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生肖药物趣谈之二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费用要多少钱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5214886.html兔药趣谈 农历的卯年,即兔年。兔子不仅乖巧伶俐,温顺和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而且其全身均可入药。有趣的是,一些植物类中草药,虽与兔无关,却以“兔”命名,这大概因为兔子受人喜爱,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吧!在此介绍几种以“兔”字开头的中药。 兔肉,为兔科动物的肉。性味甘、凉、入肝、大肠经,能补中益气、凉血解毒,适应于消渴羸瘦、胃热呕吐、便血等症。《本草纲目》载:“凉血,解热毒,利大肠。” 兔血,为兔科动物的血。性味咸、寒。《本草纲目》载:“凉血、活血,解胎中热毒,催生易产。” 兔肝,为兔科动物的肝。性味苦、寒,能补肝,明目,适用于肝虚眩晕、目暗昏糊等症。《日华子本草》载:“明目补劳,治头旋眼痛。” 兔骨,为兔科动物的骨。性味甘、平,适用于消渴、头昏眩晕、疥疮等症。《本草纲目》载:“煮汁服,止霍乱吐利。” 兔头骨,为兔科动物的头骨。性味甘、平,适用于头痛眩晕、消渴、难产、恶露不下、小儿痢等症。《本草拾遗》载:“生产难,烧灰末酒下。” 兔脑,为兔科动物的脑。适用于胎产不利、冻疮、火伤、皮肤皲裂等症。《圣惠方》载:“手足皲裂成疮,生涂之良。” 野兔屎,学名望月砂。可退翳明目,杀虫解毒。治目翳、痔疮下血,小儿痘疹、疳积。 兔胎,为滋补营养剂。适用于肺结核、支气管炎等慢性病及身体虚弱的患者食用。 兔儿风,为菊科植物光叶兔儿风的全草。性味甘、寒,能养阴清肺,适用于肺痨咳嗽、吐血等症。 兔耳伞,为菊科植物兔耳伞的根或全草。性味苦、温,能祛风除温、解毒活血、消肿止痛,适用于风湿麻木、关节疼痛、痈疽疮肿、跌打损伤等症。《陕西中草药》载:“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治风湿麻木、风湿性关节炎、腰腿疼、骨折、月经不调、痛经。” 兔子毛,为菊科植物西伯利亚艾菊的全草。性味苦、凉,能清热解毒、凉血,适用于传染病高热、疔疮拥肿、血淤刺痛等症。兔耳草,为兰科植物龙头兰的块根。性味甘、温,能温肾壮阳,适用于肾虚腰痛、阳痿、遗精等症。 龙药趣谈农历辰年即龙年,龙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至高无比,是权力的标志,希望的象征,因而在许多中药中都冠以“龙”字,以示雍容华贵,不同寻常,现介绍如下。龙齿,出自《神经本草经》,为古代大形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牙齿化石,主产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性味涩、凉,入心、肝经,有镇静安神、清热除烦之功,适用于惊痛、癫狂、心悸、失眠、烦热不安等。煎服:9~15克,打碎,先煎。 龙骨,别名花龙骨,出自《神农本草经》,为古代大型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牙齿化石,主产河南、河北、山西、内蒙古、陕西、山东、湖北、四川、云南、广西、青海等地,性味甘、涩、平,入心、肝、肾经,有平肝潜阳、镇静安神、固涩止遗之功,适用于惊痫、头昏目眩、心悸失眠、遗精、泄泻、虚汗、崩漏、带下等。煎服:15~30克,先煎。一般镇静多生用,固涩多煅用。外用生肌敛疮,研末掺,治溃疡久不收口。 龙胆草,又名龙胆、胆草,出自《神农本草经》,为龙胆科植物龙胆、东北龙胆或三花龙胆的根及根茎,主产东北、江苏、浙江等地,性味苦、寒,入肝、胆经,有清热燥湿、清肝泻火之功,适用于头痛目赤、咽喉及耳内疼痛、黄疸、胁痛、小儿惊痫、尿路感染、睾丸肿痛、阴部湿痒等。煎服:3~9克。龙葵,又名苦葵,天茄子,出自《药性论》,为茄科植物龙葵的全草,全国各地均有分布。性味苦、寒,有小毒,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抗癌止痛之功,治痈肿疗疮、丹毒、天疱疮、跌打损伤等,捣烂外敷;治皮肤湿疹、瘙痒、水煎服或外洗;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慢性支气管炎、小便不利、水肿、淋浊、白带,癌症等,水煎服,15~30克。 龙葵根、出自《本草图经》,为龙葵的根,性味苦、微甘、寒,有清热利湿、散血消肿之功,适用于痢疾、淋浊、白带等龟水煎服,9~15克。捣敷外用治痈肿疮毒,跌打损伤。 龙眼肉,又名桂圆肉,出自《开宝剪定本草》,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假种皮,主产江西、福建、广东、台湾、四川等地,性味甘、温,入心、脾经,有补心安神、养血健脾之功,适用于健忘失眠、心悸、气血不足、体力虚弱等。煎服,6~15克。龙眼核,出自《滇南本亢图说》,为龙眼的种子,性味涩、平,入肝、脾经,有止血定痛、理气散瘿之功,适用于疝气、瘦病。煎服,3~9克。外用研末调敷,治创伤出血;油调涂,治烫伤、癣疮。 龙眼根,又名升麻,绿升麻,出自《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植物升麻、或兴安升麻、大三叶升麻的根茎,主产陕西、四川、辽宁、黑龙江、吉林、河北等地,性味甘、辛、微苦、凉,入肺、脾、胃经,有透疹、升提、解毒之功,适用于麻疹透发不畅、热病身发斑疹、久泻、久痢、脱肛、子宫脱垂、胃火牙痛、齿龈腐臭、口舌生疮、咽喉肿剂等。水煎服,3~9克。 龙衣,即蛇蜕,又名蛇衣、蛇退,蛇皮,出自《神农本草经》,为游蛇科动物黑眉锦蛇或锦蛇等多种蛇类蜕下的干燥皮膜,主产江西、广西、浙江、四川、江苏、福建、安徽、陕西、云南等地,性味甘、咸、平,有毒,入肝经,有祛风定惊、解毒退翳之功,适用于惊风、抽搐、癫痫、咽喉肿痛、皮肤瘙痒、角膜云翳等。水煎服,1.5~4.5克;研末服,0.9~1.5克。孕妇忌服。 天龙,即壁虎,又名守宫,出自《本草纲目》,为壁虎科动物无蹼壁虎或其他多种壁虎的干燥全体,我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出产。性味咸、寒,有小毒,有祛风定惊、散结解毒之功,适用于中风瘫痪、风痰惊痫、癫痫、破伤风、风湿性关节炎、瘰疬、癌肿等。煎服,1.5~4.5克;研末吞,每次0.9~1.5克。 地龙,即蚯蚓,出自《本草图经》,为无脊椎动物参环毛蚓的干燥全体,主产广东、广西等地,性味咸、寒,入肝、脾、肺经,有清热镇惊、通络利尿、平喘降压之功,适用于高热烦躁、惊风抽搐、慢性支气管炎、哮喘、关节肿痛、半身不遂、小便不利、高血压病等。煎服,4.5~9克;研末服,1.5~3克。 此外,还有龙舌草(卤地菊)、龙虎草(大戟)、龙鳞草(排钱草)、龙爪草头(石蒜)、龙芽败酱(败酱草)等,不一一赘叙。 蛇药趣谈农历己年即蛇年,蛇在中因人民的心目中与“龙”同样受到国人的尊重,现介绍几则以蛇命名的中草药。蛇床子,出自《本草纲目》,为伞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蛇床子的果实,我国各地均产。中医认为,蛇床子性味辛、苦、温,入肾、肝经,有温肾壮阳、燥湿杀虫之功,适用于肾虚阳痿、腰膝酸软、尿频、宫寒不孕及白带阴痒、疮癣瘙痒等。乌蛇肉,出自《开宝本草》,为蛇科动物乌梢蛇的肉。中医认为,木品性味甘、温,入肝、肾经,有祛风除湿之功,适用于中风、口眼歪料、半身不遂等。 白花蛇,出自《本草纲目》,又名勒蕲蛇、酒蕲蛇、大白花蛇,为蝮蛇科动物尖吻蝮(五步蛇)去除内脏的干燥全体。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咸、温,有毒,入肝经,有祛风通络、定惊止搐之功,适用于风湿痹痛、小儿急慢惊风等。 蛇舌草,又名白花蛇舌草,为首草科—年生木本植物的全草。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凉、淡,入脾、大肠经,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之功,适用于肠痈、肺炎、茵痢、肠炎等。 蛇蜕,又名蛇退,为游蛇科动物黑眉锦蛇、锦蛇、乌梢蛇、赤链蛇等多种蛇蜕下的皮膜。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咸、平,归肝、脾经,有祛风定惊、退翳消肿、杀虫止痛之功,适用于小儿惊痫、喉风口疮、木舌重舌、目翳内障、疔疮、痈肿、瘰疬、腮腺炎、痔漏、疥癣。 蛇头王,又名一枝黄花、黄花草,为菊科植物—枝黄花的全草。中医认为,本品性味微苦、平,有疏风消热、利咽消肿之功,适用于感冒、急性咽喉炎、扁桃体炎、疮疖肿毒等。 蛇莓,出自《全国中草药汇编》,又名蛇泡草、蛇盘草、蛇果草,为蔷薇科蛇莓属植物蛇毒的全草。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酸,寒,有小毒。有清热解毒、散淤消肿之功,适用于感音发热、咳嗽、小儿高热惊风、咽喉肿痛、白喉、黄疸型肝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月经过多、腮腺炎、毒蛇咬伤、眼结膜炎、疔疮肿毒、带状疤疹、湿疹等。 乌蛇膏,出自《本草纲目》,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的脂肪。中医认为,本品性味辛、咸、平,入肾经,有补肾聪耳之功,适用于耳聋、耳鸣等。 蛇胆草,出自《新华本草纲要》,为罗摩科植物蛇胆草的根。中医认为,本品性味甘、平,入肺经。有润肺止咳之功,适用于各种咳嗽。蛇舌兰,出自《中国高等植物图鉴》,为双子叶植物药兰科植物蛇舌兰的全草。中医认为,本品性味辛、温,入肝、肾经。有散淤消肿之功,适用于跌打损伤等。 此外还有蛇胆、蛇卵、蛇迷草、蛇尾草、蛇舌兰、蛇目菊、蛇瓜等。 资料整理/郝嘉平编辑/涵卿 将您的阅读需求传递给我们吧,来投票一下吧~ 给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yedana.com/qydpz/5924.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日学习一味中药马鞭草
- 下一篇文章: 李可我一生学做中医55年,闯过五大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