遮断行人西去道,

轻躯愿化车前草。

我从兴园路上过,在步行道上边,看到两株车前草。

车前草从步行道的透水砖的缝隙里,顽强地钻出,又经受三伏天酷热的暴晒,以及行人不知道多少次的蹂踩,依然吐着新绿,毫不退缩。

真是勇敢的小家伙。

我突然明白,它的名字为什么叫“车前草”了。

小小的身躯,看似柔弱的生命,就敢“当道”“车前”,这是成了精、有了魂魄的灵物。

壹丨

其实在春秋时期,就有了车前草的身影。

在《诗经·国风·周南·芣苢》中,人们这样唱道:

采采芣苡,薄言采之。

采采芣苡,薄言有之。

采采芣苡,薄言掇之。

采采芣苡,薄言捋之。

采采芣苡,薄言袺之。

采采芣苡,薄言襭之。

描写的是一群女子相互招呼着,到野外去采摘“芣苢”的欢乐场景。

全诗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在变换,却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快乐的画面:

在轻风柔和、阳光灿烂的日子里,结伴出行的农家妇女,在田野里采摘“芣苢”。

她们一边采一边唱,歌声中,采摘的“芣苢”越来越多,直至满载而归。

贰丨

这种叫芣苢(fǒuyǐ)的植物,就是我们现在叫的车前草。

因为常成群生长在牛马迹中,所以叫做“车前”或“牛遗”;在路上或路边的开阔处,也经常见,因此也叫“当道”。

农妇们采这么多的“芣苢”干什么呢?

吃,当蔬菜吃。车前草的幼苗可食。

四五月间采幼嫩苗,沸水轻煮后,凉拌、蘸酱、炒食、做馅、做汤或和面蒸食。

在青黄不接的时候,车前草可以救荒。

明代早期的一部植物图谱《救荒本草》说:

“车前子,春初生苗,叶布地如匙面,累年者,长及尺馀。”

《周南》里面的描绘的,应该就是春天农妇采摘幼苗的场景。

车前草的叶,也是家畜的好饲料。既可生喂又可发酵用,也可秋制青叶晒干制成草粉,饲喂鸡、兔等。

叁丨

车前草的叶子呈椭圆形,紧贴着地面生长,看起来像一片片的招风耳,又大又笨。

可就是这么一种并不出众的植物,它却是个把数学天赋发挥到极致的天才。

为了获得最好的采风和光照,它上下层中相邻的两片叶子之间约成.5°角。

这样的黄金分割角,在自然界虽不是独一无二,可也体现了它善于利用一切可利用资源的生存智慧。

对于小孩子来说,更喜欢车前草的茎。

它和牛筋草一起被称为官司草,即把两根车前草茎或者牛筋草对折交叉互拉,比赛输赢,谁的草先断掉谁就输。

车前草的茎远比牛筋草结实。

三到五根牛筋草,合在一起才能对抗车前草。

比赛久了,孩子们便想出了许多取巧的法子。

比如把牛筋草的结扣处揉一揉,挤出一些水分,或者直接用牙齿轻咬,以此增强牛筋草的韧性。

肆丨

车前草最大的用处,还在于药用。

它味甘,性寒。具有利尿、清热、明目、祛痰的功效。主治小便不通、尿血、黄疸、水肿、热痢、泄泻等。

相传汉将军马武,率军征服武陵的羌人,由于地形生疏打了败仗,被围困在一个荒无人烟的地方。

时值盛夏,又遇天旱无雨,军士和战马都因缺水而得了“尿血症”。

一个名叫张勇的马夫,偶然发现有三匹患尿血的马不治而愈,感到奇怪,寻根追源,只见地面上一片象牛耳形的野草被马吃光。

为证实其效果,他又亲自试服,亦效。于是报告马武。

马将军大喜,当即命令全军吃此草,服后果然治愈了尿血症。

伍丨

北宋皇祐五年,江西吉安县永和一带,当地人因受盛暑湿热,泄泻不止,脸色腊黄。

很多医术高明的大夫都束手无策。

无奈,只有到乡下去寻找偏方,适逢一位土郎中献上一束草药,没想到一剂服下,泄泻即止。再服一剂,疾病痊愈。

土郎中的草药,就是车前草。

中国有太多这样的土郎中传奇故事。

我小时候在老家学采药,采的最多的,就是车前草和六角英。

我的老家到处都是石头。夏天,贪玩的小孩常常会坐在热石板上,到了晚上,尿不出来,涨得哭。

他的家人就到我家要了一大把车前草,熬出黄亮的汤水,汤水里还卧着两个鸡蛋。

吃了两个鸡蛋,再狠狠灌进去两大碗车前草水,问题就解决了。

那时候,觉得车前草简直就是神药。

但大部分时间,我的乡人将车前草看成一味解暑凉茶。除了利尿,车前草还有清热、明目、祛痰的功效。

而六角英内服解毒、清热、积散结,对湿热泻痢有奇效。外用退肿拔毒。

六角英晒干了,也经常被用来做凉茶。

陆丨

我经常想,我们人类应该时时感恩这些默默无闻的植物。比如这车前草。

只要给它些许的泥土立足,些许的雨水滋养,些许的阳光普照,就会铺展开生命的顽强。

它们一直匍匐在尘埃里,任车碾轧任人踩踏。

一旦人类需要它,便挺身而出,救荒,救命。

车前草,它的内心里,一定充盈着无私的大美,才能做到如此的恬淡与安然。

(图片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yedana.com/qydxw/96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