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已刊登于

《户外探险》11月期刊

这是一篇讲述5个中国人如何去记录一个世界边缘文明的人们自我守望的故事。

为数不多的合影

摄影by好心人

引子

“赞斯卡很小,你儿子的心却很大。”离开帕冬的前一夜,我对萝卜的父亲说了这样一句话。

萝卜原名叫Norbu,是我们此次行程结识的朋友。个子不高,双眼不大却总是很亮,高挺的鼻梁很神气,泛黄的肤色渗着高原的风霜,棱角分明的嘴唇上留着永远刮不干净的胡碴,却是那种不修边幅也会觉得干净的长相。

这就是萝卜

摄影by王粒丁

萝卜生于印控克什米尔境内的赞斯卡(Zanskar),这里95%的人信仰佛教。平均海拔超过米,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崇山峻岭间与世隔绝。当地有一句老话:“这片土地是如此偏僻且难以到达,以至于只有最凶猛的敌人和最要好的朋友才会来此拜访。”

赞斯卡神山GonboRangjon

摄影by王粒丁

于是在“Faceu激萌”和“巍德VAUDE”的支持下我们组成了一支队伍,年8月,一行5人带着自行车和摄影机,探访了这片喜马拉雅的秘境之地。

图片来源网络

我们的计划是从默纳利Vashist村出发,翻越RothangLa,在Darcha离开马列公路,经过ZanskarSumdo后,再翻过ShingoLa,穿过神山GonboRangjon通往赞斯卡河谷的大门,沿着Kargyak河到达Purne,跨过Tsarap河上摇摇欲坠的吊桥,从Anmo一路向西抵达赞斯卡的首府帕冬。短暂休整后,前往最后一任国王居住的Zangla,一直到能通汽车的KyupaLa(这段是赞斯卡经典徒步线路),走出赞斯卡河谷后是古老的村落Lamayuru,再沿着宽敞的大路就能到达这次旅途的终点—拉达克的列城。

穿越赞斯卡计划路线图

图片来源网络

无论是遗世独立难以企及的悬空寺,还是光影在山谷中上演的魔术,或者远离文明后直击人心的孤独感,这段行程里几乎有我们拍摄想要的一切,我已经迫不及待地想象着自己在大美天地间挥洒自如的样子了。

召唤

飞机落地新德里,转大巴到西姆拉,再包了个minivan到骑行的起点默纳利的Vashist,一个坐落于雪山脚下小巧而迷人的村庄,从印度次大陆进入喜马拉雅地区的门户,这里有世代相传的神庙和活色生香的露天温泉,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修行者,他们大都衣着简朴,身材清瘦,神色庄严。

禁语修行者Sarawati

摄影by王粒丁

我们拜访了一位叫Sarswati的禁语修行者,上身披着一件用菩提串成的衣服,据说是地球上唯一一件,我们无比震惊;

衣服上叮铃哐啷挂着一圈来自各国的钱币,据说其中有一块百年前的英国银元价值数十万,我们同时震惊;

Sarswati下身只围了件仿虎纹的皮裙,令身穿羽绒服和秋裤的我们三连震惊;

Sarswati的朋友说他正在禁语中,14年之内不能说话,并且与所有家人断绝联系,将自己完全奉献给湿婆神,这种神圣而自虐的修行方式令我们超凡震惊;

作为重度网瘾患者的我们,当然很钦佩Sarswati可以放弃社交远离文明,直到他拿出手机要加我们为facebook好友时,我们聚众震惊。

我们从默纳利出发时正逢雨天,沿着马列公路开始翻越米的RohtangLa,它的字面意思是“成堆的尸体”。山谷中云雾弥漫,阴雨连绵不停,上坡无穷无尽,体感温度应该在10℃以下,以至于小间谍被淋了7个多小时到达Marhi后都哭了出来。

累崩了的小间谍

摄影by王粒丁

翻越RohtangLa

摄像by贾刘一珏

幸运的是次日一翻过垭口,雨水就戛然而止,蓝天白云,晴空万里。骑行在高耸入云的山峰下,冰川融水化作一道道缥缈的瀑布挂在山间,河边的农田阡陌整齐,民房四周装扮着艳丽的花圃,山脚下的一栋栋民居房顶翠绿,像极了一块块积木。

张师傅手舞足蹈,说他感觉自己不再是个包工头,就是一个完全纯粹的骑车的人。他说话的样子,就像一只从春天的山坡上滚下来的小熊。

看上去依然像个包工头的张师傅

摄影by王粒丁

旅程的前几天,除了樱子和小间谍一顿饭功夫就把我那瓶仅有的苏格兰威士忌喝光了以外,并没有别的坏消息。一直到我们雇的车将行李和远看也像个行李的珏珏扔在ZanskarSumdo的路边、然后调头回去后,我们才发现问题来了:没带吃的(虽然讲出来感觉很蠢),也雇不到马驮运行李和珏珏。

ZanskarSumdo海拔在米左右,没有定居人口,一群修路工人搭了个简易的帐篷。天刚黑下来,我们打着寒颤去向他们化缘,一进去就被惊到了:帐篷不大,没有灯,但能听出来密密麻麻不少人,手电的灯光扫过去,是一张张黢黑的脸,我们的到来让这个四面透风的帐篷里躁动起来。我们看见有人在一口大锅里烧饭,这种语言无法交流的情况下,张师傅的肢体语言优势就特别突出。

作为一个客居东北的浙江人,他凭借自己扎实的西北民歌底子,硬是教印度工人唱起了《像草一样》,灯光下依稀可见他们睁圆着眼,使劲地喊着永远都不会明白的歌词:“这歌声啊是黑夜做的衣裳,你听见我的心跳和血在流淌……”工人们给我们盛了不少饭菜,难以下咽却粒粒珍贵。我们道别时,大部分人已经睡下了,坑洼的泥地上垫着一层薄薄的塑料布,他们躺在分不清颜色的被子里。帐篷里没有取暖的火炉,工人们像藏羚羊般紧密地靠在一起,每个人就那么窄窄的一溜儿……

像草一样的修路工人们

摄影by王粒丁

直到第二天下午我们才找到一辆帮工程队拉人的吉普车,它载着我们出发。冰川融水冲断了多处道路,我们不得不一次次停车脱鞋蹚水,寒冷刺骨的体会提醒着我们敬畏。直到最后有段路水太大实在过不去,好心的司机把我们寄存在路边工程队的临时住所,次日一早又开上山来,一直把我们送到无法前行为止。

进入赞斯卡的路

摄影by王粒丁

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从赞斯卡送客人出来的马夫扎西,我们雇了他和他的两匹马驮行李。

我并不喜欢扎西,他手忙脚乱地绑行李时差点摔坏了摄像机,而且我让他用马驮珏珏过冰河,他竟然拒绝。在我的呵斥下,他才不情愿地脱了鞋,牵着马,蹚过没过膝盖的冰水,把珏珏送了过去。

我在河这头一直盯着他,怔怔地看了一会儿他那摆动幅度很大的背影,忽然反应过来原来他身体有残疾,一下子就有个什么东西重重地锤在胸口,喘不上气,刻薄原来是如此的不自知。一匹马一天的租金也就60元人民币,靠劳力换取微薄收入的生命在这片高原上消磨殆尽,而我用自己的傲慢为他送行。

牵马过冰河的马夫扎西

摄影by王粒丁

ShingoLa被数座肃穆的雪山所环绕,一汪碧绿的湖泊装点着塔顶舞动的经幡,翻过它很辛苦,但更大的挑战却在下坡途中。下午气温升高,从冰舌的暗洞中涌出的河水会暴涨,山谷里又下起了雨,心惊胆战地看着河面上涨,水流越来越急,来回四趟把摄影机、两辆单车和小间谍扛了过去,最后一趟体力不济,在河中间歇了口气,一抬脚,急流直接把我的夹脚拖给冲断了。可能这天气也觉得自己有点过分,就在雨后升起了一道彩虹,像是为我们成功进入赞斯卡颁了一座奥斯卡。

雨后的山谷

摄影by王粒丁

GonboRangjon是赞斯卡人心中的神山,像极了奇琴伊察那些威武的玛雅武士。在它亿万年镇守的谷口,是巨大的乱石堆、湍急的冰河,还有马帮踏出的泥路。我们穿过赞斯卡大门,行过弥漫着春夏的高原草场,见到躺在山谷深处的村庄Kargyak,若要为“安详”配上一幅画,那多半就是它的模样。

赞斯卡之门GonboRangjon

摄影by王粒丁

村口的路牌上醒目地写着“TheSunSchoolinKargyak”,这所阳光学校是Kargyak的骄傲,10年前由捷克一家叫Surya的NGO捐赠。建校前村里95%都是文盲,孩子上学只能去很远的地方寄宿,而一旦他们离开,就很少会再回来,这给原本就脆弱的家庭和村庄带来了危机,而“SunSchool”让孩子们留了下来。

不仅如此,赞斯卡的冬天漫长而严酷,“SunSchool”通过对太阳能的利用,让它成为赞斯卡第一所四季都能提供教育的学校。学校有本捐赠簿,上面记录了10年来所有捐赠者的信息,张师傅坚持要用中文写上我们的名字,他说一定要让别人在这里看见中国。

SunSchool的孩子

摄影by王粒丁

我们住在Shing,这是一个连Google地图都没有标注的原始而静谧的小村。当地藏民的房门小到像是霍比特人的家,屋内过道低着头才能通过,楼梯狭窄逼仄,绝大部分的窗户都封闭起来。

房间里放置着炉灶,温暖而舒适,慈祥的阿妈抬着装满牛粪的铁皮筐子给我们生火,端上红茶和糌粑,又去隔壁借来一大壶Chang——这种当地人自家酿的青稞酒浑浊却口味清淡,握着念珠和转经轮,笑眯眯地看我们轮流唱着家乡的歌,火光明灭,映在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光彩夺目。

老奶奶正在为我们准备早餐

摄影by王粒丁

次日,出发晚了,天黑后还骑在路上,时不时飘来一场雨,黑漆漆的夜里不知骑到了哪里,风刮得略狠,包里所有衣服都拿出来穿上,还是有点凉。

提心吊胆地不知骑了多久,忽然听见前面的张师傅大喊马夫扎西的名字,走近了我才看见扎西就站在路边,漫无边际的黑夜包围着他佝偻的身影。我们不知道他等了多久,也看不清楚他的表情,他扔下一句“我们回去吧”,就领着我们朝村里走去。

我走在后面,车灯照亮扎西的背影,他一声不吭,弯着背,拖着腿,一深一浅却走得很快。这个天寒地冻的晚上,扎西让我知道,有种可以对抗命运的力量,叫作善意。

和扎西一起回家

摄像by贾刘一珏

离开Maring后便是峡谷,我们走上了悬在峭壁上的羊肠小道。Purne在两条河的交汇处,我们在这里先下到谷底,过河后再往上爬,那是一段巨大的滑坡区,崎岖山路狠狠地刻在摇摇欲坠的灰白山体上,偶尔有石块滑落旋即被湍急的流水声盖过。走在前面的张师傅反复提醒我们要小心再小心,对讲机里他声音第一次这么疲惫,我盯着小间谍推着车往前一点一点地挪,两三百米的一段路走了半个多小时。

进退两难的小间谍

摄影by王粒丁

来到一座铁丝网上盖着红柳枝的简易钢索吊桥前,到桥对岸就算是走出了峡谷。我们在这里和扎西道别,经历过户外极限的人对马夫和背夫都会有一种特殊的情感。

虽然他们是提供有偿的服务,但有些经历和体验却是千金不换。我们和扎西应该是再也不会见面了,所以我们的“再见”都说得特别的真诚,而我的“再见”里还多了一丝愧疚。

马夫扎西

摄影by王粒丁

使命

帕冬很小,只有一条主街,我们抵达前不久才刚从土路升级成柏油路,不过对于一周没有洗澡的人们来说,堪称天堂,苦尽甘来的我们甚至把晚餐都吃出了“三公”消费的气势。次日一早旅馆来了个陌生男人说要找樱子和小间谍,看到我的问号脸,樱子嘿嘿地解释说因为昨天喝酒我们三个男人被秒成了渣,她和小间谍又找了个地方继续喝,就认识了这个男的。“原来是这样勾搭上的。”我一脸不屑。她接着说:“他有家旅馆,可以帮我们把衣服拿去洗……”“你别说了!”我忍不住打断了樱子,义正辞严地告诉她:“这样的朋友我们交定了!”

这人就是萝卜,我们那些脏到连自己都嫌弃的衣服被他洗净后整齐地叠好装袋送回,分文不取。我们后来搬去了他的旅馆,在那里我们不像是客人,我们托萝卜搞来一整只羊,张师傅亲自下厨做羊肉汤、羊排、羊肉咖喱还有手把肉。赞斯卡繁星密布的夜空下,我们在花园里燃起篝火烤羊肉串,萝卜的好朋友轮渡送来大桶青稞酒,我们围坐在一起,恣意地碰杯,荒腔走板地喊着唱着,火焰“嗞嗞”地跳跃,点亮了每个人的胸膛。

我们聊赞斯卡的冬天,在游客眼中这片自由而辽阔、澄明而纯净的世界,却是赞斯卡人不得不面对的艰难岁月,直升飞机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大部分的生产活动被迫废弛,大部分人选择离开,留下的人却是因为没得选择。

赞斯卡的冬天

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聊轮渡的学校——他受日内瓦的一个组织委托在这里造一所小学,名叫RainbowSchool,他手舞足蹈地说会引进什么什么的技术来弥补现在赞斯卡教育的不足,孩子穿的校服又应该如何在传统服装上改良,以及怎么将赞斯卡的本地语言传承下去。

Lamdon学校的低年级孩子们正在晨祷

摄影by王粒丁

我们聊赞斯卡的过去,那时没有货币,这里的人做什么事都是靠互相帮忙。是游客来了以后才教会赞斯卡人如何用钱,而现在更开放了,人们更有钱了,生活节奏也更快了,赞斯卡的居民们都越来越忙了,大家在一起相处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了。

我们聊他们酒店未来的妄想,要教会村民有机种植和温室种植,给酒店供应最好的本地食材;要扶持当地的传统手工艺人和艺术家,让他们的作品都能卖个好价钱;还要拉上游客一起来种树;要开发冬季的旅游项目,比如冰上徒步和直升机滑雪(反正是妄想)……

夜渐渐深了,火光微弱了下去,回去的路上张师傅又吼起了《像草一样》:“我要带你呀去我的家乡,那里有很多人呀活着和你一样,那里的鲜花呀开在粪土之上,干枯的身子呀埋在地下哟……”

廉价的念珠和千年不绝的信仰

摄影by王粒丁

我琢磨着萝卜他们今晚说的话,心中涌起一阵暖意,还有深深的羡慕。脚下就是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这里有他们自己的文化、信仰、语言,一切他们愿意坚守和保护的东西。而我们却是没有根的人,多年前从自己的故乡来到他乡,很可能就再也回不去了,所谓的扎根,无非就是挤破头、背身债、留个种。对我而言,父母才是我的故乡,当某一天他们离开了我,我就再也没有家了。

我还想起了一个叫AlexanderCsomadeKoros的匈牙利语言学家(名字如此拗口还能让人记诵百年的人那是真的值得被记诵),他掌握14门语言。年前,在经历了九死一生后,他误打误撞来到赞斯卡,在这里他发现了不为西方社会所知的古老文明,又为了学藏语硬是在赞斯卡待了16个月,终于在年编制了第一本藏文英文字典。后来他死在大吉岭,但他的传说留在了赞斯卡。他为人们所称颂不是因为他有本事来这里探险,而是因为他编制了字典,让世界第一次听到了赞斯卡的声音。

AlexanderCsomadeKoros

图片来自网络

同样的,我们也只是这片土地上的过客,萝卜和轮渡他们才是这里的主人,我已经厌倦了每天拍的美妙风景和自己感动自己的勇敢挑战,那一刻,我也想让更多人听见赞斯卡的声音。

第二天我和大家沟通了我的想法——让生活在赞斯卡的人成为这部片子的主角,我们做安静的记录者。我们要放弃原来的想法,放弃已拍的大部分内容,放弃后半段的行程,留在帕冬完成新的采访拍摄任务。很快,所有人都同意了我的建议,没有任何争论,我想这不止是因为我,而是一路走来每个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赞斯卡淳朴的善意。

萝卜的旅馆

摄像by贾刘一珏

接下来几天,萝卜为了我们倾尽全力,他扔下自己的酒店,带我们去拜访了形形色色的人:Zangla最后一任老国王、为寺庙工作的唐卡画家、精明强干的赞斯卡地区最高领导人、自信满满想在家乡大干一场的在读博士、嫁来赞斯卡的法国建筑设计师、退伍归来的商店老板……萝卜从早到晚,乐此不疲,甚至因为动静太大被当地有关部门请去喝茶,回来后又元气满满地在大街上搭讪求采访。

赞斯卡首府帕冬

摄像by贾刘一珏

我从来没有和萝卜深聊过他为什么愿意这么热心地帮助我们,哪怕在他把我们酒店的费用全部免掉以后。他也从未表现出一丝有恩于他人的神情和举动,反而是车前马后地为我们这个草台班子服务,一人充当了外联制片、采访记者、现场翻译、司机和导游的角色。我甚至担心他对我们期望过高,我告诉他除了摄影师以外,其他人的专业水平都是蹭盒饭的那种,他也不以为然,只是说这是件对的事,值得去做。

白色的Karsha寺院建筑群层层叠叠,俯瞰着帕冬河谷

摄影by王粒丁

尾声

樱子第一个离开了帕冬,她搭车去了列城,在那儿等着我们;萝卜在天亮前把张师傅和我送到PidmoBridge,我们从那里开始骑车,试图用一天时间完成这条经典线路3天的行程,失败后在野外冻了一晚,最后骑到Gorma再坐车到了列城与樱子会合;小间谍和珏珏在帕冬多待了一周,完成了剩余的拍摄任务,萝卜开了两天车把他们送到了列城。

前往赞斯卡的大峡谷

摄影by王粒丁

至此赞斯卡的旅程告一段落,心还是热的,记忆中的每一次相遇都仿若重聚:那段阿妈口中永无止境的呢喃,那抹雨后斜阳映上脸蛋的绯红,那絮蹁跹天边舒卷不定的流云,那片旧雪肆虐荒凉横生的艽野,那缕缥缈起落绕梁不绝的梵唱,那场无悲无喜清明寂静的死亡……

而更值得期待的未来,是我们邀请了萝卜12月到中国来,那时这部关于赞斯卡的短片应该也完成得差不多了。

乱石堆中循着马粪的痕迹走就不会错

摄影by王粒丁

在赞斯卡的经历大抵如此,无论在那里我有怎样的感动和经历,也只是一名起哄的游客,又回到自己习以为常的生活中。赞斯卡的未来到底会怎样,我们的想象都不算数,未来总是会以我们意料之外的方式而来。但是看到萝卜这样的赞斯卡人(也只能是他们这样的人)笃定地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去守护着故土,也总是会在心里暗暗为他们加油,这让曾经遥不可及的两个世界,从此有了若有若无的牵连。未来的未来永远比电影精彩,我愿意在里面认真地跑个龙套。

寺庙里的小喇嘛

摄影by王粒丁

人物介绍

梵姿瑜伽创始人,从事瑜伽11年,潜水、登山、捆绑(哦不,绳索)爱好者;酒量好,喝二锅头能喝出香槟的账单;随身带着各种精油,痛经到脚气都能治;她说:“我相信,在地球的另一端,有另一个真实的自己,过着我真正想要的生活,我想去见见她。”一个能够把“我想出去浪”这件事说得如此文艺的女人,一定是真浪。

摄影by王粒丁

间谍

和我一起骑行巴基斯坦和帕米尔高原的伙伴,她是一个兼具“我不知道怎么骑但我可以一直跟着你骑”和“我骑得慢体力差我是骑渣但我美啊”这两种品质的非主流网红,她说要尝试女孩子除了贤妻良母之外、人生的不同可能性。

摄影by王粒丁

胜利

轻松驾驭任何带轮子的交通工具,掌握自行车维修核心技术的男人;不懂任何一门外语,因为无论哪种语言,和他丰富的身体语言相比,都是多余;他说他擅长饮酒(认识樱子以后就再也没这么说过了)。他还说人生可以短暂,但一定要精彩,生活可以粗糙可以狂野可以随性,一旦上路便无所畏惧。

摄影by王粒丁

刘一珏

重量级摄影师,超过了小间谍和樱子之和,摄制组唯一专业选手。以为是来玩的,没想到是来玩命的。多年以后,珏珏将会回想起我们带他去体验生命极限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海拔米的ShingoLa尚未通车,他双手捧着骨灰盒一样的摄像机,行尸走肉般走在稀薄的空气中。

摄影by王粒丁

王粒丁(ins号:iDylanWong)

作而不死星人,野生摄影师,非主流公益人,自由拖稿人,曾经的创业狗,后来的投资人,现在的世界流浪汉。

来看看往期的精彩!

年墨西哥城亡灵节游行新鲜报道,还是热的!(文末福利)

网瘾大叔的自我救赎之路

18张照片里的,千山万水

99种死法

穿越帕米尔高原上的生命禁区

写在我关闭朋友圈的第86天

99种死法

我是怎么用10天时间骑完公里的川藏线的?

23岁去创业,我度过了最长的春夏秋

英国女王生日阅兵当天遇上裸骑游行是什么样的体验?

被月饼推迟了十年的初恋!

也欢迎光顾我的小黑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yedana.com/qydpz/7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