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1.温病学:温病学是研究温病发生发展规律及其预防和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

2.温病: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

3.温疫:温疫是指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和流行性的一类疾病

4.温毒:温毒是指因感受温热毒邪而引起,临床除具一般温病的见症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发斑疹等独特表现的急性热病。西医:颜面丹毒、猩红热、白喉、流行性腮腺炎等

5.元代王安道提出概念上不得混与伤寒

6.清代温病四大家: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

7.明清时期温病学主要成就概括

吴又可《瘟疫论》——立杂气致病学

叶天士《温热论》——创立卫气营血辩证理论体系

薛生白《湿热病篇》——立湿热病专论

吴鞠通《温病条辨》——倡导三焦辨证

王孟英《温病经纬》

第一章温病的概念

1.热象:指性质属热的征象,证见发热、心烦、口渴、尿赤、舌红苔黄脉数等一组症候群

2.温邪:是指外邪中具有性质属热、致病迅速、病位有别等特点的一类病邪。

包括①四时温病:风热、暑热、湿热、燥热、暑湿病邪

②温热病邪③温毒④戾气等

3.温邪的共同特性:

①温热性质显著,致病后出现发热及相关热象

②从外侵袭人体,由口鼻或皮毛而入,致病迅速

③致病与时令季节密切相关,故又称时令温邪,或简称时邪

④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及转化,如热蒸湿动、寒郁化热等

⑤不同温邪侵袭部位有别

4.温病的特点:(1)致病因素的特异性(2)传染性、流行性、季节性、地域性

(3)病理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4)临床表现具有特殊性

5.温病的范围及分类:

(1)范围①根据发病季节、四时主气或病候特点命名:

风温(冬温)、春温、暑温、暑湿、伏暑、秋燥、大头瘟、烂喉痧、暑燥疫、湿热疫等

②现代医学:Ⅰ.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Ⅱ.具有温病特点的其他发热性疾病

Ⅲ.具有温病特点的急性传染性疾病

(2)温病的分类①按病因或病症性质分类:Ⅰ.温热类温病(除了湿热类的)

Ⅱ.湿热类温病:湿温、暑湿、伏暑

②按发病初起的见证分类

A.新感温病:新感温病是指感受当令之邪即时而发,病发于表的温病

B.伏气温病:伏气温病是指感受外邪伏藏于体内过时而发,初起病发于里的温病

6.温病与伤寒鉴别:看看

伤寒

温病

受邪途径

风寒病邪

风热病邪

病因

自皮毛而入,先犯足太阳膀胱经

自口鼻而入,先犯手太阴肺经

病机

六经辨证:寒束肌表,卫阳受邪,化热入里,病程有六经传变次第,终易伤阳

卫气营血辨证:风热阳邪侵袭,肺卫失宣,传变迅速,易化燥伤阴,有卫气营血传变过程

初起症状

恶寒发热,头疼身痛,无汗,苔薄白,脉浮紧等

发热微恶寒,口微渴,咳嗽,头痛,苔薄白,舌边尖红赤,脉浮数等

初起治则

辛温解表

辛凉解表

方剂

麻黄汤、桂枝汤

银翘散、桑菊饮

7.温病学说形成标志:①温病病因学说新概念的成立②创立了温病辨证论治的新体系

③丰富发展了温病的诊断方法④制定温病学各个阶段治疗原则

第二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1.病因

(1)风热病邪:风热病邪是在春季温暖多风,冬季应寒反暖的气候环境下形成的一种温邪,其引起的温病,在春季称风温,冬季称冬温

致病特点:①多从口鼻而入,首先犯肺②易化燥伤阴③变化迅速

(2)暑热病邪:暑热病邪是由夏季火热之气化生的一种温邪,可引起暑温病

致病特点:①伤人急速先犯阳明气分②暑性酷烈,易耗气伤津

③易直中心包,闭窍动风④易兼夹湿邪,郁阻气分

(3)湿热病邪:湿热病邪多形成于长夏暑气犹盛,湿气偏重的气候条件下,可引起湿温病。四季均有,以长夏为多

致病特点:①病变从中焦脾胃为主②易困阻清阳,阻滞气机③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4)燥热病邪:燥热病邪是在早秋“秋阳以曝”的温燥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温邪,可引起秋燥病

致病特点:①病位以肺经为主②易致津液干燥③易从火化

(5)温热病邪:邪气内伏,热自里发,里热内破特性显著,易耗伤阴液

(6)温毒病邪:温毒病邪是六淫邪气蕴结不解而形成的,属性为温热性质的一类致病因素

致病特点:①攻窜流走②蕴结壅滞

(7)戾气:疠气是六淫邪气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播散、流行的一类致病因素

致病特点:①致病力强②传染性强③多从口鼻而入侵袭人体④有特异的病变部位

2.发病

(1)发病因素:体质因素(取决于人体正气强弱及邪正力量的对比)自然…,社会…

(2)发病类型:新感温病与伏气温病鉴别

新感温病

伏气温病

发病

感邪即发,病发于表

过时而发,病发于里

证候特点

初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脉浮数,苔薄白等肺卫表热证

初见高热烦渴,尿赤,舌红苔黄,或昏谵,舌绛无苔等气、营分里热证

病机传变

由表入里,由轻到重,逐步发展

由里外达,或进一步内陷深入

病势

病情较轻,病程较短,治疗得法易愈

病情较重,病程较长,伏邪透尽方愈

初起治则

解表透邪为主

清泄里热为主

(3)区分意义:①阐明了温病初起不同发病类型②区别病变部位深浅③确定不同治疗方法

第三章温病的辩证

1.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辩证的临床意义

(1)分析温病病理变化,明确病变部位(2)归纳证候类型

(3)掌握病程阶段和传遍规律(4)确立治法,指导温病的治疗

2.温病独特的诊断方法:验齿、辨舌、辨斑疹、白培

3.天受:见于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空气传染

4.传染:见于吴又可《温疫论》,指通过接触传染

5.营、血分鉴别(重点):

舌绛

斑疹

神智异常

舌红绛

隐隐

心烦不寐时有谵语

舌紫绛

密布

躁扰不安,神昏谵语

注:最大不同:营分无出血;血分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

证型

病理

辨证要点

邪郁卫表,肺气失宣

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里热蒸迫,热炽津伤

壮热,不恶寒,口渴,苔黄

营热阴伤,扰神窜络

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红绛

动血耗血,瘀热内阻

身灼热,斑疹,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舌质深绛

6.三焦辩证(清代吴鞠通所倡导)——三焦病侯的相互传变

①顺传:温邪始犯于上焦手太阴肺,继则传至中焦阳明胃的过程,被称为顺传

②逆传:温邪自手太阴肺卫传至手厥阴心包的过程,被称为逆传

7.卫气营血辨证与三焦辩证的关系

卫:长于辨析病变的阶段、深浅、轻重三:长于辨别病变的部位、性质和证候类型

8.上焦温邪犯肺的病理辨证要点

卫受邪郁,肺气失宣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银翘散桑菊饮

邪热壅肺,肺气闭郁

身热,咳喘,苔黄

麻杏石甘汤

湿热阻肺,肺失清肃

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苔白腻

三仁汤藿朴夏苓汤

第四章温病常用诊法

1.常见的症状:发热—温病必见的主症

(1)卫分:恶寒发热

(2)气分:①温热类温病:a壮热b日晡潮热②湿热类温病:a寒热往来b身热不扬

(3)营分、血分:①身热夜甚②身热肢厥

(4)阴分:①低热病机:邪少虚多、肝肾阴虚、内生虚热

②夜热早凉:素热未清,邪伏阴分

2.身热不扬:身热羁留热象不显,初扪皮肤不觉发热,久扪始感体温升高,为湿温初起,邪在卫气,湿中蕴热,热为湿遏之征象

3.身热夜甚:身热夜甚见于营分证,是指发热入夜更甚,为热灼营阴的表现

4.身热肢厥:指胸腹灼热,手足厥冷。为热郁于里,阳气不能达于四肢

5.夜热早凉:夜热早凉见于温病后期,是指至夜发热,天明则不热,热退时无汗,病机为余邪留伏阴分所致

6.日晡潮热:属气分证热型。日晡,即申时,相当于下午3至5时,此时发热益盛,称为日晡潮热,多由热结肠腑所致

7.汗出异常

(1)无汗辩证

①邪在卫分,为病郁肌表,闭塞腠理所致—病见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脉浮等卫分症

②邪入营分,热灼营阴,营阴耗损,汗源匮乏—病见灼热烦躁,舌绛,脉细数

(2)时有汗出病机:湿遏热伏、湿热相蒸,气机不畅

8.神志异常

(1)烦躁不安见证:①气分证②营血分证③肾阴已亏,心火炽盛

(2)神昏谵语即有神志不清,意识丧失,语无伦次或胡言乱语的表现

注:如何辨动风虚实?(表现加病机)

9.辨斑疹白培

(1)辨斑疹

斑疹:斑和疹均系出现在肌肤表面的红色丘疹,为温病中的重要体征之一。斑点大成片,不高于皮面,疹点小成粒,高出皮肤,皆系热邪深入营血的征象。临床常斑疹并见,故斑疹合称

陆子贤:“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①治则:斑—清胃泄热,凉血化斑疹:宣肺透邪,清营透疹

并见—治以化斑为主,兼以透疹

“斑宜清化,勿宜提透;疹宜透发,勿宜补气”

②治疗禁忌:a禁采用辛温发表升提药,恐助热动血b忌壅补,以免恋邪

c忌在斑疹初透之际过用寒凉,以使邪热遏伏,发生变症

③临床意义:雷少逸“红轻,紫重,黑微”叶天士“斑疹宜见不宜见多”

斑疹即隐即现属危虚证候

(2)辨白培

病机:湿热郁阻气分蕴蒸于肌表

a.湿热病,失于开泄,邪流气分,湿热并重,郁蒸难解

b.湿热病症,误用滋腻或失于清轻开泄,更易外发

意义:辨别病症的性质及津气盛衰情况

10.辨舌

诊断意义:a分析病位及病理b.判断病邪属性c.判断津液有无d.确立相应治疗原则

(1)舌苔

①白苔

A舌苔薄白欠润,边尖略红—温病热邪初染,客于肺卫,多见于风温初起

B舌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a温邪未解,肺津已伤b素体阴亏而外感风热

c燥热病邪初犯肺卫

C舌苔白厚质地干硬如砂皮(白砂苔):邪热迅速化燥入胃,苔未及变黄而津液被劫

D满舌生有松伏的白衣,或如霜状,或生糜点(白霜苔):主秽浊之气上泛,胃气衰败

E舌苔白腻而质红绛:湿遏热伏

F舌苔白厚如碱状:湿热类温病,胃中素滞夹秽浊郁伏

②黄苔

A舌苔黄白相兼:a邪热初传气分,卫分证未罢b邪热入于少阳

B舌苔薄黄不燥:邪热初入气分,热邪未盛,津伤不重

C舌苔老黄兼燥起刺,或中有裂纹:为热结肠腑,阳明腑实证象

③灰黑苔

A舌质灰黑厚而焦燥,甚至质地苍老:为阳明应下而未下,邪热内结,阴液耗损病在气分的症象

B舌苔薄黑焦燥,舌质绛而不鲜,舌体枯萎:为温邪深入下焦,耗竭真阴的征象

C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阴血耗伤,湿热化燥,传入营血,大量便血(湿热化燥,伤洛便血)

注:阳明腑实可见舌象:a.苔老黄焦燥起刺或中有裂b苔灰焦燥

c.里苔焦燥起刺,质地干涩苍老

(2)舌质

①红舌

A舌红,中有裂纹如人字形或舌红中生有红点:为心营热毒炽盛的征象

B舌边尖红:卫分阶段苔薄白

C全舌红:气分阶段—全舌红,多罩黄苔;热入营分,全舌红赤且苔甚少

淡红而不荣—气阴不足

②绛舌

A舌纯绛鲜泽:为初热入心包的典型舌象(未伤阴)

B舌绛而干燥:邪热入营营阴受伤(已伤阴)

C舌绛而兼黄白苔:气营两分

D舌绛光亮如镜(镜面舌):为温病后期,邪热渐退而胃阴衰亡之征象

E舌绛不鲜,干枯而黄:邪热久留,肝肾阴欲竭之象,病情危重

③紫舌

A.紫舌起刺,状如杨梅(杨梅舌):为血分热毒极盛

B.舌紫晦而干,色如猪肝(猪肝舌):肝肾阴竭

注:肝肾阴竭征象:a.舌苔薄黑焦燥,舌绛不鲜,干枯而萎b.舌紫暗而干(猪肝舌)

c舌体萎软d舌绛不鲜,干枯而萎

11.察咽喉主要反应肺、胃、肾的变化

咽喉红肿疼痛:a.风热袭肺b秋燥病燥热上扰清窍c.湿热蕴毒上壅

第五章温病的治疗

1.温病的治疗“十法”:(1)祛邪:泄卫透表法、和解表里法、祛湿清热法、清营凉血法、通下逐邪法(2)扶正:滋阴生津法(3)急救:开窍熄风法、固脱法(4)外治法

2.泄卫透表法(卫分)解表清暑—暑热内蕴,复感寒邪(新加香薷饮)

3.清解气热法(气分):清泄气分热邪,解除气分热毒的一种治法

分类:1.清轻宣气—透泄邪热,宣畅气机2.辛寒清气3.消热泻火

注意:有形实邪相结的的禁用;到气分才可清气;不可过用损伤阳气

4.和解表里法(气分):以和解、疏泄、宣通气机,达到外解里和的一种治法

(1)作用:清泄少阳,分消走泄,开达膜原

(2)分消走泄:属和解表里法,辛开苦泄之品,作用在于宣展气机,泄化三焦气分痰热或湿热,主治痰热或湿浊阻遏三焦,气化失司者

(3)开达膜原:属和解法,是疏利透达膜原湿浊之邪的一种治法,主治邪伏募原证

5.祛湿清热法(气分)

(1)分类:a.宣气化湿b.燥湿泄热c.分利湿热

(2)清轻宣气与宣气化湿异同同:宣畅气机异:

治法

作用

主治

方剂

清轻宣气

消气法

轻消之品透泄邪热

邪热初传气分或余热扰于胸膈

栀子豉汤加味

宣气化湿

祛湿法

芳香宣通之品疏通气机,透化湿邪

湿温初起,湿中蕴热,郁遏表里气机者

三仁汤

6.通下逐瘀法(更重点)(气营血分)

(1)作用:通腑泄热,涤荡积滞,逐瘀破结,排除邪毒

(2)适用于:热邪与有形实邪如燥屎、湿滞、淤血等互结于肠腑

(3)分类:①通腑泄热:泻下阳明实热燥结(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

②导滞通便:属通下法,具有导泄实热积滞,泻下郁热的作用,是通导肠胃湿热积滞的治法

适用于湿热积滞,脓结肠道,便溏不爽,色黄如酱(枳实导滞汤)

③增液通便:用于“热结液亏”(增液汤)

④逐瘀破结:适用于温病下焦蓄血证。症见发热,小腹硬满急痛,小便自利,大便秘结或神志如狂,舌紫绛或有瘀斑,脉沉实(桃仁承气汤)

注意:热未成实结或无郁热积滞者不可妄用

7.清营凉血法:(营、血分)

分类:①清营泄热:属清营凉血法,是清营,养阴,透邪外达,以祛除营分邪热治法

②凉血散血:属清营凉血法,是清解血热,散瘀宁络,清散血分瘀热之邪的治法

③气(营)血两燔

8.开窍熄风法(气.营.血.后)

(1)定义:开窍法是指开通窍闭,苏醒神志的治法。熄风法是指平肝熄风解除挛急的治法。

(2)作用:开:清泄心包邪热,芳香清化中焦湿热痰浊,醒神利窍

息:凉泄肝经邪热,滋养肝肾阴液

(3)分类:①清心开窍:用于温病痰热内闭心包—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②豁痰开窍:用于湿热郁蒸,酿生痰浊,蒙蔽清窍—菖蒲郁金汤、苏合香丸

③凉肝熄风④滋阴熄风

9.滋阴生津法(后期)论述

(1)本法意义:①温邪属阳邪,易耗伤津液,后期阴伤尤为明显。滋阴法在温病治疗中适用最广,贯穿整个温病的治疗过程

②阴液的耗损程度与疾病的发展及预后有密切的联系,伤津轻者易治,预后好;伤阴重者难治,预后差。

(2)分类:①滋养肺胃:气分邪热渐退,肺胃阴伤证—沙参麦冬汤、益胃汤

②增液润肠:又称增水行舟温病气分热邪渐解,津枯肠燥而便秘—增液汤

③滋补真阴:属滋阴法,是用甘寒、咸寒、酸寒之品以填补肝肾阴液之法,又称为“滋补肝肾法”④瘟病后期,邪少虚多—加减复脉汤

10.固脱救逆法

(1)分类:①益气敛阴:温病气阴两伤,正气欲脱—生脉散

②回阳固脱:温病过程中阳气暴脱证—参附汤、参附龙牡汤

11.常用外治法:洗浴法、灌肠法、敷药法、搐鼻法、吹喉法

第六章温病的预防

1.最早—内经“避其真气”

2.中医预防主要方法:a熏蒸预防法b滴喷预防法c中药预防法d食物预防法

重点在个论

第七章温热类温病

1.特性:火热,酷烈,运动

2.特征:起病较急,热象明显,易伤津耗液,传变较快,易内陷生变

3.治疗:以清热祛邪为主,并注意时时顾护阴津

4.风温(最常见)

(1)概述①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多发于春冬两季,初起以肺卫表热证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②病名首见于《伤寒论》③陈平伯《外感温病篇》—第一部论述风温病著

④西医:肺系温病:大叶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冬春季节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

(2)病因病机:①顺传于胃;逆传心包:原理:a.邪热内陷,逆传心包b.痰热闭阻包络

②内因:肺卫功能低下,卫表不固

(3)诊断要点:①多发于春冬两季

②发病较急,初起以肺卫见证为特征

③传变迅速,易见逆传心包证候

④病程中以肺经病变为主,也有阳明胃肠病变之证

(4)病理特点初期:风热初袭,肺卫失宣

中期:顺传于胃或逆传心包(辛温误治)

后期:肺胃阴伤

(5)治疗原则

禁忌:①初起大忌辛温消散。填空一则劫夺心液。二则耗散心阳

②不可重用寒凉,以免凉遏卫气,阻碍气机,冰伏邪气

③忌发汗,防加重伤阴

5.春温:是由温热病邪内伏而发,多发于春季,初起以里热证为主要临床特征的急性热病

(1)病理特点填空后期:郁热内伏,热势亢盛,易伤阴液,动风动血

(2)辩证治疗原则填空关键:初—在气在营;后—有邪无邪,邪多邪少

治则:清热、透邪、养阴春温初起非辛凉解表法

6.暑温

(1)概述①是感受夏季暑热病邪引起,初起以阳明胃热证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②临床:壮热、烦渴、汗多、面赤、脉洪大

③叶天士:夏暑发于阳明

④西医: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感冒

(2)病理特点

①侵袭人体多径入阳明②极易伤津耗气,甚则导致津气欲脱

③内陷心营,闭窍动风

a.传入:气分暑热不解,内陷心营

b.直中:Ⅰ暑邪直中心包,猝然神昏肢厥—暑厥

Ⅱ暑热直入肝经,突发痉厥—暑风,暑痫

Ⅲ暑热炽盛,犯肺伤络—属瘵

Ⅳ暑厥、暑风(痫):三大症:高热、昏迷、抽搐

④后期后遗症:a痰热滞留包络,窍机失灵—神情呆钝,甚或痴呆,失语耳聋

b痰瘀阻滞经络,经脉不利—肢体强直,手足瘫痪

c气阴两虚,瘀血阻滞,筋脉失养—筋肉瞤动,肢体震颤

(3)诊断要点:易见津气欲脱,神昏,痉厥,出血等危重证候

(4)辨证治疗①辨证要点:早期辨识危侯②治疗原则:清暑泄热,顾护津气

7.秋燥

(1)概述秋燥是感受秋季燥热病邪,初起以邪在肺卫见证为主并具有津液干燥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

喻嘉言(清)《医门法律》立“秋燥论”首创病名,并治消燥救肺汤

(2)病理特点:从燥伤阴液为主,以肺经为病变中心

(3)诊断要点:病发于早秋燥热偏盛时节

(4)问答题辨证治疗原则:“上焦治气,中焦增液,下焦治血”

语出俞根初,是针对秋燥病不同阶段的病理特点归纳出的基本治疗大法。

上焦

针对秋燥初起,燥热郁闭肺气,燥伤肺之津液

治宜清热宣肺,甘寒滋润,调养肺之气阴

清燥救肺汤

中焦

针对郁滞在肺之燥热化火,移热于胃肠,导致胃肠津液耗损

治宜在清泄里热的同时,同甘凉濡润之品,滋养胃肠的阴液

增液汤

下焦

针对后期,燥热化火传入下焦,耗伤肝肾阴液

治宜滋养肝肾,填补真阴而奉养精血,阴血充足燥热亦易清除

加减复脉汤

8.温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1)卫分证治

病例1风热犯卫

风热袭肺,肺气失宣银翘散、桑菊饮项肿咽痛加马勃,玄参

银翘散与桑菊饮异同比较

共同药物

不同药物

特点

适应症

主症

银翘散

连翘,薄荷,桔梗,甘草,芦荟

银花,竹叶,牛蒡子,荆芥,豆豉

辛凉平利,解表力强

偏于邪郁卫表

发热恶寒,咽痛

桑菊饮

桑叶,菊花,杏仁

辛凉轻剂,偏于降肺气,止咳优

偏于风热袭表

咳嗽

(2)气分证治

①邪热在肺

a邪热壅肺(风温并发症)

身热汗出,烦渴,咳喘,胸痛,咳吐腥臭黄痰,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痰瘀壅肺,蕴蓄成痈

苇茎汤合桔梗汤

病例2b燥热伤肺(秋燥)

身热,干咳无痰或少痰,甚则痰中带血,气逆而喘,胸满胁痛,鼻咽干燥,心烦口渴,少气乏力,舌边尖红赤,苔薄白燥或薄黄燥,脉数

燥伤肺津,肺失清肃

清肺泄热,养阴润燥

清燥救肺汤

(附)燥干清窍

燥热化火,上犯清窍

翘荷汤(忌用苦寒)

病例3c肺热腑实(春温)全看

身热,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腹满便秘,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肺经痰热壅阻,肠腑热结不透

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宣白承气汤—脏腑合治法

生石膏,生大黄,杏仁粉,瓜蒌皮

(附)肺燥肠闭——是因燥热伤肺,肺津不布,燥干肠液,传导失司

咳嗽不爽,胸满多痰,舌红而干,腹胀,便结

肃肺化痰,润肠通便

五仁橘皮汤(杏桃松子郁李柏仁橘皮)

d.肺热发疹(风温气、营分)

肺经气分邪热波及营分

银翘散去豆豉加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②热在胸膈重症:热灼胸膈

身热不已,面红目赤,胸膈灼热如焚,烦躁不安,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齿龈肿痛,舌红苔黄脉滑数。或发证:便秘

里热炽盛,津液已伤

清泄隔热

凉膈散

注:凉膈散翘、荷、栀、芩、竹—清热泄火,宣透里热

填空硝黄—通腑泻热,以泻代清

③邪热犯胃

清热生津

白虎汤加减(辛凉重剂)

阳明热盛兼津气耗伤(发热、汗多、背微恶寒)—白虎加人参汤

吴鞠通:白虎汤禁忌:填空“白虎本为达热出表,若其人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不出者,不可与也”

(附)暑伤津气

王氏清暑益气汤(甘寒涤暑,生津之剂)

注:白虎加人参汤与王氏清暑益气汤鉴别

适应症

白虎加人参汤

清热涤暑

益气生津

清热力强,生津力稍弱

暑热重,津气耗伤不甚

王氏清暑益气汤

清热力弱,生津力较强

暑热轻,津气耗伤重

(附)津气欲脱

身热骤退,汗出不止,喘喝欲脱,脉散大——生脉散

④邪热在肠

a热结肠腑燥屎内阻,腑实津伤

(附)热结肠腑兼证的治疗

Ⅰ腑实兼小肠热盛—时有神昏导赤承气汤

Ⅱ腑实兼热闭心包—身热神昏,持续舌蹇肢厥,便秘牛黄承气汤

Ⅲ腑实兼阴液亏损—身热便秘,口干咽燥,舌苔焦燥增液承气汤

Ⅳ腑实兼气液两亏新加黄龙汤

注:Ⅲ加Ⅳ:阳明腑实兼正虚的证治?

b.肠热下利

身热,下利稀便,色黄秽臭,肛门灼热

(与热结旁流:下黑水,肠热下利,有粪相鉴别)

注:秋燥肺燥肠闭与肺燥肠热在病理和证候上的主要区别

肺燥肠闭

肺燥肠热

病理

肺有燥热,津液不布,液闭,肠闭

燥热化火,损伤肺络,移热大肠

证候

咳嗽痰多不爽,胸腹胀满,便秘

咳嗽,咯血,泄泻

⑤热郁少阳(春温)

苦寒清热,养阴透邪

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豆豉—宣发郁热,透邪外达

注:重症:火重,火郁三焦升降散:升:僵蚕,蝉蜕降:姜黄,大黄

病例4⑥热盛动风羚角钩藤汤

注:临证运用:加减:a发痉较重,甚或角弓反张者,加全蝎,地龙,蜈蚣等以熄风止痉b神昏谵语者,可用牛黄丸,紫雪丹,或清开灵醒脑静注射液

c喉中痰壅者,加胆星,竹沥,天竺黄等清化痰热药

(3)营分证治

①热灼营阴清营汤填空(用的是生地)

(附)气营两燔白虎汤加清营汤、或加减玉女煎

下移小肠导赤清心方

②热陷心包

清营汤送服“三宝”

玄参心、连心麦冬、犀角尖(水牛角代替)、莲子心、竹叶卷心、连翘心

注:“三宝”异同鉴别

安宫牛黄丸

清热解毒,开窍止痉,为凉开之剂,擅治温病窍闭神昏证

长于清热解毒—多用于高热昏迷证

紫雪丹

长于凉肝熄风止痉—多用于高热痉厥证

至宝丹

长于芳香避秽,开窍醒神—多用于窍闭谵语证

③内闭外脱生脉散或参附汤合温病“三宝”

④邪热内闭,阳气外脱参附汤送服至宝丹

(4)血分证治

①热盛动血

清热解毒,凉血散血

犀角地黄汤

水牛角,生地黄,生白芍,丹皮

注:热盛动风为何要凉血与散血并用

a病机为血分热毒炽盛,热伤血络,破血妄行,救治宜凉血以止血,不能用炭类止血药,恐涩滞,留瘀使邪热内闭,火热愈炽,出血不止

b本证的出血,早期因血热,晚期则不惟血热,具有淤血,同时大剂凉血之品也难免有凝血致瘀之危,用散血药可防此弊端

c凉血可以止血,散血可以祛瘀,凉血与散血并用,止血而不留瘀,祛瘀而助止血,二者相辅为用

(附)气(营)血两燔:是指气分热邪仍炽,而营分或血分热毒亦盛之候

瘀斑明显—化斑汤;重症—清瘟败毒饮(白虎汤+凉膈散+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

注:清瘟败毒饮组成:石膏、生地、犀角、黄连、栀子、桔梗、黄芩、知母、赤芍、玄参、连翘、甘草、丹皮、竹叶

②热与血结

小便自利,大便色黑易下

桃仁承气汤

a大黄,芒硝:攻下泄热b桃仁,芍药,丹皮:清热凉血消瘀c当归:养血和血

(5)后期证治

①暑伤心肾心中烦热,苔黄燥,消渴不已,肢体麻痹,舌红绛,脉细数

用连梅汤

注:如何理解“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收酸敛”

答:此语见于张凤逵《伤暑全书》概括了暑湿邪在气分阶段不同证型的治疗方法

首用辛凉:暑热径入阳明,初起即见阳明气分热盛证,治宜辛寒清气泄热涤暑—白虎汤

继用甘寒:病变继而出现暑伤津气证,治宜甘寒之剂,清泄暑热,益气生津—王氏清暑益气汤

再用酸收酸敛:

敛:若暑热已解而津气大伤,见津气欲脱证,治宜甘酸之品,益气敛阴—生脉散

泄:后期病邪久留,化火入心,灼伤肾阴,导致暑伤心肾,治宜酸苦之品,清心泻火,滋养肾阴—乌梅汤

②邪留阴分

夜热早凉,热退无汗

青蒿鳖甲汤

青蒿、鳖甲、生地、知母、丹皮

③真阴耗竭加减复脉汤(组成)

此方加减:一甲复脉汤—去麻仁加生牡蛎

二甲复脉汤—加生牡蛎,生鳖甲

三甲复脉汤—加生牡蛎,生鳖甲,生龟板

④虚风内动证

大定风珠(三甲复脉汤加鸡子黄五味子)适用于纯虚无邪,阴虚至极

注:春温与风温后期均有伤阴之象,证治有何不同?

春温—多为肝肾阴伤,治当滋养肝肾阴液,方用加减复脉汤

风温—多为肺胃阴伤,治当清养肺胃,方用沙参麦冬汤

注:温病动风虚实如何辨治

病机

病期

主症

兼证

邪热炽盛,引动肝风

多发于极期(气营血分)

抽搐频繁有力,两眼上视,牙关紧闭,颈项强直,甚至角弓反张

壮热,口渴,脉弦数等,气分热象或舌红绛,脉细弦数等热伤营血之象

凉肝熄风

羚角钩藤汤

阴精耗损,筋脉失养

多见于瘟病后期

抽搐缓慢无力,手足徐徐蠕动,口交震颤等

兼肝肾阴虚证

滋阴熄风

三甲复脉汤或大定风珠

第八章湿热类温病

主要包括湿温、暑湿、伏暑

1.湿温

(1)概述

名解感受湿热病邪引起,多发于夏秋雨湿炎热季节,初起以湿热阻遏卫气为主要证候特点的急性外感热病

②特点:初起以湿热阻遏卫气为主要证候。

③气分:恶寒少汗,身热不杨;卫分:胸闷,脘痞,苔腻

④湿温病名,首见于《难经》薛生白首撰湿温专注

(2)病因病机湿温发病与外感湿热病邪与脾胃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①初期:热势不盛,湿象偏重填空感邪轻者—邪遏卫气;感邪重者—邪阻膜原

②中期

a以中焦脾胃为病变中心:由脾胃功能状态中气盛衰决定湿热转化

b.以湿热留恋气分阶段为大:胸脘痞闷,便溏,呕恶少食,白培

c病程中可见蒙上流下,弥漫三焦的病理变化

③后期发病特点:起病滞缓,传变慢,易滞留气分,病程缠绵,以脾胃为病变中心,易阻滞气机,引发白培

(3)诊断要点:①夏和初秋气候炎热雨湿较多的季节,即大暑至白露

看看②初起以湿热郁遏卫分见证为特征,亦可见邪阻膜原之特殊类型,初起阳热征象不显,自始至终以脾胃为病变中心

③起病滞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预后易复发再燃

④病程中可出现蒙上流下、上闭下壅,弥漫三焦的变化

(4)辨证要点:①辨湿热偏盛程度②辨病位上下深浅③审证病情虚实转化

(5)治疗原则:分解湿热、湿去热孤简答

理解:祛湿与清热二者并顾,二法合一,根据湿热偏重的具体情况及上、中、下、三焦的病变部位,确定祛湿与清热的主次,予以不同的治法尽快为病邪寻找出路

2.暑湿:是感受暑湿病邪所致,好发于夏末秋初,初起以暑湿阻遏肺卫为主要证候特点的急性外感热病

(1)病因病机:内因:脾胃虚弱,元气不足

(2)病理特点:填空初期:肺先受邪,多卫气同病

(3)何廉臣《重印全国名医验案累篇》,列暑湿为专病

3.伏暑:夏季感受暑热或暑湿病邪,郁伏体内,为秋冬时令之邪诱发,初起以暑湿郁蒸气分或暑热内炽营分为临床特点的急性热病

(1)王肯堂明)《证治准绳》首创病名

(2)病因病机:外因:暑热、暑湿病邪内因:秋冬寒凉之气激发

(3)病理特点:初期:必兼表证卫气同病(暑湿郁伏气分)卫营同病(暑热内伏营分)

4.湿热类温病主要证治

(1)卫气分证治治则:芳香透表,清热化湿霍朴夏令汤来自《医原》

①邪阻膜原(温病初起,湿浊偏盛)雷氏宣透膜原法

②卫气同病(伏暑初起)

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肢体酸楚,口渴心烦,小便黄赤,脘痞,苔腻,脉濡数

a.表里同治—雷氏清宣温化法b.表寒偏重—黄连香薷饮

c.表热偏重—银翘散去牛蒡子元参加杏仁滑石方

(2)吴鞠通提出湿温初起治疗三禁及误治后果

①禁汗—神昏耳聋,目暝不欲眠②禁下—重伤脾阳,润泄不止

③禁滋腻—湿滞不化,病程缠绵难解

(3)气分证治

病例6①湿热并重,困阻中焦

发热汗出不解,口渴不欲多饮,脘痞呕恶,心中烦闷,或见白培,便溏色黄,小便短赤,苔黄滑腻,脉濡数

辛开苦降,燥湿泄热

王氏连朴饮

②热重湿轻,蕴阻中焦

壮热,面赤,汗多,口渴,烦躁气粗,脘痞身重,苔黄微腻,脉洪大滑数

注:如何区别湿困中焦脾胃的湿热偏盛?

发热、汗出、二便、舌苔、脉象

病例7③暑湿积滞,郁结肠道

导滞通下,清暑化湿枳实导滞汤

注:此型下法使用注意:

a制剂宜轻--暑湿积滞郁结肠道,非阳明腑实燥结,故不用三承气汤苦寒下法

b.需连续攻下—暑湿夹滞胶着脏腑,湿性粘滞,故需连续攻下,因势利导,暑湿积滞方尽,即清法频下

c.停用指征—以大便转硬为停用指征(标志胃肠邪尽,湿热夹滞之证消失)

④湿弥漫三焦三石汤

⑤湿郁阻少阳,胸腹灼热始终不减原因是湿邪郁遏,邪气不得尽解亦可区别于疟疾

5湿热酿痰蒙蔽心包与热陷心包鉴别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热陷心包

病类

湿热类温病

温热类温病

病理

湿热酿痰,蒙蔽心包

邪热内陷,闭阻包络

病变层次

气分

营分

证候

身热不扬(湿重)

身热不退(湿热并重)

灼热肢厥,热深厥深

神志昏蒙,呼之可应

昏谵,昏聩,呼之不应

舌脉

苔白腻或黄腻,脉濡滑或濡滑数

舌绛,舌蹇,脉细数

治法

清化湿热,豁痰开窍

清心凉营,豁痰开窍

菖蒲郁金汤送服苏合香丸或至宝丹

清宫汤送服三宝

(4)营血分证

湿热化燥,伤络便血:身灼热,烦躁,便血,舌红绛,方用犀角地黄汤合连解毒汤

(5)后期证治

余湿留恋:湿温病恢复期身热,知饥不食,苔薄腻薛氏五叶芦根汤

全方轻清灵活,为湿温邪在气分

赞赏

长按







































北京白癜风介绍
北京白癜风治好要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qingyedana.com/qydgx/1462.html