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集体辟谣这7种传言骗了我们
精英健康圈(修、养、身、心) 晚吃姜等于吃砒霜、有伤不能吃“发物”、手脚冰凉是宫寒……这些“常识”你肯定都听说过。但你可能不知道,这些说法都是不可信的传言。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但诸多中医药传言的流传,不仅危害公众健康,也使中医药形象受到负面影响。 受访专家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医院原院长李乾构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医院原院长王莒生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医院妇科主任医师李丽芸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医院中西医结合科主任医师梁清华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湖南中医院主任药师刘绍贵 传言一:服中药不能吃绿豆 绿豆药食同源,有清热消暑、利水解毒的功效。大多数人认为,绿豆解药性,所以喝中药时不能吃绿豆。这种说法过于绝对了。 其实,服中药时能否吃绿豆,取决于所患疾病的寒热虚实,以及所服中药的药性。 从寒热虚实角度来看: 如果患有中暑、泌尿系统感染、便秘等热证实证,或因乌头、附子、半夏中毒,喝中药时吃绿豆可辅助治疗; 如果患有慢性胃肠炎、肢体关节冷痛、腹痛、腹泻、痛经等寒证虚证,服中药时吃绿豆会加重病情。 从中药药性来看: 在服用人参、肉桂、附子等温补类药物及桂枝、干姜、细辛等温经散寒类中药时,吃绿豆会降低药效; 在服用黄连、黄芩、黄柏、大青叶、板蓝根、牛黄、金银花、石膏等清热类中药时,吃绿豆反而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 传言二:晚吃姜等于吃砒霜 生姜是每家每户必备的调味品,在烹调鱼肉、鸡肉时放入姜丝,既去膻解腥,又醇香开胃。它更是治病的廉价中药,具有温胃止呕、散寒解表的功效。 “晚上吃姜等于吃砒霜”的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中国人的晚餐里向来少不了姜,生姜没有不合适吃的时间,只有不适合吃的人。 是否适合吃姜,总的原则是: 风寒病适宜,热性病不宜; 寒性体质适宜,热性体质不宜; 阴虚内热者(表现为口干舌燥、手足心热等)和热盛病人(表现为发烧、口苦、便秘),及痔疮患者忌服生姜,高血压患者也不适合多吃生姜。 两个常用的方子: 风寒感冒患者可用防风10克、荆芥10克、生姜15克,煎水毫升,分两次温服,卧床盖被至微微出汗,有助于痊愈。 产后血虚者不妨试试当归生姜羊肉汤,将生姜30克、当归15克、羊肉克,下锅加水煮,肉熟后加少许盐调味即可。 传言三:名贵药材有益身体 很多老年人常把冬虫夏草、阿胶、人参等名贵药材当做宝贝,身体不舒服就想吃一点,实际上,这是错误的。服用名贵中药的前提是“对症”,如果“不对症”就容易补偏。 比如,人参可补虚养气,火气偏旺的人吃了反而流鼻血。而且任何一种药物都有毒性,过量服用会有损健康。长期过量服用人参,可引起失眠、易激动、腹胀、食欲减退、神经衰弱、体温升高,甚至出血等不良反应。 其实,没必要追求名贵药材,有些药材价格便宜,功效却不比名贵药材差,如银耳和燕窝都能养颜,党参和人参都能健脾,前者比后者便宜得多。 建议在用名贵药材前,听从医生建议,选择合适的滋补品。药补的同时配合运动,调理好饮食和心态,才益于延年益寿。 传言四:男人一定要补肾 “十男九虚”等广告宣传,使不少中老年男性一旦感觉腰膝酸软,就认为自己是肾虚,从而乱服补肾药,这种做法实属可笑。 腰酸虽然是肾虚的表现,但也可能由腰肌劳损、胰腺炎或前列腺炎等导致。如果体内阴阳本处于平衡状态,乱吃补药会打破平衡,导致上火、嗓子干哑、大便干燥等副作用。 是否需要补肾最好听从医生建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食补胜于药补。 冬季是补肾最好的时节,肾阴虚者应多吃猪肉、鸭肉、黑豆、绿豆、冬瓜等;肾阳虚者要多吃羊肉、韭菜等,护好脚,睡好觉。 传言五:有伤不能吃“发物” 生活中流传着一种说法:有伤口不宜食用鸡蛋、鱼类、豆腐、韭菜等“发物”,否则会影响伤口愈合。这种说法并不准确。 人们常把“发物”特指易诱发某些疾病,或加重已发疾病的食物,但中医对“发物”尚缺乏系统、完整、准确的理论阐释。 通常情况下,发物也是食物,适量食用对大多数人不会产生副作用或引起不适。鸡蛋和鱼类等精蛋白类食物,还能促进伤口愈合。 伤口愈合主要和年龄、免疫力相关。一旦出现伤口,要遵医嘱,避免伤口进水和感染,多吃果蔬和肉、鱼、蛋等精蛋白类食物,促进伤口愈合。 传言六:手脚冰凉是宫寒 手脚冰凉是很多女性生活中的困扰,她们认为自己是宫寒患者,还焦虑是否影响生育,其实这种担心完全没有必要。 中医上的“宫寒”是指女性肾阳不足所表现出的一系列症状,包括月经周期紊乱、月经量少且有血块,甚至月经停闭不行等。手脚冰凉虽是宫寒的表现之一,但并非手脚冰凉就等于宫寒。 手脚冰凉也有可能是居住环境寒冷、嗜好寒凉食物等外部因素导致。 真正宫寒的人比一般人更怕冷,不仅手脚凉,全身都凉。手脚冰凉的人要注意保暖,少穿露脐装,适度运动,同时避免吃生冷食物,适当多吃韭菜、核桃、枣等温阳食物。 传言七:中药久放药效好 囤积中药是一些老人的习惯,他们认为,党参、当归、川贝、金银花等药材较为干燥,久放药效更好;阿胶、人参、灵芝等比较名贵,囤一些会有升值空间。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多数动植物类中药在日光、空气、温度、湿度等因素影响下,会发生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有些药还会生霉、被虫蛀,更加速其质量变化,影响疗效。 任何药材都有保质期,在18~20℃的阴凉条件下,一般可放置半年至一年,最多2年。 一些常见中药的保质期: 枸杞子和冬虫夏草在冷藏条件下可保存1年; 灵芝和藏红花密封冷藏可放2年,人参不超过2年,且均要防虫蛀; 陈皮、半夏、枳壳、麻黄、狼毒、吴茱萸等在传统用药经验中虽有“六陈”之说,但也不能储存太久; 石膏、白矾、代赭石等矿物类药,及龙骨等化石类药的储存以5~7年为宜,且不要长时间露天存放。 人民日报:全球把看病当买卖的,只有中国患者了 病治好了,医生就是天使; 病治不好,医生就是魔鬼。 世界上很多东西都可以交易,唯独生命除外。 在我国,医患关系已经异化为消费关系。如果把看病当成商业交易,是对生命的亵渎,也是对医生的侮辱。 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暴力冲突呈井喷式爆发,医生执业环境持续恶化。很多人整日提心吊胆,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当一位又一位的医生相继被害,所有医务人员的心都在流血。 医院里,笔者看到过一张标题为“零容忍”的告示:“我们希望员工感到价值和尊严。即便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们仍会为你尽最大努力。所以,请用体面和尊重的方式对待他们。对员工使用暴力是不被容忍的。我们不希望员工遭受任何形式的语言侮辱、威胁和袭击。” 这种对暴力行为零容忍的态度,反映了英国对医务人员的尊重和爱护。 其实,考量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只需要看两点: 第一看他们如何对待妇女和儿童, 第二看他们如何对待教师和医生。 教师和医生都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教师是灵魂的工程师,医生是生命的保护神。如果教师和医生都没有尊严,这个国家就算不上一个文明国家。 事实上,无论在任何国家,医生都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人们之所以尊重医生,是因为生命至高无上。没有医生,就没有生命的延续;尊重医生,就是尊重生命。 眼下,我国医患暴力冲突频发,很大程度上源于医患关系的异化。在医院里,常常听到患者这样对医生说:“花多少钱都行,只要能把病治好了”、“我们可是花了钱的,如果孩子有个三长两短,我跟你没完”。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医患关系已经异化为消费关系。 很多患者认为,到医院花钱看病,属于消费行为。患者就是消费者,医生治不好病,必须赔钱偿命。这样的观点看似有道理,其实很荒唐。因为世界上很多东西都可以交易,唯独生命除外。花钱可以买来任何商品,但买不来生命和健康。如果把看病当成商业交易,是对生命的亵渎,也是对医生的侮辱。 医患暴力冲突事件增加,还与人们对医学的误读有关。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人类的寿命不断延长。于是,很多人对医学产生了一种幻觉,认为医学无所不能,人类已经具备了跟自然规律抗争的能力。只要拥有了最先进的技术,就可以让人起死回生。于是,科学技术被推上了神坛,医学朝着错误的方向高歌猛进。 一方面,医生陷入了技术崇拜,盲目追求高端医疗,导致医疗费用不断飙升;另一方面,患者过度相信医学神话,不惜代价地寻找新特贵药,误以为只要肯花钱就能治好病。结果,很多人对医学的期望值过高,忘记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一旦发生医疗意外,医患之间立刻就会由“同路人”变成“陌路人”。病治好了,医生就是天使;病治不好,医生就是魔鬼。可见,基于技术崇拜的医患关系,是脆弱不堪的。 美国医生特鲁多的墓碑上有一句名言:“有时是治愈,常常是安慰,总是去帮助”。这说明,医学的最大价值不是治愈疾病,而是安慰和帮助病人。医学不是技术的产物,而是情感的产物;行医不是一种交易,而是一种使命。因此,只有让医学走出商业交易和技术崇拜的误区,医患关系才能回归本位。 医生被称为“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一个不懂得尊重并感恩医生劳动的患者,是不会懂得生命的尊严和价值的。医患之间,彼此尊重,才能共赢。 来源:人民日报 点击更多 ?第19届北大清华名校暑期青少年领袖营?青少年科学科普考察探索营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yedana.com/qydcd/443.html
- 上一篇文章: 对症下药常见疾病的常用药物
- 下一篇文章: 福利福利天马药业又出新产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