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团队张嵚

字数:,阅读时间:约6分钟

历史提问

古代皇帝吃饭都有一个太监试菜,万一是慢性毒药呢?

答:古装剧里的“宫廷生活”桥段里,常见的一个场景就是“太监试菜”,只要帝王“到了饭点”,一盘盘珍馐美味摆到面前。皇帝动筷子前,必然有一个太监勇敢拿起汤勺,先试吃一两口,确认菜肴无毒后,皇帝才可放心享用。这奇特一幕,还被网友改编成许多“恶搞视频”,笑喷多少观众。

那么问题来了,倘若下毒者棋高一着,下得是当时不会发作,数日后才会毒发的慢性毒药,从“试菜太监”到“皇上”,岂不全要先后凉凉?

要说这“下慢性毒药”这事儿,在古装剧里也有熟悉操作。比如某部“央视古典名著改编剧”里,男主人公就得到了皇帝御赐的毒酒,但男主人公的兄弟怕酒有毒,抢先试喝了一杯,喝后却安然无恙。众兄弟这才放心畅饮,谁知几天过后各个头晕目眩,这才明白“毒酒”里是慢性毒药。可怜这一群好汉千防万防,还是这样毒发身亡。倘若这类似的“慢性毒药”,也冲着皇帝的“御膳”来一下子呢?

其实,中国古代历史上,“被毒杀”的皇帝也从来不少。但他们要么如汉质帝、汉少帝、北周明帝、李后主那样,或沦为傀儡或亡国,在“失去反抗能力”的情况下被人毒杀。要么如唐中宗那样,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身边最亲密的人毒杀。至于想把毒药直接下到皇帝的饭桌上?放在古代历史里,这事儿的概率接近于零。

为啥这样难?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古代皇帝“防下毒”,可不止靠“太监试菜”。就以明清年间来说,一道道“御膳”在端上餐桌后,都要先用银牌来试验,如果菜肴里掺有毒药,别管急性的还是慢性的,大多数时候都能现形,导致银牌变黑。验过之后才由太监尝菜。而且每道菜的厨师甚至役夫,都要在膳单上登记,只要菜肴出了毛病,就照着名单抓人,任谁都别想跑。

而且在古代宫廷里,“伺候皇帝吃饭”也不是“几个尝菜太监厨子”的事儿,相反要建立无比庞大的机构。比如隋唐年间时,就建立了专门伺候皇帝饮食的“殿中省尚食局”,里面各类“工作人员”有两千四百多人。明代的“御膳”,更是由司礼监掌印太监或东厂太监轮流办理,还有专门负责食物检验的“司药”,清代负责皇帝饮食的“御茶膳房”,不但有一层层严密级别,更有四千多名太监,一层层严格检查。

在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种巧妙的毒药,想要突破这层层检验,送到皇帝的筷子前,都是几无可能。

而且退一万步说,就算有哪种毒药,能够奇迹般闯关成功,堂而皇之摆到皇帝餐桌上,皇帝吃到毒药的几率,依然几乎为零。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皇帝们的每顿饭,大多数情况下都太“奢华”。就以清代皇帝为例,每天的膳食包括“盘肉二十二斤,汤肉五斤,猪油一斤,羊二斤,鸡五只……”乾隆等人每天的菜单更直观,每天的早餐就有二十一盘菜。这么多菜品,皇帝就算是饿死鬼托生的,也是妥妥吃不完,顶多夹上几筷子。绝大多数菜肴,就算经过了检验,也不过是在餐桌上摆摆样子。末代皇帝溥仪就曾回忆,他日常吃的,只是太妃派人做的菜肴,餐桌上的其他菜肴,基本都是看几眼,碰都不会碰。

以这个意义说,古代皇帝的每一顿饭,都是惊人的浪费。只看皇帝的吃相,就知啥叫“骄奢淫逸的封建统治者”。而“太监尝菜”这份工作,看上去十分危险,其实也真是个“美差”。

不过,虽说古代伺候皇帝吃饭的太监们,“中毒”的可能性极小,但他们“放毒”的本事,却是一代更比一代强——放腐败之毒。

虽然古代的皇帝们,吃饭未必吃多少,但每顿饭的花费,都堪称是天文数字。这巨额的花费,也就给太监们提供了捞油水的机会。只要皇帝“吃不死”,他们就有大好的发财良机,稍微动一动手脚,财源就滚滚而来。

以明朝为例,明初时宫廷饮食只需12万两白银,发展到明朝中叶时,就暴涨到36万两白银。而虚报、挪用皇帝的伙食费,也成了大家心知肚明的风气。关键是花这么多钱,皇帝还未必能吃好,皇帝日常膳食“悉下料,无堪御者”,经常被太监们以次充好,虽说“不会中毒”,却也是常吃次品。明末崇祯皇帝在位时,一次想吃米糖,御厨说要用八两银子,结果崇祯派人去世面采购,3钱银子就买回一堆。吃口米糖,不留神就被坑。

看过太监们这类狡猾的操作,也就能明白,为什么不久后李自成攻陷北京,从崇祯上吊后的皇宫里没抄出几个钱,反而从几个大太监家里,抄出了一堆堆金山银山。这其中的好多钱,坑的都是明朝皇帝的“饭钱”。

到了清朝中后期,类似的情况,也是越演越烈。光绪皇帝每天吃的鸡蛋,每个都要三十四两白银,闹得光绪长期以为鸡蛋很金贵。而负责皇帝吃喝的内务府,也是一代代发财,晚清几位负责皇帝太后吃喝的太监,“年收入”都在百万两白银以上。清朝亡国后,慈禧的心腹太监小德张曾控诉说,慈禧每天的开支4万两白银,半个月开支就能买下日本王牌战舰吉野号,其实这巨额花费,大多数都被小德张为代表的太监们“吃”了。

可以说,一个王朝越腐败,这帮人就“吃”得越欢,而他们“吃”到最后的结果,无论在明在清,都是活活“吃”死一个王朝。“腐败之毒”的破坏力,远远大于任何一种“慢性剧毒”。

我想要的未来,是看得到安全感

从小喜欢看书,漫画、小说、杂志、名著……无所不看,曲折的故事情节、有趣的人物形象,的确能满足一个小朋友无边无际的想象力。是的,我暂且把十岁之前的“阅读”称作“看书”,它不能算是真正的“阅读”。“爱书如命”的我,力求把每一本看过的书完好无损地保存,谁动了跟谁急,拒绝共享。这是一种完美主义情结,因此,小时候的我就是想不明白为什么有的人总能把书翻破,还喜欢在上面勾勾画画,简直就是暴殄天物!浑浑噩噩的,我就已加入了“高考大军”,每日都在纠结如何能拿更多分。作文,便成了我最头痛的问题。终于,在老师的“威逼利诱”下,我半强迫性地开始了“做阅读笔记”之旅。所读的书也从色彩缤纷的小说变为严肃文学和作文素材。强迫总是让人痛苦的,每日课业繁重,没时间阅读,更没时间写写画画。不过,青春期里懵懵懂懂的少男少女,大脑处在飞速发育的状态。发育的结果,便是在大脑中形成一套独立完整的思辨体系。而有了思辨性的结果就是,在阅读时,文字不再是平面的,它变立体了。既而阅读的激情会被点燃,你会在看到某一个词、一句话、一篇文章后开始浮想联翩,开始思考,开始质疑,以逐步达到认可。无论是文学性的文字还是理论性的叙述,都能打开你的思维,引导你进入一个更深微的世界,让你去判断,去吸收,去将自己的观点融入其中。那么这时,你便获取了初步的阅读技能。尽管不是专业作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yedana.com/qydcd/8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