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腹水证治心得1
03class肝硬化腹水证治心得1、病因病机:肝硬化腹水属中医“臌胀病”范畴。其成因多系嗜酒过度,饮食不节,七情内郁,劳欲损伤,感染湿热虫毒及黄疸等病失治误治,导致气滞、血瘀、水停,蓄积于腹中所致。病机特点为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水代谢失常。初期肝脾失调,肝胃不和,气血受损,胸中大气不振,气血鼓动无力,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或肝胆湿热,疏泄不利,郁火内生;或肾虚不能化精,肝体失荣,进而由气入血,血瘀阻络,或郁而化火,而结为肿块,或血热妄行,终至气滞、血瘀、水停、毒生,症瘕臌胀成矣。本病病位在肝,旁及胃、脾、肾、胆,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之证。虚者气虚、阳虚、阴虚、血虚;实者气滞、血瘀、湿阻、水困、毒生。其中气虚、气滞、血瘀贯穿于于本病的始终。临床观察发现,由乙肝导致的肝硬化腹水占十之七八,其它原因所致者占十之二三。从病机看,气虚、阳虚、毒盛者居多,阴虚者少,且阴虚者病情重,最易化火生风动血而发生出血、黄疸、昏迷等变症,预后较差。 2、肝硬化腹水常见临床症状及分析: 肚腹胀大:这是肝硬化腹水共症。早轻暮重为气血亏虚。伴腹壁静曲张提示腹水间长,阴虚者多,且易出血。腹壁无静脉曲张,说明热不重,阳虚者多,少见出血。阳虚者腹水较重。食后腹胀阴虚者多,阳虚者少。腹部有压痛多为阴虚或热毒盛,无压痛多为阳虚水盛。 气短乏力:各证皆有,是为由虚所致。气虚者往往气短,尤其是肺脾气虚。肺气虚,大气下陷,肺失宣发,鼓动无力。 胸水:右侧多见。肺气虚,宣发肃降无权。 脾脏肿大:阳虚者多见,且程度重。阴虚者少见。 黄疸:阴虚毒盛、肝胆湿热者多见,脾肾阳虚者少见。 大便:大便少而不利为肝肾阴虚;大便溏泻或五更泻是为脾肾阳虚。 小便:小便赤者多为抽腹水阴伤热盛,或食少所致。小便涩痛是为肾虚膀胱湿热,小便短少是肾功能受损。 食欲:不饥饱胀是湿盛浊气填塞;消谷善饥阴虚胃热多见;饥而欲食,食后腹胀,说明脾不运化。 口苦、口臭、肝臭味:每多见于肝胆湿热。 肝音:自创肝病肝音触诊法。方法是以右手食指和中指并拢弯曲轻轻叩击肝区,发出的声音称肝音。肝音浊者多见于水湿壅盛、痰浊瘀血阻滞,鼓者多见于火热毒邪炽盛或津液大伤。急性肝坏死多见鼓音。 低热:形瘦舌质红而下午低热者多为阴虚;形胖舌质淡而低热者多为气虚。 烦热:肝肾阴虚,火毒盛所致。 下肢凉、下肢水肿:多为脾肾阳虚。 出血:肝胆湿热、肝肾阴虚者多见,脾肾阳虚者少。长期大便泄泻可导致气虚脾不统血而便血。静脉曲张、黄疸、肝功能损害严重者可出现呕血。 舌象:舌质红、舌苔干燥乏津、苔黄者多见于阴虚火毒,舌体胖大有齿印、舌质淡苔滑润者多见于阳虚。舌紫有瘀斑表示血瘀重。阳虚者舌体胖大者有瘀斑;阴虚者舌体瘦小并有瘀斑。 经带不调:月经量多,月经提前多为血热。带下增多,色黄者为湿热,色白者为脾虚,色赤者为火毒炽盛,色黑者为肾虚,色青者为肝失疏泄。 遗精:多为肾阴虚,相火妄动所致。 蜘蛛痣、肝掌:多为阴虚、血瘀挟热毒所致。 昏迷:见于肝病后期,气阴大伤,脏腑功能衰竭,阴阳将脱。 临床观察发现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年老者虚寒证多,年青者阴虚热毒证多;初期实证多,久病虚证多。 3、治疗原则 治疗肝硬化腹水一定要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施治,采取辨证和辨病相结合的方法。辨证的目的是为了指导用药,辨病的目的一方面对肝硬化腹水全过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可适当结合现代医学的诊治手段。需要指出的是,单纯的一法一方是不可能治愈所有肝硬化腹水患者。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重在调整人体脏腑功能,特别是肝脾肾的功能,这也正是中医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优势所在。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根据具体病情,正邪盛衰,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或攻补兼施,灵活变化,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认为治疗肝病必须经过五个重要的环节,简称“五关”,一曰开胃进食关,二曰健脾止泻关,三曰舒肝解郁关,四曰益固精关,五曰排出毒邪(外触之毒,内生之毒)关。治疗肝硬化腹水必须以增加收入(饮食正常、精神愉快、环境优良),减少支出(体力及脑力支出,精、气、血等物质流失),扶助正气,排除毒邪,清散结块,去除腹水为标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出血是肝硬化腹水过程中常见的危急之症,必须首先解决。长期的出血引起气血亏虚,正气大伤,导致肝病逐渐加重、恶化以至不治。 肝硬化腹水是一种慢性病,是长期积损的结果,其去除也非一朝一夕所能收功。必须做长久计,如果治疗得法,有望治愈。病重者经过治疗,腹水消退,肝脾回缩,肝功能正常,体质恢复。腹水消退后仍应长期巩固治疗,以免复发。 治疗肝腹水应避免抽放腹水。抽放腹水易伤气耗津而致出血昏迷。因腹水中含有大量蛋白等营养物质,反复抽放,气血大耗,正气大亏,终归不治。 4.用药法则 治疗肝硬化腹水常用药物如下: 补气:黄芪60~g(气能统血,气行则血行,气能化水,用量少则鼓动无力)、土白术30~50g(升脾气,宣发气机,使清升浊降)、人参10g(或党参30g)(补中气,久用生热,宜配合健脾渗湿药避免生热)、西洋参10g(性平,益气养阴)等。其中黄芪最为常用。黄芪(耆),耆者长也,是为补气药之长。黄芪功能补气升阳,宣发上焦气机,走表行水,配软坚药可促使结块消散。鼓胀病乃气虚之甚,气虚过极,不能行血化水,可致血瘀症结水停,非大量黄芪不足以补之、升之、行之、化之、散之。只要认证准确,凡舌质淡有齿印,或舌体胖大湿润者,放胆使用黄芪,很快便可达到气足水退的目的,正所谓“大气一转,其气乃散”。而决不能一味破气,攻伐太过,重伤正气。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芪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保护肝细胞,增加人体总蛋白和白蛋白。但阴虚火毒盛、出血者忌用。 育阴:杞子30g(并能补血,梦遗不用)、麦冬20g、沙参30g(二味养肺阴)、旱莲草30g、女贞子30g(补肝肾而不腻)、制首乌30g(并补血)、生熟地各30g(脾胃功能好时用,多配砂仁使补而不腻)、山萸肉20g(兼收敛固脱,对遗精、滑精、虚脱带下、崩漏效好)、白芍30g(柔肝止痛)等。补阴药多滋腻碍胃,注意配合健胃益气药,益气并能生津。 温阳(脾阳、肾阳):黑附子20g(水湿盛、腰酸痛、下肢肿、四肢凉者用佳)、肉桂10g(配黄连交通心肾)、仙灵脾30g、巴戟天20g(此二味温而不燥)、菟丝子30g(治带下、腰痛,水湿盛时用)、补骨脂30g(对泄泻、五更泻效果好)、胎盘10g(并能补精血,对先天不足者效好)、鹿茸10g、鹿角霜30g等。注意用温阳药时可少佐清热之品使热而不燥,慎防出血。 升清:黄芪g(g以上才具有升清作用)、升麻15~20g(升提肝脾)、柴胡20~30g(30g以上收肝效佳)、桔梗20~30g(具有升提肺气作用,肺主宣发肃降,为水之上源,湿盛时用),生香附30g(并具有散气舒肝作用)。在饮食基本正常,肝脾质地变软时才考虑使用升清药。 去湿:芳香化湿用藿香20g、佩兰20g、草果仁20g、砂仁10g、白蔻仁15g,燥湿健脾用苍术20~30g、炒白术30~50g、芡实30g、白扁豆30g、炒玉米30g、山药30g;淡渗利湿用云苓30g、泽泻30g(兼补肾)、猪苓30g(兼清热养阴)、车前子30g(兼益肾明目)、冬瓜皮30g(以皮走表)、防已30g(对下肢肿好)、赤小豆30g(兼补益);泻肺利水(治胸水)用葶苈子20g、桑白皮30g、椒目10g、细辛10g等。 逐水:炒二丑30g、大白20g、甘遂10g、芫花10g(治胸水有效,但易伤胃引起呕吐,不常用)、大戟10g、郁李仁30g、巴豆2~3粒(加大枣一枚、砂仁2个,共研细未,一次冲服)、蝼蛄7个(研冲)、蛴螬3个(研冲)等。此类药只能暂于一时,并注意逐水之前先行泻火,否则水下而火热更盛,易致出血。出血、黄疸者禁用。 解毒:公英30g(兼育阴、明目、升肝)、二花30g、连翘30g、黄连6-10g(清心除烦)、黄柏15g(清下焦湿热及相火,止遗精,并坚阴)、蜂房10g(并软坚散结、抗癌、消痈肿)、菊花20g(并明目、退黄疸、清头目)、蚤休15g(并抗肿瘤)、板兰根30(兼养阴、消斑)、大青叶30g等。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yedana.com/qydtx/761.html
- 上一篇文章: 药师考试在即,210味中药名释义送给你
- 下一篇文章: 王福志先生1990年儿科医案选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