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皮肤病秘方全书1—2

第一章:病毒性皮肤病方

(二)外治法

1、半夏合剂

生半夏9g,生南星、半边莲、白芷各12g,雄黄6g,冰片3g。上药共研成细末,装瓶备用。若患处未见溃破流水者,可取药末适量,用白酒调成糊状涂于患处;若见破溃者,可用菜油调涂。每天上药3~4次,一般1天即可见效。本方有解毒清热、消疮止痛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带状疱疹多例,均获满意疗效。

2、二味拔毒散

雄黄、明矾各等份。将上药研为细末,用时取药末适量加浓茶水调成糊状涂于患处。一般属轻型者单用本方外治即可;若属中型者可配龙胆泻肝汤2~4剂;若属重型者可服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治之。本方有清热解毒、活血止痛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带状疱疹29例,结果全部治愈,其中15例轻型患者于3天内痊愈,8例中型患者于5日内痊愈,6例重型患者于10天内痊愈。所有患者痊愈后均未留有后遗疼痛症状。

3、雄矾蜈蚣散

雄黄10g,明矾5g,蜈蚣1条。将3味药共研细末,用凡士林或香油调成糊状药膏外涂患处,每日1~2次。忌辛辣。本方有解毒止痛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带状疱疹33例,结果:一般外涂药24小时止痛,3~5天痊愈,多则1周而愈。

4、马王冰寒散

生马钱子、王不留行各15g,冰片5g,寒水石30g,雄黄、明矾各25g。诸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治疗时用浓茶水调成稀糊状,涂于患处,每日2次。要现用现调,不可将药末全部调成糊状放置,以免凝结失效。合并面瘫者,用白附子、全蝎、蜈蚣、僵蚕各等份,为细末,每服3g(11~15岁服2g),每日2次,早晚分服。每例配合西药治疗:复方大青叶注射液2支(4ml),维生素B12500μg,维生素B1100mg,三药混合,肌肉注射,每日2次,12小时1次。合并眼炎者,用复方大青叶注射液1支,用注射用水稀释至8ml,装滴眼瓶内,滴眼,每眼1~2滴,每日6~8次。本方有清热解毒、燥湿止痛、防腐敛疮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带状疱疹200例,结果全部治愈。

5、三黄二香散

生大黄、川黄柏、川黄连各30g,制乳香、制没药各15g。上方药共为细末,瓶装备用。用时以细茶叶适量泡浓汁调药末成糊状,外敷患处,干则易之。有报道运用本方治疗带状疱疹多例,收效满意。一般1~2天后结痂,疼痛消失;4~6天痊愈。治疗中未出现不良反应。

6、豆根疱疹散

山豆根50g,黄连(焙黄)、青黛、炉甘石(火煅)各30g,雄黄、密陀僧各20g,朱砂、轻粉、蟾酥、冰片各10g。将上药分别研成极细末,然后混合和匀过100目筛,经高压消毒后储瓶备用。用时,局部先用3%碘酊消毒,以三棱针刺破水泡后,取蓖麻油调散呈糊状,涂搽患处,每天3~5次,7天为1疗程,必要时包扎。

本方有解毒泻火、止痛生肌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带状疱疹24例,结果痊愈18例,有效4例,无效2例。治愈时间最多8天,最少3天。临床观察均于3~5天结痂痊愈。

7、大黄五倍膏

生大黄、黄柏各2份,五倍子、芒硝各1份。上方药共研细末,过120目筛,加凡士林配成30%的软膏备用。用时,常规消毒皮损部位,按皮损面积大小将药膏平摊于纱布或麻纸上约02cm厚,贴敷患处,用胶布或绷带固定,隔日换药1次。本方有泻火解毒、清热利湿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带状疱疹150例,结果全部获愈。最多敷药4次,最少2次,平均3次。一般敷药24小时症状明显好转;敷药1次,烧灼刺痛显著减轻,水泡混浊变暗,小水泡趋向萎缩;3次后水泡干涸结痂,自觉症状消失。平均治疗6天痊愈。

8、特效蛇丹膏

黄连30g,蚤休50g,明雄黄60g,琥珀、明矾各90g,蜈蚣20g。先将蜈蚣放入烘箱内烧黄,然后分别取上药研细粉,经100目筛选过,混匀装瓶备用。取药粉适量,用麻油调成糊状,即成膏。使用时先在皮损处以生理盐水清洗局部,并用灭菌棉球揩干,然后将本膏涂布在灭菌纱布上敷贴患处,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

本方有解毒消疮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带状疱疹560例,结果均在5天内治愈,平均痊愈天数为27天。其中1天治愈70例,2天治愈315例,3天治愈140例,4天治愈28例,5天治愈7例。

9、外敷Ⅰ号膏

生半夏、五倍子、生黄柏、伸筋草、麦粉各等份。先以麦粉炒五倍子至熟,与黄柏、半夏、伸筋草碾为细末过筛成粉备用。用时加入陈醋搅拌为糊状,文火煎至外观呈棕黑色,约七八成熟即可装瓶备用,宜当日配制为佳。纱布放入1%的腐殖酸水溶液中浸湿,做成腐殖酸敷料备用。用时视皮损情况采用不同敷法,不全性带状疱疹一般只需在局部常规消毒后,单纯涂敷本膏;其他型尚需先清除脓液痂皮,再依次敷用腐殖酸敷料和本膏,忌与其他药膏同时涂敷。因药膏内水分易于蒸发,一般需每日换药1次。敷贴时按皮损面积大小,将本膏平涂于经消毒过的白麻纸上,一般厚约05~1cm,然后贴于患处,固定即可。本方有清热燥湿、敛疮生肌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带状疱疹100例,结果痊愈(换药少于7次,诸症消失,全程不超过2周)69例;显效(换药少于14次,诸症消失,全程不超过3周)24例;有效(换药超过14次,全程超过3周)7例。

10、雄黄洗剂

雄黄、明矾各20g,大黄、黄柏、侧柏叶各30g,冰片5g。上方除雄黄、冰片外,将其余药物加温水浸泡20分钟,然后文火煎30分钟,煎至300ml左右滤出,加入雄黄、冰片粉末,充分混匀后,以不烫手为度,用纱布或脱脂棉蘸药液洗患处,每天2~3次,每次30分钟,药液洗后保留,下次加温再用。5天为1疗程。本方有解毒收敛止痛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带状疱疹30例,结果:1~2个疗程痊愈者23例,3个疗程痊愈者6例,1例眼带状疱疹,剧痛形成溃疡性角膜炎而到外院治疗。

11、蜈蚣油

蜈蚣10条(切碎晒干),明雄、白芷、甘草各9g,香油60g。前4味药共为细末,用香油浸一宿后外用。本方出自《外科启玄》,有解毒止痛、祛腐生肌之功。适用于带状疱疹等。

12、疱疹液

取紫草∶大黄∶75%酒精为1∶5∶50,置杯中,放置72小时后制取棕黄色浸出液备用。用时以棉签将制取液涂在疱疹表面,每日5~6次,5天为1疗程。本方有清热解毒、凉血止痛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带状疱疹65例,结果:经1个疗程治愈者38例,2个疗程痊愈者27例。疼痛消失时间平均4天,皮损恢复时间平均6天。

13、复方冰乌油

冰片5g,雄黄、朱砂、白矾各8g,川乌、草乌、细辛、白芷各7g。将上方药研末混匀后加麻油适量和二甲基亚砜3ml调呈稀糊状,涂于皮损及疼痛区域,然后用薄层纱布覆盖,严禁入口。每日2~3次。本方有消炎解毒、止痛生肌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带状疱疹40例,结果全部获愈,痊愈时间为2~14天,平均7天。

14、系列秘验方

(1)杠板归、四季青、虎杖各15g,穿心莲9g。将上药共研细末,用麻油调成稀糊,外涂患处。本方乃上海民间验方,有清热解毒利湿之功。

(2)油菜叶(鲜叶)60g,白矾9g。先将上药共捣如泥,患处用75%酒精消毒,用消毒针点刺出血后,再外敷药泥。本方乃山西民间验方,有利湿止痛之功。

(3)蛇蜕、食盐、茶油各等量。先将蛇蜕、食盐研为细粉,患处用茶油涂抹后撒上药粉,外用纱布包扎,2~3日换药1次。本方

乃贵州民间验方,有祛风渗湿之功。

(4)鲜夏枯草、毛芹菜各50g。将上药共捣烂,用布包好置米泔水中,1~2小时后取出挤汁,外涂于患处,每日3~5次。本方乃湖南民间验方,有消瘀止痛之功。

(5)雄黄粉10g,独头大蒜2头。将大蒜去皮后同雄黄共捣成稀糊,外涂患处。本方乃陕西民间验方,有燥湿止痛之功。

(6)鲜马齿苋30g,冰片3g。将马齿苋捣烂,取汁,与冰片共调匀,外涂患处。本方乃北京民间验方,有清热利湿之功。

(7)取王不留行适量用文火炒黄,研为细粉,用麻油调成糊,外涂患处,每日4~5次。如疱疹已破溃,有渗出液者,可将药粉直接撒患处。本方乃浙江民间验方,有理气止痛之功。

(8)将金钱草50g研为细末,用麻油调成稀糊,外涂患处。本方乃四川民间验方,有清热利湿之功。

(9)鲜野桃树叶60g,白矾3g。将上药共捣如泥状,外敷患处。本方乃安徽民间验方,有燥湿止痒之功。

(10)鲜野棉花嫩根25g,雄黄粉5g。将上药捣碎后,用开水浸泡取汁,外涂患处,每日3次。本方乃湖北民间验方,有清热解毒之功。

(11)青黛、粉葛根各等量。将上药共研为细粉,用香油调成稀糊,外涂患处。若已起水泡者,先用消毒针刺破水泡,再将药粉直

接撒患处。本方乃河南民间验方,有清热生津之功。

(12)鲜急性子、鲜七叶一枝花各20g,冰片5g,雄黄10g。将前2味药共捣如泥,后2味药共研细粉,混合后,再加菜油适量,调匀,外敷患处。本方乃云南民间验方,有清热解毒止痒之功。

(13)青黛6g,鸡蛋清50g。将青黛研为细粉,与鸡蛋清共调匀,外涂患处。本方乃河北民间验方,有清热滋阴之功。

15、针刺疗法

外感风热型取风池、曲池、合谷、外关、阳陵泉、血海等穴,用泻法。热毒内蕴型取阿是穴、华佗夹脊穴,配曲池、外关、阳陵泉等穴,用泻法。脾虚湿盛型取足三里、期门、渊液、丰隆、支沟、阿是穴等,用平补平泻法。气滞血瘀型取章门、露风、支沟、阳陵泉等穴,用平补平泻法。用本法治疗带状疱疹50例,结果痊愈38例,有效12例。另用针刺夹脊穴治疗本病43例。皮损在前额、颈部分别取同侧第2、3颈椎旁的夹脊穴;皮损在胸腹部取第9肋间神经对应的脊神经根部同侧夹脊穴,配阳陵泉穴。颈部穴手法宜轻,行针1分钟出针;背部穴行针1~2分钟,留针20~30分钟,每日1次,经12天治疗后均治愈。

16、皮肤针法

取发病部位的一侧,沿着神经分布,由背部脊柱旁始至前正中

线止(不论有无疼痛及疱疹),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由后往前依次

叩刺,已产生疼痛及疱疹处重叩,以皮肤微出血为度。叩刺区加拔

火罐。每天1次。本方有疏通经络、清热祛湿、行气活血、拔毒止痛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带状疱疹30例,结果:全部病例每次治疗后疼痛均见明显减轻,1周内疼痛完全消失,疱疹结痂。平均治愈天数为6天,有5例治疗3次即愈。

17、梅花针法

用梅花针叩刺疱疹周围正常皮肤,叩刺横面2~3cm,叩刺速

度每分钟70~80次,每日1次。用本法共治带状疱疹192例,结果全部治愈。另外,先用梅花针叩刺疱疹及其边缘皮肤,以微出血

为宜,之后局部拔火罐,留罐5~10分钟,之后用红外线照射20分钟;并取患侧内关、曲池、太冲和阳陵泉穴,用捻转提插泻法,留针20分钟,其间行针2次,每日1次。共治疗本病102例,结果治愈82例,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1%。

18、火针疗法

取肺俞、肝俞、胆俞、脾俞等穴,病变在腰以上者配支沟;病变在腰以下者配阳陵泉穴;用火针治疗本病105例,结果全部治愈。用火针迅速刺入疱疹并立即拔出,共治疗带状疱疹30例,结果均治愈。

19、三棱针法

常规消毒病变周围,用三棱针沿病变周围轻划1周,以皮肤轻微出血为度,再涂以雄黄药酒。以本法治疗带状疱疹患者44例,结果全部治愈。另外,用三棱针先在两耳背静脉远端点破,放血5~10滴,再用手术刀在一侧耳轮脚凹处划破表皮后,敷以胡蒜泥。治疗带状疱疹60例,治愈率9666%。

20、微波针法

皮损在腰以上者取穴合谷、曲池;在腰以下者取阳陵泉、太冲。操作:合谷、曲池针刺后采用捻转泻法,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阳陵泉、太冲采用WBJ1型微波理疗机,圆场照射器。照射距离10~15cm,输出功率40~50W,照射时间为每一患处15~20分钟。每日1次。治疗100例带状疱疹患者,结果:治疗1~3次有止痛效果者40例,4~5次有止痛效果者60例,平均治疗天数为55天。

21、穴位注射法

肝胆湿热型患者取肝俞、胆俞、太冲等穴;带状疱疹分布在第1~3胸椎取大杼、风门、肺俞穴;在大腿外侧者取环跳、足三里等穴;在三叉神经第1和第2支所属范围者分别取攒竹和四白穴。取醋酸泼尼松龙1ml、2%普鲁卡因4~6ml,充分摇匀,行穴位注射封闭或肌肉注射,每日1次。用本法共治疗本病40例,结果痊愈38例,显效2例。郭氏用维生素B12行双侧曲池穴封闭治疗带状疱疹200例,每日注射1次。经2~8次封闭,全部治愈。

22、艾灸疗法

用清艾条以回旋灸法治疗带状疱疹203例。方法为每次灸至患处皮肤发红,或疱疹由透明色转变为乳白色,每次15分钟,每日3次;病情重、疼痛剧烈者,每日4~5次。结果治疗1周内痊愈176例,有效27例。另用棉花灸(即用极薄层医用脱脂棉片覆盖于整个病损区,然后点燃棉片一端灸之),每日1次。共治疗带状疱疹患者22例,结果经1~4次治疗后全部痊愈。

三、水痘方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多发

生于儿童,常见于冬、春季,潜伏期10~23日,—般呈自限性,10日左右自愈。但成人、免疫缺陷的小儿和新生儿患病时症状严重,

常易形成播散型和持续性水痘。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前驱期患者在低热、全身不适的同时,即有皮疹出现。出疹期首先见于躯干和头部的斑丘疹,迅速发展成水疱疹、脓疱疹,伴有明显瘙痒。水疱表浅壁薄、易破,呈椭圆形,周围有红晕。1~2天后中心干枯,红晕消失并结痂,痂皮脱落后不留瘢痕。皮疹在1~6日内分批出现,向心性分布。实验室检查可用病毒分离、病灶直接检查、血清抗体检测等方法检测病毒或诱发特异性抗体。本病的西医治疗,主要是加强隔离及皮肤护理,并采用抗病毒治疗减少播散,提高治愈率。有肺炎、脑炎合并症者给以对症治疗。一般禁用激素。本病中医也称“水痘”,又称“水花”、“水喜”。是由于外感时行邪毒,由口鼻而入,蕴郁肺脾。轻者皮疹稀疏,疮薄晶亮,为风热轻证,邪在卫气,治宜疏风清热解毒;赤痘为重证,疹密疮厚,液浆混浊,根赤偏暗,乃因毒热较盛,深入气营,治用清热凉营解毒。同时可外用清解收敛之品涂搽患处皮肤。下述诸方,可供参考选用。

1、银石汤

金银花、石膏各30g,玄参、紫草、泽泻各15g,薄荷9g,荆芥6g。上药水煎2次,取汁混合,浓缩至200~250ml,分2~3次服用。其中3岁以下者服200ml/日,3岁以上者服250ml/日。治疗期间忌食油腻、姜椒等物。本方有清热泻火、解毒透疹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小儿水痘116例,结果均获痊愈。治疗期间一般服药2~5剂,平均治疗时间295天,退热时间1天。随访1周无1例反复。

2、银翘散

金银花、连翘各20g,荆芥穗12g,淡豆豉、牛蒡子、桔梗、薄荷、竹叶各10g,生甘草6g,鲜芦根15g。并发肺炎发热者加大青叶、蒲公英、板蓝根各20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连服5剂为1疗程。本方有疏风、清热、解毒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水痘100例,结果:经1个疗程治愈者82例,2个疗程治愈者14例,3个疗程而愈者4例。

3、贯射合剂

贯众、黄芩各15g,射干9g,板蓝根、鸭跖草各30g。上药水煎2次,取汁混合,浓缩,每日1剂。若年龄小于2岁的患儿,可将2剂药分3天服完。2~5剂为1疗程。本方有清热解毒、凉血退疹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水痘78例,结果全部治愈,其中有53例仅服药2~3剂,25例服药4~5剂,22例伴发热者均在1~2天内退净,绝大部分病例均在4天内干枯结痂,少数病例为6天。平均治愈天数为4天。

4、牛子解毒汤

金银花、连翘、竹叶各6~9g,牛蒡子3~6g,薄荷(后下)、木通、生甘草各3~5g。重型湿热炽盛者,加黄连、赤芍、茯苓、紫草、鲜生地、薏苡仁。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本方有清热解毒、疏风透疹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水痘60例,其中轻型13例,重型47例。结果全部获愈,退热时间最短05天,最长2天;水痘结痂时间大部分在2~3天,最长4天。

5、银翘二丁汤

金银花、连翘、六一散(包煎)、车前子各6~10g,紫花地丁、黄花地丁各10~15g。瘙痒加蝉衣;发热无汗加荆芥、薄荷;烦躁口渴加石膏、知母;痘疹根晕大而色赤加赤芍、丹皮;疹色深红加紫草;口舌生疮加黄连、生甘草;大便干结、舌红苔黄燥而厚加大黄;舌红少津加生地、麦冬。上药水煎2次,取汁混合,浓缩至50~

100ml,分2~3次服用。药渣再煎,取汁加水洗浴。本方有清热解毒、除湿消疹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水痘114例,结果均获痊愈,其中退热时间最短6小时,最长2天;水痘结痂时间最短2天,最长4天;所有病例均未见并发症和继发疾病。

6、清痘解毒汤

连翘、白鲜皮各15g,银花、赤芍、丹皮各10g,薄荷、蝉蜕各5g,生薏苡仁、大青叶各10g。卫分证明显去赤芍、生薏苡仁,加粉葛根、牛蒡子;发热重加玉泉散,加服紫雪散;咳嗽甚加前胡;痘根紧挫赤芍、丹皮加量,加紫草;痘浆清稀加六一散,稠黄并溃烂去丹皮,加野菊花、苦参、紫花地丁;腹泻去丹皮、赤芍,加煨葛根、炒黄芩;纳少泛恶,赤芍、丹皮减量,加苏梗、藿香、竹茹、陈皮。每日1剂,水煎服。破溃感染用甲紫外涂。禁食鱼虾辛辣,并隔离,用3~7日。有报道运用本方治疗小儿水痘86例,结果均治愈。

7、银翘紫芍汤

银花、板蓝根各10g,连翘、牛蒡子各8g,紫草、赤芍、瞿麦、麦芽、谷芽各6g,甘草3g(4~7岁用量)。夹湿加薏苡仁、滑石;热毒重加黄连、山栀子;营分热重加丹皮、生地;咳嗽加杏仁、桔梗;便秘加大黄、枳实;津亏加麦冬、玄参、芦根等。每日1剂,水煎服。疱疹有破溃或抓破者外涂甲紫。有报道运用本方治疗小儿水痘48例,结果均治愈,其中配用西药治疗1例。

8、麻连赤豆汤

麻黄、甘草各15g,连翘、紫草、生桑白皮各45g,杏仁3g,银花藤10g,赤小豆9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此为3岁小儿量,剂量随年龄大小增减。治疗期间停用其他药物。

本方有疏风宣肺、解毒利湿、退热消疹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

疗小儿水痘23例,结果均获痊愈。

9、加减银翘散

金银花、板蓝根、薏苡仁各10g,连翘、桔梗各7g,荆芥穗、淡竹叶、薄荷(后下)、车前子(布包)各5g,蝉蜕、生甘草各3g。发热、口渴加生石膏、知母;咳嗽加桑叶、杏仁;便秘加大黄;舌红少津加生地、麦冬。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服,3日为1疗程。溃破处用2%甲紫外涂。有报道运用本方治疗小儿水痘42例,用药少于2个疗程,结果治愈40例,未愈2例。

10、薏苡竹叶散

薏苡仁、滑石、鸭跖草各15g,茯苓12g,连翘9g,通草4g,黄芩、淡竹叶、紫草、牛蒡子各6g,鲜空心苋50g。咳嗽痰多加桔梗、鱼腥草、杏仁;神昏抽搐加紫雪丹。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并用新鲜空心苋300g,榨汁,文火浓缩至100ml,加白矾10g,搅匀。每日数次外涂患处。有报道运用本方治疗小儿重症水痘45例,结果均愈。

11、解毒消痘方

银花、连翘、栀子、丹皮、苍术、苦参、甘草各10g,板蓝根、大青叶、滑石、土茯苓各15g,青黛5g。每日1剂,水煎分6次服。并用蛇硝散:蛇床子、地肤子、大黄、黄柏、苦参、白鲜皮各30g,芒硝20g,白矾15g,冰片10g(后3味兑入)。水煎,取液擦洗患处,已破溃者再用消毒棉蘸干,用5日。有报道运用本方治疗水痘200例,结果均痊愈。

12、痘疹药浴方

野菊花、金银花、蒲公英各10~20g,板蓝根、土茯苓各20~30g,紫花地丁、当归、白芷、浙贝、白鲜皮、白蒺藜各10~15g。瘙痒甚加蝉蜕、防风、钩藤;皮疹灼热疼痛加丹皮、紫草、冰片;皮疹渗出多加黄柏、苦参、萆薢;恢复期加玄参、麦冬。每日1剂水煎,洗浴2次。有报道运用本方治疗水痘50例,结果均治愈。

13、益气稀痘丹

白芷、麦冬、甘草各30g,人参、生地黄、连翘、黄连、玄参各60g,川芎、白芍、紫草各90g,黄芪、炒白术、金银花、当归各150g,茯苓180g。诸药按常规制成蜜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服3g,每日3次。本方出自《北京市中药成方选集》,有益气解毒稀痘之功。适用于小儿出痘内热火盛,口渴心烦,痘疹塌陷不起,久不灌浆者。

四、风疹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上以上呼

吸道轻度炎症、低热、特殊的斑丘疹、耳后枕部及颈后淋巴结肿大为基本特征。常于冬春两季发病,在幼儿园或小学内可发生小流行;5岁以内小儿易发病;风疹病毒由口鼻及眼部分泌物直接传染给他人,或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潜伏期2~3周(平均18日);预后一般良好。本病西医药无特殊方法治疗。除进行隔离外,主要采用对症处理,包括应用解热镇痛剂,止咳,给流质、易消化饮食,多喝水,必要时选用止痒剂(如外用炉甘石洗剂)或抗感染治疗。

中医亦称本病为“风疹”。每因风热邪毒经口鼻而入,侵及肺卫,郁于肌肤,与气血相搏而发病。凡邪郁肺卫者,治当疏散风热;邪热炽盛者,则当清热解毒、透邪外达,常用葛根芩连汤等方加减治疗,常可获得较显著疗效。下述诸方,可供临床参考选用。

1、葛升银连汤

葛根、升麻各6g,金银花、连翘各8g,荆芥穗、牛蒡子、桔梗各,薄荷、竹叶各4g,甘草3g。高热口渴者,加生石膏15g,柴胡6g;咽喉红肿者,加板蓝根10g,蝉衣3g,玄参、射干各6g;疹稀色淡者,加防风、西河柳各6g;瘙痒者,加蝉衣3g,钩藤、地肤子各6g;眼红目赤者,加黄芩6g,菊花10g;咳嗽少痰者,加前胡、杏仁、桑叶各6g;疹红融合者,加赤芍、牡丹皮各6g,或生地黄、紫草各6g;淋巴结肿大者,加夏枯草10g,浙贝母6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连续服用1周。本方有疏风清热,透疹止痒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风疹401例,结果:除1例合并脑炎转院外,其余均全部获愈,其中约1/3的患儿仅服药3剂,余则服药6~9剂。

2、清热解毒汤

大青叶、板蓝根各12g,金银花10g,连翘、牛蒡子、蝉衣、荆芥、防风各6g,生甘草3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方中药量可根据患儿年龄不同酌情增减。本方有清热解毒,疏风透疹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风疹16例,结果:服药1~2剂后均获痊愈。如一2岁男孩患风疹2天,经用抗生素及抗过敏药治疗,未见好转,改用本方1剂,皮疹随即消退。

3、银花紫草汤

金银花、玄参各15g,蝉衣6g,薄荷9g,生石膏24~45g(2岁以下24g,2~5岁30g,5岁以上45g),紫草9~15g(疹色淡红用9g,深红用15g)。大便干加生大黄3~6g;夹湿加六一散24g。每日1剂,水煎2次,共取汁250ml,分5~6次服完。本方有疏风清热,透疹凉血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小儿风疹1200例,结果:多数服用1~2剂体征明显减轻或消失,少数用3~4剂有效,全部病例均获愈。

4、银连防牛汤

金银花、连翘、牛蒡子、防风各10g,竹叶、薄荷、桔梗、甘草各6g。咳重加杏仁;热重加僵蚕、丹皮;皮肤瘙痒加蝉蜕;大便干结加瓜蒌、焦军;口渴加芦根、沙参;咽痛加玄参。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有报道运用本方治疗小儿风疹196例,同时设对照组100例,用板蓝根冲剂口服,每次1袋,每日2次。治疗3日。结果:两组分别痊愈101例、49例,有效93例、38例,无效2例、13例。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

5、加味银翘散

金银花、连翘各10g,荆芥穗、薄荷、牛蒡子、桔梗各6g,淡竹叶、淡豆豉、甘草各4g,芦根15g。此为1岁小儿用量,应用时宜根据年龄大小增减。伴高热者加石膏20g,知母9g;疹色较红者加丹参、赤芍各10g;疹色淡者加滑石10g,通草6g;颈旁及耳后等处淋巴结肿大者加夏枯草、昆布各10g;胸闷易烦者加焦山栀10g;鼻衄者加白茅根10g,黄芩9g。每日1剂,水煎取汁分次温服。有报道运用本方治疗暴发性剧烈风疹400例,结果:大多数患儿在服药1剂后症状明显减轻,2剂后大部分临床症状消失。约120例服药3剂,45例服药4~5剂,主要针对颈淋巴结肿大未消失者。除5例因并发腮腺炎、牙周炎、脑膜炎、心肌炎等疗效不明显而改用他法治疗外,其余病例均获痊愈,未留后遗症。

6、四虫雷公丸

蜈蚣15条,全蝎20只,僵蚕20条,穿山甲20片,朱砂、明雄黄各6g,大黄9g。将蜈蚣(去头足微炒)、全蝎(去头足米泔水洗)、僵蚕(炒断丝)、穿山甲(土炒成珠),分别研成细末,混合后用米糊成丸,如绿豆大,朱砂、雄黄为衣,每服15g(约30~50粒),黄酒或白开水空心送服。便秘者以大黄煎汤送服。

本方有祛风破瘀,消肿定痛之功。有报道运用其治疗风疹多

例,收效良好。

7、系列秘验方

(1)苍耳子9g,连翘20g,薄荷10g。水煎服用,用量根据年龄酌情增减。本方乃安徽民间验方,有疏风清热之功。

(2)大枣30g,胡麻仁10g,皂角刺、白蒺藜、海桐皮各15g,板蓝根20g。水煎服。本方乃湖南民间验方,有散结止痒之功。

(3)防风、浮萍、白鲜皮、白蒺藜、丹皮各9g,海桐皮20g,蝉蜕、荆芥各6g,薄荷、黄连各5g,白芷3g。水煎取汁分次温服。本方乃甘肃民间验方,有清热凉血,疏风止痒之功。

(4)蒲公英60g,土茯苓、地骨皮、蝉蜕各15g,瘦猪肉30g。将上药共用水煎至肉熟,食肉喝汤。本方乃河南民间验方,有疏风清热,燥湿止痒之功。

(5)金银花、连翘各9g,牛蒡子10g,薄荷、荆芥、香薷各5g,丹皮6g,菊花、甘草各3g。水煎取汁分次温服。本方乃陕西民间验方,有疏风清热之功。

(6)黑蒿9g,浮萍12g,山川柳10g。水煎服,亦可用水煎汤外洗患处。本方乃云南民间验方,有疏风退疹之功。

(7)葛花、葫芦茶、荆芥穗各6g,金银花9g,连翘10g。水煎取汁分次温服。本方乃贵州民间验方,有疏风清热之功。

(8)蝉蜕、蜀葵花各9g,金银花藤15g。水煎服,亦可用水煎汤外洗患处。本方乃广东民间验方,有疏风清热止痒之功。

(9)鸡冠花9g,向日葵茎秆10g,青蒿5g,浮萍6g。水煎取汁分次温服。本方乃山东民间验方,有祛湿止痒之功。

(10)枫树根、枫树果各15g,艾叶5g,软蒺藜6g,地肤子9g。水煎服,并另煎汤外洗。本方乃内蒙古、宁夏民间验方,有疏风止痒之功。

赞赏

长按







































硫酸铜溶液颜色
治疗白癜风需要多久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yedana.com/qydxw/3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