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3许传良逸庐风采逸庐笔墨
沈阳白癜风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171111/5837445.html 本期书法家 许传良 许传良XUCHUANLIANG 年生于山东诸城,研究馆员,中国书协会员,山东省书协楷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青年书协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潍坊市书协主席团委员,南吴门书社执事,东鲁书社社长,诸城市文化馆副馆长,诸城市书法美术协会主席,中国书协“国学修养与书法”首届青年书法创作骨干高研班成员,中国书协“当代中青年书法理论批评高研班”成员,潍坊市第十八届人大代表。荣获文化部“群星璀璨”全国展金奖、山东省“泰山文艺奖”、齐鲁文化之星、山东省“五一文化奖”、山东省“社会文化星光奖”、潍坊市“风筝都文化奖”、潍坊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称号。有百余篇理论文章发表于《中国书法》《中国书法报》《书法》《书法报》《书法导报》《中国书画报》《中国文化报》等专业报刊,出版《书学论稿》。 书法创作成果一览: 入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书法篆刻作品展 中国书协 入选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 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 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第三届扇面展 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展 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第三届行草书展 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首届临帖书法展 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千人千作展 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五百人书法精品展 中国书协 入展第二十届中日自作诗书法展 (优秀作品奖) 中国书协 入展纪念长征胜利七十周年全国书法展(三等奖) 中国书协 入展纪念傅山诞辰周年全国书法展 中国书协 入展中国书协会员百人精品展 中国书协 入展“邓石如奖”全国书法展 中国书协 入展第三届“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 中国书协 入展首届“王羲之奖”全国书法展 中国书协 入展第三届“四堂杯”全国书法展 中国书协 入展“中华情”全国书法作品巡展 中国书协 入展首届中国普洱茶乡全国书法展 (最高奖) 中国书协 入展“农行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 (优秀奖) 中国书协 入展“渊源与流变”--晋唐楷书研究展 中国书法院 入展()“翰墨传承”当代书法邀请展 中国美术馆 入展全国第二届楷书展 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第四届草书展 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第二届行书展 中国书协 入展第28届中日友好自作诗书交流作品展 中国书协 许传良著作 《书学论稿》 点击文字查看专题 渐变于斯 /文/许传良 古人云:“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独对轩窗,常欲散怀。抑或泡上一杯清茶,当春芽慢慢展开身姿,一室的茶香便渐渐氤氲开来;抑或让经典琴曲相伴,在音符的徐徐流淌中,身心渐渐放松,而渐解无有挂碍之意。于是,研墨之际,随着墨香的浸染,书写的情境便接近了“五合”之境。入定入静,正是进入书写状态之必需。其中,一种悄然进行的时空转换,让我们逐渐体味到了近乎诗意栖居的境界。 这就是渐变在书写之际的酝酿与营造,正是“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书法艺术的诸多环节与此相通,无论从审美还是创作,都当悟通这种渐变之道。 释文: 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孟子梁惠王上节录》 庚子春暮传良 释文: 江风当夏清,桂楫逐流萦。 初疑京兆剑,复似汉冠名。 荷香带风远,莲影向根生。 叶卷珠难溜,花舒红易倾。 日暮凫舟满,归来度锦城。 《南朝梁吴均采莲曲》 庚子夏许传良 面对任何一件佳作,我们往往受感染于作品整体透出的气韵,而此气韵首先着眼于妥帖合理的章法布局,无论是虚实相生,还是主次分明,都会让我们情不自禁地逐渐靠近它。这其中必含有一种变化统一之道。具体到字里行间,大小不拘,欹正相依,或者开合有致,松紧合度,在丰富多变之中没有突兀之感,不见生拼硬凑,谐调完美。其实,在这和谐的变化之中,必含一种易为常人所忽视的渐变之美。 反之,如果我们看到一件作品,感觉杂乱无章,正是缺少这种渐变之则,故而难以引导我们顺序赏析。如果整体画面琐碎,同样也是由缺少一种逐渐变化之法所致。在作品点评中经常听到所谓的“平”,也似乎与此有相同症结,同样没有把握好渐变之道。 由此,是否具有渐变之法,形成截然不同的视觉感受。为什么会有如此对比?试析其由。我们在看一件作品之时,都有一个心理的预期与承受度,即使面对佳作,由于审美经验与创作实践等积累的综合影响,往往需要有一个逐渐深入的过程。如果作品中存在渐变之法,我们似乎就可以循此进入到审美的较高层次。再从中逐渐展开,或是由点到线再到面,或者深入到所有细节之中,这也符合人的视觉习惯。如果只是呈现突然、突兀的笔墨语言,或许初见只是惊奇,久视反而容易感到视觉疲劳。 释文: 你是白云落脚的地方, 不在孤单四处飘荡。 你是河流缓缓的流淌。 告诉我,天尽头,是天堂。 你是长调含泪的歌唱, 马蹄踏碎少年的忧伤。 你是温暖岁月的脸庞。 马头琴,一夜夜,缠月光。 天之苍,地之茫,天地苍茫有爹娘。 走多远,回头望。那是故乡永生不能忘。 《电视剧国家孩子主题曲 樊孝斌作词张宏光作曲》 庚子上巳许传良 释文: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范仲淹岳阳楼记句 辛丑春许传良书 从技术的层面来分析,笔锋为尖圆状,任何一个入笔动作都须由尖而入,由轻至重,渐渐入纸。这是最初的渐变,几乎成为任何书体起笔的共同点。就这一个经常容易为我们所忽略的瞬间,却是二王一拓直下笔法的核心。没有这种由轻渐重,由笔尖触纸然后下行的“方切”,也就难以做到笔法到位,而远离妍美风神。实际上唐楷的起笔也大都基于此,显然都是由锋颖的基本特性决定的。 从书写过程中情感的表达来说,书法艺术的一切形式都是情感的折射。主体的情感,既可先行酝酿,再“可喜可愕,一寓于书”,在书写中痛快淋漓地表达至巅峰时,戛然而止。又可通过最开始的兴起,随着笔触的延伸,而使情感逐渐流露,渐至激烈,然后再渐渐平复下来。一如王羲之的《丧乱帖》,从始至终,都在逐渐变化,随着心情的起伏而付诸笔端。如此的笔迹,也就是心迹的流露,观之必然为之动容。颜真卿的《祭侄稿》同样如此,情感的起伏甚至更见强烈。即使是王羲之尺牍中的问候、叙事、清谈,也能见出一种在情感自然流溢中的渐变之美。三两行之间,总能看到最后几字由行到草节奏渐次变化,合乎人的心理预期。 释文: 一时千里巴威风,严阵同防至势穷。 且问海天何自若,无行南北更西东。 七月七日因八号台风预计过境夜间当值记句 传良 释文: 龙湾淫雨夏经秋,生息如斯岁月稠。犹是山青人未老,来将拙分共绸缪。立秋日入农户记感。篱新墙矮挹春辉,花影参差静掩扉。不等扣门回首见,夕阳陌上荷锄归。谷雨日访农。 扶贫偶记二首 庚子伏日传良 或曰,草书与楷书,表面看来行笔一疾一徐,似乎缺少渐变,这显然是片面的认识。一是两种书体虽然总体来说有速度的根本不同,但就每个书体的运笔速度而言,也不是匀速的,其中的渐变时时存在。草书运笔就好比车行高速路,其中的速度渐变是常识,机动车在高速路上正常行驶的过程中,不可能也不允许出现忽快忽慢的现象,只能是逐渐加速或者减速。当然,在运笔过程中,还涉及到一个加速度的问题,尤其是草书中的纵展笔画,实在需要领会渐变之理,方可得其畅达之势。楷书中基本笔画的运笔,相对徐缓,也有渐变。比如长撇在入纸之后的行笔,因为垂直于纸面的用力由重至轻的因素,也自然会呈现出由慢到快的速度渐变,这是由笔画形态决定的。捺画则由“一波三折”带来三段速度渐变,慢——快——慢,如此才易于体现形神兼具之美。 因此,明了渐变之美,就可以体悟书写中的渐变之用。在此特意强调“渐”字,就在于结合书法中的时间性特质与空间性特质而进行针对性训练。情感的发挥遵循渐变之理,勿需赘言。而在随时空落墨的穿插过程中,就行、草书单字结构中的对比关系而言,虽然可轻易对字进行大小变化,但必须知晓,由视觉欣赏的连贯性决定了单字由大变小、或由小变大的渐变性,这是很容易明白的道理。正如溪流淙淙,总是流贯前行;也似视觉上远小近大之常理。有此渐变,着实增加了流畅之美,这也是由行书、草书两种书体的基本特点所决定的。由大小渐变之理,可以一并参悟行草书欹正渐变之用。上下之间,可以有明显的欹正对比,但一行之中,如果一味地在欹正之间来回互换,那么就形同摆积木,缺少上下自然贯通之气。因此,对体势的逐渐过渡,是行草书的常见手法。其它诸如收放、开合等亦当持如此观。 释文: 万里青天无片云,此时望月最思君。一轮本自同圆照,碧海清湘了不分。明明一轮月,涌出碧云端。风露秋都澹,星河夜未阑。光浮兰叶净,香动桂花寒。坐觉诸天近,无言还独看。 右录《八指头陀中秋诗》二首 庚子八月十五于见山楼许传良 释文: 满天风雪满天愁,革命何须怕断头?留得子胥豪气在,三年归报楚王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蹈火归来又赴汤,只身亡命是家常。东西南北路千里,父母妻儿天一方。太息斯民犹困顿,驰驱戎马未玄黄。风尘小憩田夫舍,索得浓茶作胆尝。 右为杨超烈士就义诗 夏明翰烈士就义诗 熊亨瀚烈士亡命诗各一首 辛丑清明许传良敬书 当然,对于篆、隶、楷三体的字结构,停匀为基本原则,因为三体字字独立为常见形态。然而,就单字内部空间安排而言,渐变之理却可以增加很多机趣。在楷书的结构规律之中,松紧对比较为常用,比如上紧下松、左紧右松、内紧外松等。其中的松与紧,既可指笔画的收缩对比,又可指字内笔画之间距离的大小对比。如果空间大,那么就视之为松,反之为紧。比如“里、重、圭”等上下结构的字,横画较多,为了营造上紧下松的感觉,在纵向之内,可以遵循渐变之理,在由多个横画分割出的不同空间里,自上而下逐渐加大。如此既避免了过于均匀带来的呆板,也给人一种上下之间逐渐放松的感觉。可以说,这是楷书结构当中的渐变之道,合理发挥,当不无裨益。此方面的拓展,邱振中《个练习》中特别指出了各种形式的渐变,包括线条距离与位置的渐变、线条形状的渐变、平行渐变对字结构的影响等,非常具有学术性指导意义。 再者,墨法运用是所有书体不可忽视的技法之一。在行草书之中,合理发挥渐变之理,由润到枯、由浓到淡,正是自然书写的要义所在。所谓“墨分五色”之美,更是合理运用渐变手法所致。那种有随意蘸墨、频频蘸墨等习气者,最需于此多加留意。 在这里,不禁联想到诗歌中的起承转合之法,承转之间,就是一个渐变的手法,从字句的形式到情感的酝酿发挥,都是循一“渐”字。在乐曲的结构形式中,有一种ABA三段式,就是基于情绪、情感表达的渐入渐出,旋律结束时,听者往往会有回味悠长之感。在当下的视觉设计中,新流行一种“微渐变”说法,渐变之美已成通识,而更细微的渐变,则是一种更加人性化的设计之理——在细微之中,求得人们视觉上更加愉悦的接受度。可谓极广大之下的尽精微之举。 在生活中,我们惊奇于忽然发现,感叹于瞬息万变,也留恋于蓦然回首,但毕竟还更需要细品与慢看,需要淡定与从容,需要一种沁入心脾的渐变之美。由此想来,砚田内外,把对经典的感悟、对人生的历练等,都契入那逐渐变化而又次第轮回的花落花开之中,晤对古人,心性为之收,笔墨为之融,夫复何求! 释文: 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櫂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 《萧绎采莲赋节录》 许传良 释文: 其一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其二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其三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其四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王侯第宅皆新主,文武衣冠异昔时。直北关山金鼓振,征西车马羽书驰。鱼龙寂寞秋江冷,故国平居有所思。 其五蓬莱宫阙对南山,承露金茎霄汉间。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云移雉尾开宫扇,日绕龙鳞识圣颜。一卧沧江惊岁晚,几回青琐点朝班。 《杜甫秋兴八首选五》 许传良 《逸庐笔墨档案——卷》 逸庐书院坐落于南京秦淮河畔,以“传承经典,点染人生”为宗旨,倡导德业并重、自由思辨、创新争鸣、谨严纯正和知行合一的中国古代书院文化精神,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让优秀传统文化深度地回归现代人性,是培养德业兼修书法精英的教学园地,自年成立以来吸引全国各地书法同道在此获得学习提升,同时李双阳导师在中国书协培训中心连续担任十三届教授,不遗余力为书法的继承和发展“传经布道”,在秉持传承经典、五体兼修的理念下,在科学、高效、独到的教学体系之内,泽被众多书法学习者。 为了较全面地展示历届同仁笔墨风采,进一步挖掘推出有实力、有潜力的优秀书家,特推出:逸庐风采《逸庐笔墨档案——卷》。 逸庐风采 往期回顾 01 |董水荣——《逸庐笔墨档案——卷》 02 |冯错——《逸庐笔墨档案——卷》 -END- 联系我们/CONTACTUS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yedana.com/qydxw/9924.html
- 上一篇文章: 日本纤细的哀愁的象征川端康成逝世50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