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俑,瓮棺葬helliphell
即将到来的周日 是个很重要的日子——母亲节。 小伙伴们千万不要忘记啊! 在诗词中,母爱深挚不朽: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我们从小吟诵的那首《游子吟》,将母爱的平凡和伟大展现得淋漓尽致,每每再度读起,依旧字字直击心灵,让人感慨万千~ 在影片中,母爱催人泪下: 今年,那一部在中国影史屡创奇迹的电影《你好,李焕英》,让无数人为之动容的,就是其中感人至深的母爱。 (点击回顾??文物里的“李焕英”,致敬了不起的母爱!) 在文物中又何尝不是呢! 让我们别错过每一个 称颂母爱的特别时刻, 趁着母亲节到来之际, 小编就带大家去发现 文物中深藏的母爱! MothersDay 哺乳俑:神圣的母爱 我们知道,“俑”是我国古代丧葬中最为普遍的随葬明器。古人崇尚“事死如事生”,他们的随葬陶俑,刻画忠于现实,形象栩栩如生,为今天的我们生动展现了古人生活中各式各样的角色,比如庖厨俑、执镜俑、说唱俑等等。 令人动容的是,形形色色的陶俑中,古人专门刻画了女性哺乳的形象——哺乳俑。 比如这件东汉时期的哺乳俑,屈膝端坐,敞开衣襟,右手持瓢哺喂,满面幸福的笑容,将母亲慈爱的形象展现得淋漓尽致。 东汉陶哺乳持瓢俑成都博物馆藏 再比如这件哺乳俑,高梳发髻,身穿广袖长衣。左手将婴儿斜抱于怀中,右手托乳喂奶。人物面庞虽已模糊,但仍依稀可见浮现在母亲脸上的幸福笑容。 东汉陶哺乳女俑故宫博物院藏 瓮棺葬:原始的母爱 瓮棺葬是我国古代埋葬婴幼儿尸骨的一种葬俗。“瓮棺”是指埋葬夭折婴幼儿的葬具,因为是用陶瓮等陶器组成,所以叫做“瓮棺”。 古人对死去的亲人,都会按照特有的习俗,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地点进行埋葬。对于不幸夭折的小孩,一般是用瓮棺装殓遗体,埋葬在居住区内房屋的附近。对这一葬俗,郭沫若先生在访半坡遗址后有诗一首,提到:“墓集居址旁,仿佛犹在怀”“可知爱子心,万劫永不灰”。将孩子埋在住所的附近,可以方便母亲常常照拂,这是母爱的一种体现。 这种解释或许有一定的道理,毕竟在原始社会,婴幼儿的成活率并不高,母亲只能以这种直白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爱意。 母亲通过艰辛的十月怀胎,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哺育我们长大。不管你身在何方,母亲总是在牵挂着你……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明沈周寿陆母八十山水图轴(局部)天津博物馆藏 母爱无疆,感恩不尽。希望通过这些文物中蕴藏的情感,让大家感受到母爱的深沉隽永。更重要的是,趁此节日,记得对妈妈送上真挚的感谢和祝福~ 中国传统文化里,母亲称为“萱堂”,“萱”代表可以使人忘忧的萱草花,又叫忘忧草。预祝在即将到来的母亲节,每一位母亲都幸福无忧! ▼图文来源于文中各博物馆官微、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yedana.com/qydzz/8011.html
- 上一篇文章: 热河哺乳形新物种现身
- 下一篇文章: 哺乳母猪奶水不足的判断与解决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