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医院在哪里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部分来源:末那大叔(ID:monadashu77)

前两天,一篇题为《百亿保健帝国权健,和它阴影下的中国家庭》的文章在朋友圈刷屏了。

这篇长文讲到,一位农民父亲为了救患有恶性肿瘤的女儿周洋,医院的治疗,让她吃了两个月权健集团的抗癌产品,导致本已开始好转的病情出现复发,最终不幸离世。

文中还提到,除了周洋,“权健”的受害者还有很多人。这些年因火疗导致烧伤的案例就有数十起,而权健旗下的明星产品“骨正基鞋垫”“负离子磁卫生巾”等,早在年就被央视曝光过等涉嫌虚假宣传....

还好监管部门反应没有让人失望,昨天天津市已经成立了调查组进驻权健集团进行调查。希望最终能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结果吧!

01

其实早在一年前,人民日报就曾刊登题目为《目前中国所有保健品都是骗人的,没有例外!》的文章,来提醒消费者警惕近些年市场上出现的众多不良商家利用保健品来诈骗老人的案件。

文中十分坚决的肯定:

保健品为什么一定是骗人的保健品?

他们要是不骗人,

都对不起这么轻松优越的行骗环境。

老年人会面临的三大最常见的受骗形式:

理财、保健品和电信诈骗

前段时间,

一名60岁老人在海边自杀,

留下的遗嘱中就称被保健品“坑惨”了。

参加养生保健讲座的老年人。年8月25日,江苏南京(视觉中国)

为什么国产的保健品总是会

和虚假营销扯上关系呢?

1、保健品注定要骗人

年起实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中对保健食品的定义是: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即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具有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的食品。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

保健品最终的划分范围仍然是食品。

但在宣传上,

保健品却可以进行功能性宣传。

虽然仅仅是声称“具有功能”,

但“辅助降血脂功能”、

“辅助降血糖功能”等却给人以“疗效”的误导,

这成了中国保健品宣传中最常见的套路。

尽管在年2月出台的《保健食品注册审评审批工作细则》中规定,证明食品的保健功能,需要进行专家的评审。但专家的评审只是通过提交上的材料进行理论分析,《保健食品管理办法》所要求的保健食品认证需要“经必要的动物和/或人群功能试验,证明其具有明确、稳定的保健作用”则由第三方机构给出。

保健品到底有多少保健功能,

国家机构不必进行相关的验证,

就看保健品公司

能够把它们的效用“证明”得多么完美了。

2、保健品的钱都拿来打广告了

同样是维生素C,

在药店里买可能只要几块钱一盒,

而在保健品的专卖店要三四百元,

保健品的价格之高几乎是公认的事实。

厂商在宣传时会对保健品功能重新定义和吹捧:比如将松果体和褪黑素偷换概念成“脑XX体”和“脑X金”,或将某种草炒到上千元一克,直到被从“保健品”行业中除名。这些概念的炒作无疑为保健品的价格飙高添了一把火。

一老人投资保健品等项目被骗百余万。年3月9日,成都(视觉中国)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国内的保健品几乎都是从广告起家,

而非从产品起家。

许多国内保健品入市初期

都将广告投入设定在30%-60%之间。

资料显示,

保健品的成本只占零售价格的10%左右

从公司规模上看,

国内保健食品企业普遍投资小,

资金实力不足成为

绝大多数企业创新高科技产品乏力的根本原因,

加上高额的广告费用,

使得国内保健品企业只能生产低水平的重复产品,

而企业竞争就是靠打广告战和高密度铺销售网点。

80岁老太非要买保健品,三个女儿围堵。?年5月26日,西安(视觉中国)

高的广告投入和低水平的产品,

使得保健品价格和功用不匹配,

这也为保健品公司带来了巨额利润,

比如一些保健品公司的净利润一直都在40%以上。

3、营销方式说白了就是坑蒙拐骗

尽管价格常年处于虚高的水平,

但是保健品的销售额却也在不断增加。

而中国的人均保健品消费额

仍然远低于日美等发达国家,

这说明在保健品市场上,

中国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中国的保健品营销模式仍然以直销为主,

近几年来快速发展的电子商务

对保健品行业的影响至今没有显现。

按世界直销联盟的定义,直销指以面对面且非定点之方式,销售商品和服务。直销者绕过发给传统批发商或零售通路上架的方法,而是透过销售员的人脉从顾客接收订单,并从生产商那里直接出货到买家手中。

以人脉和口头推销建立起来的销售模式,

比传统的经销模式更注重广告的效果。

不同于电商“货比三家”的思维习惯,

直销顾客更容易被广告宣传和“情理”打动,

而非原本最影响决策的价格因素。

这也使得在直销过程中更容易出现虚假宣传和空头支票。

老人不堪推销保健品骚扰报警。?年12月1日,江苏南京(视觉中国)

国家在政策上给予了直销以“合法”的地位,

但在实际只给了极少数保健品企业“合法直销”的许可,

使得更多的保健品公司仍处在

实际上不被批准或不合法的经营模式中。

福州的赵大伯今年63岁,身患糖尿病和高血压。

年,他在家附近的店里看到一款电疗椅,体验了一下,觉得挺舒适。

店员介绍,电疗椅可根治糖尿病、高血压等。

赵大伯心一狠,花3万多元购买了一张。

回家后,赵大伯瞒着家里人,自己悄悄停药,每天坚持坐电疗椅。

谁知停药后,血糖越飙越高,血压也飙升到/,他难受地撑不住了,医院就诊。

截图来源

福州新闻

孩子们知道了,都怨他胡来。

可老人也很无辜,他只是希望根治糖尿病、高血压后,给家人一个“惊喜”。

当子女的在外工作,从来都是有病自己扛,报喜不报忧。

你以为当父母的在家不是这样吗?

我爸早跟我说过,人老了为什么怕生病?

不是怕死,是怕拖累子女。

去医院多麻烦,还得要人陪着。

对比之下,被吹得天花乱坠的保健品,就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

截图来源

3·15晚会

卖保健品的人,他们自己也有老人,怎么下得去手?

很简单,因为这行业太暴利了。

02

今年,江苏常州破获了一起保健品诈骗案。

仅年一年,销售额就达到10亿元。

截图来源

重庆检察

根据《慈善公益报》的调查:

我国每年营养保健品的销售额超过亿元,其中老年人消费者占了五成以上。

一本万利的买卖,足够让一些人黑了心蒙了眼,研究出来各种套路欺骗老年人。

第一种套路,是“免费送礼”。

先宣传可以免费送些锅碗瓢盆的,然后就告诉你听讲座可以“领鸡蛋”。

连着听几次,次次都有东西领。

拿人手软,保不齐哪次你就想试试“大补神效”的产品。

截图来源

3·15晚会

第二种套路,是免费体检。

小区里、公园外,穿个白大褂,几台仪器一摆,免费就给你测血压、血糖。

再“高级”,还能测你的家族病史、患癌风险。

但不管他测什么,你都是有病的,而且是需要立即用他们的产品治疗的。

他们行业内,这叫“下危机”。

第三种套路,是专家坐镇和“托”。

“知名专家”在讲堂上面,被治愈的“真人患者”在下面热泪盈眶。

正如《药神》中这个片段,假药老板和下面的老年演员,就来了一出双簧。

快要不行的人,吃了他的药,一口气能上五楼了。

专家一挥手,下面掌声雷动;

专家一叹气,下面泪如雨下。

最后放出一个“史无前例”的巨大优惠,你前后左右的听众都去抢购了。

说实话,不上当都难。

最后一点,也是最难提防的一点,也就是热情似火的销售员。

我的商务助理家在广东,平时难得回家一趟。

有次赶上他爸的生日,便请假定了机票和蛋糕,想给老人一个惊喜。

结果到了家里根本没人,一打

他爸在小区附近的一家“XX生物科技公司”里,和“干儿子”在庆生。

他又气愤又无奈,明知那公司是骗局,他却不敢说什么。

为啥?

人家销售员小刘送给他爸的毛衣,比他买的还合身;

家里大小洗浴用品都是小刘送的,有次小区停电,人家还挨家挨户给送蜡烛。

“他们的职业就是装儿子,真儿子都比不了。”

截图来源

焦点访谈

你或许想象不到,老人们对骗子有多信任。

一家保健品销售员这么说:

“我们这边的老客户,就算你卖一泡狗屎,他们都会心甘情愿去买。”

截图来源

3·15晚会

03

据我观察,身边老年人几乎都有智能手机,或是儿女淘汰的,或是全新的。

但很多老人却根本就不会用。

儿女的孝心,仅限于把手机往父母手里一塞,并没有耐心包教包会。

大道理讲起来,人人在行:

跟爱人之间要沟通,教育孩子要有耐心,养宠物要有爱心。

可一到父母这,就什么都忘了。

有时间玩手机熬夜到凌晨3点,抽不出5分钟跟父母道一声晚安。

别怨父母买保健品、跟骗子亲近,他们比你想象中孤独。

04

有人说,让父母买吧,保健品而已,治不了病,也吃不死人。

是这样吗?

河北承德的李师傅,患有糖尿病十多年,听信推销,购买了保健食品“仁合胰宝”。

结果吃了之后,不但病没治好,还天天心慌、低血糖。

把药送到食药监部门检查后,发现这里面添加了一种化学违禁药品。

其毒副作用很强,严重的甚至会导致死亡。

截图来源

CCTV

在人民日报上,保健品副作用的案例也数不胜数:

过度服用保健品,孙先生患上严重肝炎;

女律师狂吃保健品,最后乳腺癌晚期。

截图来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yedana.com/qydpz/6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