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省遭遇暴雨袭击,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洪涝灾害,为了有效预防暴雨灾害可能造成的传染病的发生与流行,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加强对洪灾后传染病防控工作,充分发挥中医药在传染病防治方面突出的特色和优势,为使中医药更多的参与传染病的防治工作,下面介绍几种洪涝灾后后常见病症的中医防治技术方法??????

洪灾常见皮肤病防治中医药临床技术方案

1

洪水脚(手、足浸渍)

常发生在手足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的人群中。主要表现为手足部位糜烂、浸渍、渗液、脱屑,严重的可造成化脓和溃疡,红肿和疼痛。通常位于手足指、趾间。

预防:

尽量减少手足在水中浸泡的时间,保持手足部位清洁干燥,外出时穿防水长筒靴。

治疗:

①保持局部干燥。

②浸渍:洗净患处,中药散粉或痱子粉涂于洗净患处。

处方:葛根30克、明矾30克、黄柏30克磨粉涂撒于患处。

③糜烂、浸渍、渗液:用复方黄柏液湿敷。

处方:黄柏粉30克、马齿苋粉30克、明矾粉50克,冲开水毫升冷湿敷、浸泡。

④化脓和溃疡,红肿和疼痛:

处方:蒲公英60克、黄连粉50克、马齿苋粉30克、千里光粉30克、明矾粉30克,冲开水毫升冷湿敷或浸泡半小时。

2

脚湿气(皮肤癣病——手癣、足癣、体癣、股癣):

洪涝灾害时,由于身体一些部位长期浸泡在水中,生活环境温暖潮湿,是各种癣病发生的好时机。表现为瘙痒、糜烂、浸渍、发白、渗液、脱屑、潮红,严重者红肿,化脓、裂疼、出血,继发丹毒、肾炎。

预防:

保持干燥、清洁、透气,避免搔抓。

治疗:

洗净患处,无糜烂、渗液者黄柏30克、苦参30克粉涂于患处;有糜烂、渗液、红肿、化脓者黄柏粉克、黄连50克、马齿苋粉50克、地榆50克、野菊花50克粉,冲开水毫升冷湿敷或浸泡半小时。

3

湿疮(湿疹、烂裆阴囊——湿疹、皮炎、小腿湿疹等)

多发生于双下肢,阴囊,因为长期泡在污浊的水中,皮肤容易受各种微生物的侵袭,主要表现为患处瘙痒、皮肤上出现红斑、丘疹,渗出,严重的出现水疱,肿胀、化脓继发丹毒其它感染。

预防:

可在下水前外涂凡士林,劳作后可用1%的盐水浸泡患处约半小时,然后再用清洁水洗净凉干。

治疗:

龙胆草30克、黄柏30克、黄连20克、苦参30克、明矾30克粉,冲开水毫升搽洗、冷湿敷或浸泡半小时。

4

虫咬皮炎、钩虫皮炎(粪块毒)、疥疮

灾区卫生条件差,气候潮湿,赶上蚊虫繁衍的季节,洪水泛滥更促进了蚊虫的滋生。主要表现为四肢出现红色小丘疹、抓痕,有时在皮疹的顶端有透明的小水疱,较痒。

预防:

使用蚊帐,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外用防护剂。适时更换内衣裤,保持清洁干燥。

治疗:

苦参、百部、野菊花各30克冲开水毫升搽洗、冷湿敷或浸泡半小时。

5

黄水疮(脓疱疮)、疖肿

灾区儿童中较常见的疾病之一,可在面部和四肢以及躯干部位出现一个小水疱,脓疱,脓丘疹,脓肿,可伴有疼痛、痒,甚至继发肾炎、败血症。

预防:

注意卫生,避免搔抓。

治疗:

野菊花30克、蒲公英30克、地丁30克、黄连20克,冲开水毫升搽洗、冷湿敷或浸泡半小时。

总之,一旦发生皮肤异常,尽快找到救灾救护医生,严重者及时医院。

肠道急症防治中医药临床技术方案

01

诊断要点

1

病名诊断

⑴临床表现特点

①少腹、脐腹或小腹部位突发疼痛(绞痛、胀痛或刺痛)。

②常伴腹胀、恶心呕吐、神疲怯寒或烦躁身热,大便溏或结。

⑵发病特点

①发病急;②病位广泛;③病情多变。

⑶辅助检查

根据不同的病因可进行相应的理化检查,如血、尿、粪常规,血淀粉酶、血电解质等。其他特殊检查,如B超、X线、CT、纤维胃镜、结肠镜、腹腔镜及胰胆管造影等。

凡具备第(1)、(2),参考(3)项即可诊断。

2

证类诊断

⑴寒积

主证:腹痛急暴,剧痛拒按,喜热畏寒,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沉迟或弦紧。

兼证:得温痛减,遇冷痛甚,腹胀便秘,小便清利。

⑵热郁

主证:腹痛暴作,腹满痞硬,肌肤灼热,痛处拒按。舌苔黄腻或黄燥,脉滑实有力或濡数。

兼证:口渴自汗得温痛甚,小便黄赤,大便干结不爽或秽臭。

⑶气滞

主证:腹部胀痛,牵及胁肋或少腹,时痛时止,攻窜不定,按之无形。苔薄白或微黄,脉弦。

兼证:嗳气呕逆,矢气则舒,恼怒则甚。

⑷瘀血

主证:腹痛如割,痛处固定,疼痛拒按。舌青紫或有瘀斑,脉弦或涩。

兼证:腹中积块,黑便。

⑸食滞

主证:脘腹胀痛,腹痛拒按,嗳腐吞酸,有伤食史。舌苔厚腻,脉滑有力。

兼证:不思饮食,痛而欲泻,泻后症减,大便酸臭或便秘。

⑹虫积

主证:脐周绞痛,时痛时止,反复发作,吐虫或便虫。舌苔腐、花剥,脉弦滑。

兼证:能食形瘦,睡中龃齿,嗜食异物,腹形如鞭。

以上证类以主证和舌脉象为主要诊断依据。

3

分期分级

⑴分期

①早期:胃肠气滞,寒凝冷积。

②中期:血行瘀滞,热毒内盛,实邪结阻。

③晚期:肉腐血败,热深厥深,暴脱。

⑵分级

①轻度腹痛:腹痛较轻,可以忍受,无痛苦面容。

②中度腹痛:有痛苦面容,但无坐卧不安。

③重度腹痛:疼痛难忍,捧腹呻吟,坐卧不安。

02

治疗方案

1

治疗原则

⑴若诊断明确,适于非手术治疗者,腹痛急剧时,可予解痉镇痛之剂,以急治其标。

⑵不论何种原因所致急性腹痛,总由经络瘀滞,腑气失畅,不通则痛,故宜以通为治,并可参考疼痛部位及所属脏腑经络不同而加以施治。

2

分证论治

⑴寒积

治法:温中散寒,通便止痛。

方药:大黄附子汤(金匮要略)):大黄12克(后下)、附子6克(炖)、细辛3克。每日1剂水煎服。

体虚较甚者,加党参15克、当归10克;脐中痛不可忍暴厥者,用三物备急丸((金匮要略》)加减:大黄15克、巴豆(去皮心研末冲服)0.05—0.1克、生姜10克。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6克口服,每日3次。或苏合香丸1丸口服,每日2次。

⑵热郁

治法:清热通腑,攻下止痛。

方药:大承气汤(伤寒论))加味:大黄12克(后下)、厚朴15克、枳实15克、芒硝9克(冲)、黄芩10克、延胡索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湿热偏重,热结不甚者,用小承气汤(伤寒论))加减:大黄10克(后下)、厚朴6克、枳实10克、黄芩10克、栀子10克、茵陈15克。每日1剂水煎服。

伤暑腹痛者,用香薷饮(《和剂局方))加减:香薷10克、白扁豆15克、厚朴10克、生姜10克、木瓜15克。

中成药:金牛腹痛片5片口服,每日3次。或紫金丹0.3—0.6克口月艮,每日2-3次。

针剂:清开灵注射液20—40毫升或双黄连粉针剂3~3.6克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

⑶气滞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景岳全书》)加减:柴胡10克、枳壳10克、川芎10克、陈皮10克,香附10克、白芍15克、炙甘草6克、木香10克(后下)。每日1剂水煎服。

少腹绞痛,矢气则舒,或阴囊疝痛者用天台乌药散(《医学发明》)加减:乌药15克、高良姜15克、槟榔15克、木香10克、小茴香10克、青皮10克、川楝子15克。每日1剂水煎服。

寒疝冷痛者用加味乌药汤((济阴纲目)):乌药12克、香附9克、延胡索9克、砂仁10克(后下)、木香6克、甘草3克、枳壳10克、白术15克。每日1剂水煎服。

中成药:沉香化气丸3~6克口服,每日2次。

⑷瘀血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小茴香6克、干姜6克、没药10克、延胡索10克、当归10克、川芎6克、肉桂3克、赤芍12克、蒲黄10克、五灵脂6克、红花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血蓄下焦,小腹拘急疼痛,谵语发狂者,用桃核承气汤(《伤寒论》)加减:桃仁10克、大黄10克、桂枝6克、芒硝6克、当归10克、赤芍12克。每日1剂水煎服。

中成药:云南白药0.3—0.4克口服,每日2—3次。或复方延胡止痛片2--4片口服,每日2次。

针剂:复方丹参注射液20--40毫升或川芎嗪注射液80~毫克或脉络宁20--4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或生理盐水毫升中静脉滴注,每日1--2次。

⑸食滞

治法:消积化滞,宽中止痛。

方药:保和丸(《丹溪心法》)合小承气汤(《伤寒论》)

加减:山楂30克、莱菔子20克、神曲10克、半夏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大黄10克、枳实15克、厚朴10克、延胡索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沉实者用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枳实15克、神曲15克、大黄10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白术10克、泽泻6克。每日1剂水煎服。

中成药:保和丸1支口服,每日3次。或木香槟榔丸6克口服,每日3--4次。

⑹虫积

治法:安蛔止痛。

方药:乌梅丸(《伤寒论》)加减:乌梅20克、细辛3克、附子(炖)6克、干姜10克、桂枝6克、蜀椒4克、黄连10克、党参10克、当归4克、使君子10克、川楝子10克。每日1剂水煎服。

兼梗阻者,加大黄15克、厚朴10克、枳实15克。

中成药:乌梅丸10克口服,每日1—3次。

红眼病防治中医药临床技术方案

红眼病祖国医学称为“暴风客热”,是指外感风热,猝然发病,以白睛红赤,眵多粘稠,痒痛交作为主要特征的眼病。本病多见于夏秋季,常以毛巾、手、水为传染媒介。易在公共场所蔓延,散发于学校等集体场所。常双眼突然发病,3—4天达到高峰,以后逐渐减轻,1—2周痊愈,预后良好。若失于调治,则病情迁延,可演变为慢性。

1

诊断要点

①起病急,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或有与本病患者接触史。

②患眼涩痒痛,灼热流泪,眵多粘稠,白睛红赤。

2

辨证施治

⑴内治

①风重于热证:银翘散、双花清热颗粒。

②热重于风证:黄连上清丸。

③风热并重证:防风通圣散。

验方:银花10g、菊花10g、蒲公英10g、板蓝根15g、甘草5g、防风10g、蔓荆子10g、赤芍15g、决明子10g,煎水内服,每日两次。

⑵外治

洗眼:

①桑叶15g、菊花10g、玄明粉30g或蒲公英30g、野菊花30g、黄连10g加水ml煎10分钟后过滤,冷却后洗眼。

②0.9%氯化钠冲洗。

3

预防

①注意个人卫生,不用脏手、脏毛巾揉擦眼部,饭前便后及外出归来应洗手。

②对急性期的病人,其毛巾、脸盆及其他生活用品应注意消毒,防止传染。

③医生为患者检查后,应注意洗手消毒,以防止交叉感染。

感冒防治中医药临床技术方案

01

预防

1

生活起居预防

①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尤其注意防止汗出当风,避免忽冷忽热,以适寒温。

②饮食要以清清淡而有营养为原则,适量多食含蛋白质的食品和新鲜蔬菜水果,少食油腻、粘滞、腥荤、辛辣等剌激性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③作息时间要有规律,室内要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衣被要勤晒太阳防止长霉,勤换内衣,注意个人卫生。

④避免前往人群拥挤场所,避免接触流感样症状或肺炎等呼吸道病人。

⑤保持良好精神情绪,调整好心态。

2

饮食预防

近期气候环境多湿热偏盛,应多食用清凉解暑除湿的食物,如绿豆、苡米、冬瓜、苦瓜等,采取食疗方法有助于预防流感。

百合莲子绿豆汤:百合30g、莲子30g、绿豆35g、冰糖10g、加水适量,煮沸30分钟温服。

沙参玉竹汤:沙参30g、玉竹20g、红枣10g,加水适量,煮沸40分钟温服。

绿豆苡米汤:绿豆30g、苡米仁50g,煮沸40分钟温服。

3

药物预防

⑴成人

①防感汤:金银花15g、贯众10g、白茅根10g、苏叶10g、生甘草6g。

此方适用于普通人群。水煎服,每次50ml,早晚各服一次。

②太子参10g、黄芪10g、白术10g、防风5g、黄芩10g、牛蒡子10g。

功能:益气固表和营。

适用人群:素体虚弱,汗出较多,易于外感的人群。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③贯众5g、鹅不食草5g、生甘草5g、千里光10g、牛蒡子5g。

功能:清热解毒利咽。

适用人群:面色偏红,鼻咽干燥,口舌生疮,大便偏干,小便黄。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④桑叶10g、侧柏叶15g、紫草10g、桔梗5g。

功能:清热宣肺。

适应人群:咽喉不利或痛痒,眼干目赤,喜凉,大便偏干,小便黄。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⑤藿香10g、佩兰10g、陈皮10g、云苓10g、苍术10g。

功能:健脾化湿。

适应人群:面色发黄、腹胀便溏、食欲不振、舌黄厚腻。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⑵儿童

①牛蒡子6g、元参6g、木蝴蝶3g、僵蚕6g、蝉衣6g、橘络3g。

功能:清咽利肺通络。

适用人群:儿童咽喉、扁桃体易充血肿大者,此类儿童平素受风着凉即易引起咽喉发炎,咳嗽,舌尖红苔薄黄,大便多干结。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②白豆蔻6g、苏叶6g、银花10g、生山楂10g、炒麦芽10g、莱菔子10g。

功能:清热和中导滞。

适应人群:儿童易食积湿阻脾胃者,精神不振、胃纳呆滞、舌黄滑腻,大便臭秽或稀烂。

煎服方法:每日1付,清水煎。早晚各一次,3~5付为宜。

4

服用中药预防感冒需要注意事项

①老人和儿童在中医师的指导下适当调整用量服用。

②慢性疾病患者及孕妇慎用。

③预防感冒中药不宜长期服用,一般服用3~5天。

④服用期间或服用后感觉不适者,应立即停止服药并及时咨询医师。

⑤对上述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过敏体质慎用。

02

中医治疗

1

辨证论治

⑴卫分证

①风热袭表

主症:发热微寒、咽喉赤痛或干。

兼证:头痛鼻塞、咳嗽、口微渴。

舌、脉象: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

方药:银翘散

双花、连翘、荆芥、薄荷、牛蒡子、桔梗、竹叶、芦根、甘草。咽痛者加僵蚕、元参,咳嗽者加桑白皮、百部、前胡。

双花清热颗粒(医院自制剂),每10~20g,每日3次。

②风寒束表

主症:恶寒甚于发热、无汗。

兼证: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

舌、脉象: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

方药:荆防败毒散

荆芥、防风、柴胡、川芎、枳壳、羌活、独活、茯苓、桔梗、甘草。寒甚者加麻黄、桂枝;咳嗽加杏仁、浙贝母。

中成药:有水饮停于胸中,可选用小青龙口服液。

⑵气分症

①肺热壅盛

主症:壮热、胸痛、黄痰或脓痰。

兼证:咳嗽、痰中带血。

舌、脉象: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平喘

方药:麻杏石甘汤

麻黄、杏仁、石膏、甘草。

热甚者加贯众、黄芩、大青叶、蚤休、鱼腥草;胸痛咳嗽脓痰者加瓜蒌皮、侧柏叶、浙贝母。

中成药:可选用痰热清注射液等。

  

②胃热炽盛

主症:壮热、口渴引饮。

兼证:汗出、口臭、面赤心烦。

舌、脉象:舌苔黄燥、脉洪大。

治法:辛寒清热

方药:白虎汤

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卫气同病者加银花、连翘、芦根;体弱脉虚大者加太子参;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发斑者加生地、丹皮、紫草;胃气上逆、心下痞闷者加厚朴、枳实、法半夏、槟榔。

③腑实热结

主症:壮热日晡热甚,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

兼证:腹胀满,烦燥谵语。

舌、脉象:舌苔焦燥起芒刺,脉沉实有力。

治法:苦寒泻下,通便导滞

方药:大承气汤

大黄、芒硝、枳实、甘草。

热结阴亏,燥屎不行者加生地、麦冬、玄参;邪热炽盛,胸膈烦热、口舌生疮者加山栀子、黄柏、连翘、薄荷、竹叶。

中成药:可选用四磨汤口服液10ml等。

④肝胆湿热

主症:寒热往来、目肤发黄、胸胁苦满。

兼证:恶心呕吐、口苦咽干、尿黄。

舌、脉象: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胆

方药:大柴胡汤

柴胡、黄芩、白芍、半夏、枳实、大枣、大黄、生姜。

热重者加板蓝根、银花、连翘、败酱草;便秘者重用大黄、芒硝、厚朴;疼痛重者加元胡、川楝、郁金;呕吐者加竹茹、陈皮;食欲不振者加焦三仙、云苓、鸡内金;瘀血加桃仁、当归、赤芍、红花;皮肤发黄者重用绵茵陈、金钱草、栀子、田基黄、溪黄草。

  

⑤脾胃湿热

主症:身热不扬、汗出热不解、胸腹胀满。

兼证:目肤小便发黄、嘈杂纳呆。

舌、脉象:舌苔黄腻或白厚腻、脉濡数。

治法:辛开苦降

方药:王氏连朴饮

黄连、厚朴、石菖蒲、半夏、淡豆豉、山栀、芦根。

热甚者加黄柏、黄芩;湿重者加藿香、佩兰、薏苡仁、芡实、珍珠草、鸡骨草。

  

⑥大肠湿热

主症:发热腹痛、泄泻或痢下脓血。

兼证:里急后重、小便短赤、肛门灼热。

舌、脉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肠化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甘草。

热甚者加败酱草、公英、黄柏;气滞腹痛者加广木香、槟榔、枳壳;湿热下痢者加白头翁、马齿苋、黄连、白芍。

  

⑦膀胱湿热

主症:寒热起伏、尿频数涩痛、黄浊短赤。

兼证:小腹拘急引痛,腰酸痛。

舌、脉象: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八正散

木通、瞿麦、车前子、扁蓄、滑石、甘草、大黄、山栀。

热甚者加柴胡、黄芩、银花、连翘、蒲公英、白花蛇舌草;排尿困难者加石苇、冬葵子、白茅根;小腹坠胀者加枳壳、乌药、荔枝核。

中成药:复方石苇合剂、清浊祛毒丸、甘露消毒丹等。

2

调护

⑴生活护理

①保持床单整洁干燥,病人汗出过多时,及时更换被服。

②卧床日久,注意病人皮肤清洁,按时翻身,防止褥疮发生。

③加强病房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不许病人互串病室,防止交叉感染。

④保持室内通风,避免对流风,注意保暖。

⑵饮食护理

①病人应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忌辛辣油腻厚味食物,少食多餐,保证液体与营养充足。

②发热病人,可多饮水或多吃新鲜水果。汗出较多的病人,宜多喝淡盐水。

⑶其他

①注意做好高热重证病人的情志护理及家属的思想工作,配合治疗。

②注意病人精神、体温、血压等变化,观察舌苔、大小便变化等情况,随时调整治疗方案。

供稿

开福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供图

开福区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开门健福

为开福区居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赞赏

长按







































白殿疯早期症状
文案策划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yedana.com/qydxw/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