晚期士人与龙沙谶张艺曦卷第1期上海禁娼与在华西人的道德焦虑──以上海进德会为中心的观察(-)胡成卷第1期解剖与刑罚──探究十六至十八世纪法国解剖教学与解剖人体的关系陈乐元卷第1期评李开元,《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游逸飞卷第1期评赵冬梅,《文武之间──北宋武选官研究》吴挺志卷第2期法国社会对查理六世疯狂病的反应及其引发的政治危机陈秀凤卷第2期重塑形象之争──年设置黑人姆妈纪念雕像提议案之研究黄文龄卷第2期历史意识与道德意识——柯灵乌的「历史道德」理念曾国祥卷第2期国家、农民与「余粮」──河南省桐柏县的统购统销(-)曹树基、廖礼莹卷第2期再论晚清台湾开港后的米谷输出问题林文凯卷第2期评RichardHingley,GlobalizingRomanCulture:Unity,DiversityandEmpire胡川安卷第3期从「列国并立」的角度再看东亚历史上的国家体系甘怀真卷第3期第三世纪辰王政权与东亚册封体制甘怀真卷第3期「神州」、「中国」、「帝国」――会泽正志斋的国家想象与十九世纪日本之亚洲论述蓝弘岳卷第3期晚清中国士人与西方政体类型知识「概念工程」的创造与转化――以蒋敦复与王韬为中心潘光哲卷第3期晚商政体形态的研究――空间模型的考察黄铭崇卷第3期不羁之忠――评介NaomiStanden,UnboundedLoyalty:FrontierCrossingsinLiaoChina吴国圣卷第3期评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の王权と天下秩序——日中比较史の视点から》游逸飞卷第3期评滨下武志,《中国、东亚与全球经济──区域与历史的视角》沈玉慧卷第4期政治经济体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性王国斌卷第4期马端临之封建论与郡县国家观李宗翰卷第4期圣人复作?水归其壑——夏原吉治水江南与永乐政权正当性之建立李卓颖卷第4期皇帝的钱包──明中叶宫廷消费与铜钱铸造的关系张瑞威卷第4期近代中国的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裁厘加税」的形成过程冈本隆司卷第4期从徐国琦新着StrangersontheWesternFront:ChineseWorkersintheGreatWar谈国际史的研究方法吴翎君卷第4期评渡边信一郎,《中国古代の财政と国家》吴承翰卷第4期评R.KentGuy,QingGovernorsandTheirProvinces:TheEvolutionofTerritorialAdministrationinChina,-李仁渊卷第1期以中文材料研究清代天主教史的利基何在?祝平一、吕妙芬、潘凤娟卷第1期清初耶稣会士卫方济的人罪说与圣治论潘凤娟卷第1期刘凝与刘埙——考证学与天学关系新探祝平一卷第1期从儒释耶三教会遇的背景阅读谢文洊吕妙芬卷第1期反思中国美术史学的建立──「美术」、「艺术」用法的流动与「建筑」、「雕塑」研究的兴起林圣智卷第1期麦可?欧克秀论历史的时间性与历史事件的建构蔡英文卷第1期评NatalieZemonDavis,TricksterTravels:ASixteenthCenturyMuslimBetweenWorlds贝克定卷第2期从密留可夫的史观探讨俄国近代史学思想的转变陈仁姮卷第2期由「棕狗传奇」论二十世纪初英国反动物实验运动策略之激进化李鉴慧卷第2期伯林论历史与个人钱永祥卷第2期评MarkEdwardLewis,TheEarlyChineseEmpires:QinandHan胡川安卷第2期评RobertB.Marks,TheOriginsoftheModernWorld:AGlobalandEcologicalNarrativefromtheFifteenthtotheTwenty-firstCentury陈思仁卷第2期文明推进中的现实与想象──宋代岭南的巫觋巫术王章伟卷第2期时代危机与个人抉择──以晚明士绅刘锡玄的宗教经验为例何淑宜卷第3期唐代城隍信仰与官府的立祀──兼论其官僚化神格的形成杨俊峰卷第3期月份牌广告画与近代中国的烟草业竞争(s-s)李培德卷第3期梅兰赫通为马丁路德所写的第一篇传记──近代初期宗教史与史学史的考察花亦芬卷第3期论海登.怀特《后设历史》中的讽喻观念──兼论凯斯.詹京斯的诠释陈信治卷第3期超越民族国家的历史书写——试论晚近西方史学研究中的「全球转向」蒋竹山卷第3期评ChristopherM.B.Nugent,ManifestinWords,WrittenonPaper:ProducingandCirculatingPoetryinTangDynastyChina黄庭硕卷第4期亚洲地域史研究与地缘政治论再考滨下武志卷第4期经学、书院与家族——南宋末到明初江西吉水的学术发展张艺曦卷第4期帝王还魂——明代建文帝流亡叙事的衍异刘琼云卷第4期祀真武或祭龙潭──清初云南东川府的信仰空间交迭与景观再造黄菲卷第4期乡邦文献与民族革命——李根源辑刻滇籍明臣著作的现实关怀解扬卷第4期在共产中国发现历史——毛泽东时代中共农村革命史之西方研究述评陈耀煌卷第4期评城地孝,《长城と北京の朝政——明代内阁政治の展开と变容》尤淑君卷第4期评Li-lingHsiao,TheEternalPresentofthePast:Illustration,Theater,andReadingintheWanliPeriod,-陈冠辰卷第1期黄帝不能察其幼小──宋清之间小儿医的自我认同与社会定位张嘉凤卷第1期「便商」抑或「害商」──从中介贸易纠纷看乾隆至道光时期重庆的「官牙制」周琳卷第1期「穆姑娘」的关怀──「五四」启蒙思想中的新道德观研究段炼卷第1期大跃进前的粮食征购──以河南内乡县档案为基础的研究孙琦卷第1期中国近代史观的分歧──「赫德工程」衍生的讨论与争议张志云、范毅军卷第1期评解扬,《治政与事君──吕坤《实政录》及其经世思想研究》刘勇卷第2期天水放马滩秦墓(M14)出土的系虎及博局板画考述姜守诚卷第2期从和戎到拓边──北宋中期对外政策的转折方震华卷第2期美人相伴──明清文人的美色品赏与情艺生活的经营王鸿泰卷第2期卫生论述与柏林现代都市计划郭秀铃卷第2期评陈伟主编,《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一卷游逸飞卷第2期评李尚仁,《帝国的医师──万巴德与英国热带医学的创建》陈秀真卷第3期日治时期新竹地区招赘现象的历史人口学分析庄英章、张孟珠、杨文山卷第3期殖民政权对台湾民间自主性的放任与收编--以日治初期断发运动为例许时嘉卷第3期殖民地的产业治理与摸索──明治末年台湾的官营日本人渔业移民林玉茹卷第3期日本殖民统治下台湾地方青年教师的「发达之路」及其限制──以张式谷的轨迹为中心许佩贤卷第3期近二十多年西周青铜礼器与金文研究之课题与检讨许雅惠卷第4期「旧俗」与「新风」──试论宋代巫觋信仰的特色林富士卷第4期儒家子,道者师──金元之际全真教团中的入道士人王锦萍卷第4期名胜志或旅游书──明《西湖游览志》的出版历程与杭州旅游文化马孟晶卷第4期海登?怀特对于克罗齐评价的转变陈信治卷第4期评皮国立,《「气」与「细菌」的近代中国医疗史——外感热病的知识转型与日常生活》高恺谦卷第4期评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韩承桦卷第1期情志过极,非药可愈──试论金元明清的「以情胜情」疗法陈秀芬卷第1期宋儒杨时在明代从祀孔庙的历程及其时代意义洪国强卷第1期「文明」与「野蛮」──荷兰东印度公司对台湾原住民的认知与地理印象康培德卷第1期十四至十五世纪法兰西国王进城典礼陈秀凤卷第1期评杨瑞松,《病夫、黄祸与睡狮——「西方」视野的中国形象与近代中国国族论述想象》吴政玮卷第2期蕃部弃儿与河东公敌──仆固怀恩叛因新探王炳文卷第2期晋商在扬州──从袁耀的几件作品谈起马雅贞卷第2期十九世纪日本与中国政治思想之「共和」论述蓝弘岳卷第2期彼得?盖伊论美国的殖民清教史家张四德卷第2期评BeverlyBossler,Courtesans,Concubines,andtheCultofFemaleFidelity:GenderandSocialChangeinChina,-林欣仪卷第3期南宋士人的乡里师友与地方关怀——以孙应时为例黄宽重卷第3期秦汉的地方都官与地方行政唐俊峰卷第3期民国时期汉人对西藏妇女的情色化想象简金生卷第3期日本德川前期吴太伯论的思想史意义吴伟明卷第3期评WenkaiHe,PathstowardtheModernFiscalState:England,Japan,andChina宋丙涛卷第4期评ClaudeQuetel,HistoryofSyphilis,translatedbyJudithBraddockandBrianPike,translationofLemaldeNaples:histoiredelasyphilis林佳卷第4期论西北汉简文书与现实的差距及其意义高震寰卷第4期从《册府元龟》论北宋初期类书式历史书写操作的典范意义宋家复卷第4期抗战时期国军在山西战场的抢粮战刘熙明卷第4期抗战时期沦陷区的城市生活──以苏州菜馆业的兴衰为例巫仁恕卷第1期医与文,仕与隐──明初吴中医者之形象与社会网络刘小朦卷第1期女性「名」分与清初传记书写论辩衣若兰卷第1期北方地区的共产革命,-──一个组织史的考察陈耀煌卷第1期第四世纪叙利亚基督宗教的独身修行崔国瑜卷第1期评皮庆生,《宋代民众祠神信仰研究》许凯翔卷第2期国民政府的边疆代理人──格桑泽仁的角色扮演与政治行动赵峥卷第2期十六、十七世纪英格兰的服饰论述与国族认同林美香卷第2期法国大革命时期英法对于「世界公民」的认知冲突汪采烨卷第2期道教与性别──二十世纪中叶后欧美重要研究评述林欣仪卷第2期评JeffreyK.Wilson,TheGermanForest:Nature,Identity,andtheContestationofaNationalSymbol,-张家纶卷第3期情窦初开──明清士人的异性情缘与情色意识的发展王鸿泰卷第3期洋服、和服、台湾服──日治时期台湾多元的服装文化吴奇浩卷第3期中共政协「文史资料」工作的推展,-──以上海经验为中心林美莉卷第3期评王静,《中古都城建城传说与政治文化》李丹婕卷第3期评姜鹏,《北宋经筵与宋学的兴起》李长远卷第4期汉初楚国无郡论──战国秦汉郡县制个案研究之二游逸飞卷第4期明中叶广东禁毁淫祠寺观与寺田处理任建敏卷第4期何仙姑与七郎婆──广东何氏宗族的女性祖先崇拜与历史叙事廖小菁卷第4期单身非边缘──试析三十份中古晚期伦敦未婚女性遗嘱胡芷妡卷第4期当中国遇上耶稣──年之前民国基督徒知识分子的耶稣形象研究述评王志希卷第4期评JamesH.Sweet,Domingosálvares,AfricanHealing,andtheIntellectualHistoryoftheAtlanticWorld陈思仁卷第1期六、七世纪佛教的历史论述与隋朝意识形态傅扬卷第1期抗战时期上海的人口迁徙与住房危机孙慧敏卷第1期年代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与苗族的「天启末世」运动──以闹升天、闹搬家与闹皇帝事件为例胡其瑞卷第1期近代台湾基督徒的婚姻网络──以沪尾、五股坑教会信徒为例王政文卷第1期评PaulR.Katz,ReligioninChinaandItsModernFate谢世维卷第2期破冤气与回天意──济王争议与南宋后期政治(-)方震华卷第2期文人、和尚与皇帝──明清南京栖霞山的文化形塑与景观政治胡箫白卷第2期维新、经世与士人办报──以杭州《经世报》(-)为个案再论维新报刊史徐佳贵卷第2期根兹巴洛风景画研究的变迁及其意义──一个艺术史学史的考察谢佳娟卷第2期评山田美香,《日本植民地?占领下の少年犯罪──台湾を中心に》林政佑卷第2期评StephenBanks,InformalJusticeinEnglandandWales,-:TheCourtsofPopularOpinion韩 蕾卷第3期山乡政治与人群流动──十五至十八世纪滇西北的土官与灶户连瑞枝卷第3期与世相接──严智怡与天津博物院的诞生余慧君卷第3期从无知到有感──程砚秋与中国共产党余敏玲卷第3期-年金鸡纳与奎宁在台生命史——时空特征与意义转化顾雅文卷第3期评RuthMostern,“DividingtheRealminOrdertoGovern”:TheSpatialOrganizationoftheSongState,-CE吴挺志卷第3期评RachelLaudan,CuisineandEmpire:CookinginWorldHistory郭忠豪卷第4期〈欧阳氏谱图〉的流变与地方宗族的实体化贺喜卷第4期民国疫病与社会应对──年大流感在京、津与沪、绍之区域对比研究皮国立卷第4期近代佛教与政治之互动──以民国时期南京的佛教改革为例邵佳德卷第4期庚辛之际趋新士人的时局因应──偏于「言」的部分戴海斌卷第4期评ThomasAhnert,TheMoralCultureoftheScottishEnlightenment,-陈建元卷第1期明代鄱阳湖区渔课制度的建立及其演变——以《嘉靖二十一年都昌县渔米课册》为中心刘诗古卷第1期从王国到帝国——十七世纪传教士中国国体观的演变刘耿卷第1期行善于乐——十八世纪中叶伦敦扶幼院的艺文形象与英国慈善文化黄桂莹卷第1期评AntjeRichter,LetterWritingandEpistolaryCultureinEarlyMedievalChina黄文仪卷第2期法国大革命的道德反思──沃斯通克拉夫特的政治思想研究汪采烨卷第2期亨利八世的布道管控与舆论侦防李若庸卷第2期「王权剧场」──年法兰西王家丧礼仪式陈秀凤卷第2期大众组织与晚清地方政治──以年浙江温州神拳会事件为讨论中心罗士杰卷第3期《汉书.翼奉传》数术考论─以「时日」为中心刘增贵卷第3期梁陈之际建康的僧侣与寺院─以侯景之乱为中心的考察蔡宗宪卷第3期理学系谱与地方叙事─宋元士人对福建莆阳林光朝的书写张维玲卷第3期园林、行宫与皇权─乾隆宫廷刊印的皇苑图绘马雅贞卷第3期英文学界关于「跨国史」研究新趋势与跨国企业研究吴翎君卷第4期餐桌上的战争─日治末期台湾的食物配给、黑市与殖民地社会曾品沧卷第4期行医营生─小镇医师吴新荣的医业、实作与往诊许宏彬卷第4期医者葛应雷与元代医学发展─以葛应雷墓志铭为中心范家伟卷第4期变动的学术认同─论明儒蒋信的学术转变与思想趋向陈冠华卷第4期评川本芳昭,《东アジア古代における诸民族と国家》蔡长廷卷第4期评介黄旨彦,《公主政治─魏晋南北朝政治史的性别考察》江昱纬卷第1期从皇家灵囿到万生园─大清帝国的动物收藏与展示余慧君卷第1期头角「争茸」─-年代台湾的养鹿业与鹿茸消费曾龄仪卷第1期十八世纪法国沙龙女性作家社交网络和出版史研究─隆贝尔夫人、贵族与文人秦曼仪卷第1期断裂或延续─年代中国城市社会文化史的回顾与反思潘博成卷第1期评Tze-kiHon,TheAllureoftheNation:TheCulturalandHistoricalDebatesinLateQingandRepublicanChina.黄琬柔卷第1期评JeffreyM.Pilcher,Quevivanlostamales!:FoodandtheMakingofMexicanIdentity潘宗亿卷第2期中国隋唐五代时期的槟榔文化林富士卷第2期党争漩涡中的太学──以北宋哲宗朝太学的人事变动为中心作考察朱铭坚卷第2期文献层累与形象塑造──晚明首辅叶向高与天主教陈拓卷第2期依违于江湖与庙堂之间──明清之际保标行迹考陈熙远卷第2期评RebeccaDoran,TransgressiveTypologies:ConstructionsofGenderandPowerinEarlyTangChina朱先敏卷第3期放账铺的经营与近代华北农村金融—《人地纲目》解读刘秋根、张鹏卷第3期礼密臣的台湾历史书写及其影响之考察林欣宜卷第3期从勤奋到自立—霍加斯版画中的劳动者形象与工作伦理观黄桂莹卷第3期十九世纪初至二十世纪中德国史学里亚历山大大帝形象的转变陈致宏卷第3期评DorothyKo,TheSocialLifeofInkstones:ArtisansandScholarsinEarlyQingChina詹镇鹏卷第4期唐宋之际建州浦城的家族与社会吴修安卷第4期北宋晚期金石收藏的社会网络分析许雅惠卷第4期谁的富强之业─中、日、越三国参观者对于年河内博览会的观察与书写罗景文卷第4期绝经的历史研究─从「更年期」一词谈起李贞德卷第4期评葛兆光,《想象异域—读李朝朝鲜汉文燕行文献札记》孔令俐

数据来源:《新史学》杂志社网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yedana.com/qydzz/83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